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建国以来,我国共制定了四部宪法,现行的1982年制定的宪法也经历了四次修改。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要保持其稳定性,同时宪法又必须与现实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基础相协调,修改宪法又是必要的。即便如此,修改宪法毕竟是极端严肃和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正确处理宪法稳定和修改的关系至关重要。本将从宪法修改的理由、宪法修改权以及宪法修改与宪法解释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宪法适用是指以宪法规定为标准对宪法争议进行评价并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结论活动。宪法必须适用,否则无法规范现实。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学界对宪法适用问题研究起步较晚,在关于谁可以适用宪法、宪法能否间接适用等宪法适用的重要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上存在分歧,至今未达成共识。进一步加大宪法适用问题的研究力度,尽快形成中国特色的宪法适用理论体系,建立健全我国宪法适用制度,是我国近期宪法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3.
宪法有解释的必要性,并且可以被解释。国外比较典型的宪法解释模式为英美法系国家开创的宪法解释制度与大陆法系国家开创的宪法解释制度,并且各具特点。我国目前的宪法解释存在着种种不足,必须结合现实的国情,建立以全国人大常委会为解释主体的宪法解释制度,并使其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当今学界,对古代中国是否存在宪法,仁智互见。人们或是从概念界定出发,论证古代中国并不存在宪法;或是从功能分析出发,论证古代中国也同样存在宪法。概念界定和功能分析的论证方法都有其正确性,然而同样存在不足。正确的看法是既承认古代宪法与近现代宪法有实质区别又承认两者有必然联系。在当代宪政建设中,必须实现对中国古代宪法的扬弃过程,此有利于宪政理论研究现状之突破和宪政制度之完善。  相似文献   

5.
违宪审查制度作为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一项重要的宪法制度,虽然在我国的法律文本中得到确认,但由于不够科学和规范,加上相关制度中也存在各种阻碍违宪审查制度现实化的因素,因此,在我国该制度还远未进入实际的运作阶段。这导致现实中违宪现象频繁发生,宪法成为许多人心目中"无所事事的闲法"。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在理论界存在着广泛的争议。在尊重我国现有的宪政制度框架的基础上,比较西方国家违宪审查制度的共性、本质,特别是价值层面的一些共识,可以为构建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宪法监督制度的设立及其实现是树立宪法权威的重要保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状况的主要依据,如果没有该项制度或该项制度不健全,就不可能建立起现代法治国家。而违宪审查制度又恰是宪法监督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是一种非司法化、非专门化的监督制度,它符合我国的政治体制,植根于我国的现实国情,但在现实运作中存在着不少的弊端,不能充分、有效地保障宪法的实施。因而,我国应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新的既符合现代宪政要求,又满足于现实国情的,专门化的违宪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宪法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使人们对宪法的实际效力产生质疑。纵观西方的宪政史,宪法效力是和司法审查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结合中国的实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宪政审查制度是实现宪法效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宪法也体现着社会主义的特色,在公民权利保护上具有现实性、权利义务对等性、广泛性等特点。虽然宪法确立了对各项权利的广泛保护,但现实中的一些重要权利并未纳入宪法保护范围,传统的罢工权、迁徙自由和新型的环境权、发展权等需要宪法给予保护。宪法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完善已有权利的保障,确立新型权利的宪法保护。  相似文献   

9.
判断我国是否存在宪法惯例以及有哪些宪法惯例,应当以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中国宪法学研究只有立足于中国的现实问题,才可能生长出有生命力的中国的宪法学理论。本文试从宪法惯例的概念及其特征、宪法惯例的形成及其在成文宪法国家的客观存在、宪法惯例的作用等出发,阐述宪法惯例在中国客观存在的事实,以及确立中国宪法惯例的法律地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宪法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和正确对待西方宪政文明,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性、优越性以及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澄清现实中存在的关于宪法问题的一些思想偏向,给大学生施加正确的影响,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宪法观念.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国习惯从革命者的视角来认识宪法,宪法被理解为斗争宪法、阶级宪法、政治宪法、宣言宪法。革命宪法观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与张扬民主、人权、法治的当今中国的现实显然是不相符合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理论上完成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相应地,我国宪法也应从观念上完成自身的革命,从革命宪法转变为执政宪法。与传统的革命宪法不同,执政宪法是妥协宪法、经济宪法、人权宪法、规范宪法。  相似文献   

