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感”是把一种感官感觉用另一种感觉形象地加以表现的一种修辞手法。由于感官发生了转移,所以这种修辞格又叫移觉。钱钟书先生曾这样通俗地谈“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旧文四篇》)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常常使用通感修辞因为对于诗歌艺术来说,通感不仅是一种意象创造的方法,也是诗人艺术思维高度发挥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诗人感物,必…  相似文献   

2.
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典型的通感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通感这一修辞不难掌握。在日常生活中,通感已被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比如,"她听了女儿的演唱,心里甜丝丝的"。"他的话凉透了心"。又如"耳食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这是钱钟书先生对于通感现象所作的论述。作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平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钱钟书先生《通感》),李贺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才思敏捷,想象大胆  相似文献   

5.
戴佳毅同学问:讲《荷塘月色》的“思考和练习四”时,老师说“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就叫做“通感比喻”;现在《明湖居听书》的“思考和练习二”里的4个句子,老师又说都是“通感比喻”。但课本中从未介绍过“通感”,究竟什么是“通感”?“通感”都有哪几类?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受,这些就是“通感”。但张寿康等语言学家又称这种修辞方式为“移觉”,并解释说:“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  相似文献   

6.
感觉挪移——通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或‘感觉挪称’。”(钱钟书《通感》)在文学作品中,通感的运用是较为广泛的。诸如——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或‘感觉