12.
论人权的宪法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权保障必须以宪法为依托,因为人权保障不仅是宪法的重要内容,更是宪法的逻辑源点和价值目标,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是宪法价值的集中体现。人权保障的宪法意义就在于适度控制国家权力以保障人权,这是宪法权威的最好体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宪法诉讼制度不仅是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现实要求,更是广大人民实现权利自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宪法司法化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国以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但对我国是否已经开始宪法司法化,宪法司法化与宪法私法化的关系,我国能否建立起真正的违宪审查制度等一些重要问题,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很多分歧,有些观点甚至是错误的,必须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4.
在立法体例上,宪法监督制度有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监督制,司法机关监督制和专门机关监督制三种模式。我国现行宪法监督制度存在着不足与缺陷,根据我国国情,应当采纳专门机关监督模式,设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即独立的宪法委员会,有效地审查和纠正违先锋地为,以完善我国的宪法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宪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1988年局部修宪以来,我国宪法修正案在性质上一直不甚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宪法文本的统一,不利于维护宪法典本身的权威。将宪法修正案认定为宪法文本的组成部分,更加符合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创设宪法修正案的历史语境,然而,此种定性不便于宪法文本的阅读和引用,这一点在我国尤为明显。将宪法修正案认定为宪法文本的修正指南,是我国修宪实践的倾向,我国宪法修正案的表述方式以及宪法修正文本的公布情况即为证明,但是,此种定性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根据修正案编辑产生的宪法修正文本,并不当然具备标准文本的地位。基于我国宪法原文和修宪实践的固有特点,第一种定性的现实困境难以突破;而若采取适当的立法举措,第二种定性的规范障碍则可以消解。因此,将宪法修正案作为修宪指南,能够确保我国宪法文本的实用性,更好地适应我国的修宪实践。  相似文献   

16.
宪法思想作为影响宪法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 ,是不可能脱离于一国的历史与社会发展而凭空产生的。中国宪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古代、近代到现代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在当今中国社会实际发挥影响作用的宪法思想是多元而又复杂的。未来中国宪法思想最大的发展应该是形成于 2 0世纪下半叶的现代宪法思想的不断成熟与发扬光大 ,而与此同时中国古代宪法思想的影响力会相对减弱 ,西方某些宪法思想的影响可能会增大。未来宪法思想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中国未来宪法制度的相应调整和宪法实践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宪法诉讼已成为我国宪法学的流行用语,但学界在宪法诉讼的启动主体、受案范围、管辖机关和适用程序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宪法诉讼作为一种诉讼和"实然"问题,对它的界定既应符合"诉讼"的本质,也应符合宪法诉讼的现实。为避免学术资源的浪费,也有必要将它与违宪审查这一易于与之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8.
宪法诉讼已成为我国宪法学的流行用语,但学界在宪法诉讼的启动主体、受案范围、管辖机关和适用程序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宪法诉讼作为一种诉讼和"实然"问题,对它的界定既应符合"诉讼"的本质,也应符合宪法诉讼的现实。为避免学术资源的浪费,也有必要将它与违宪审查这一易于与之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9.
宪法司法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宪法发展趋势之一,而我国宪法至今并未在司法程序中被人民法院作为裁判直接适用的依据,文章从何为宪法司法化,我国宪法司法化的现状,其在我国难以适用的原因以及宪法司法化在我国适用的必然等几个方面揭示宪法司法化是我国法治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宪法司法化是中国法治化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宪法司法化存在宪法理论、社会宪法意识、国家机关体制建设以及司法人员素质方面的障碍需要逾越。当前,我国正在实行依法治国和市场经济,用宪法来限制政府权力,扩大公民自由,推进社会进步,是时代的要求。中国法治建设必将克服宪法司法化的障碍,进而推进中国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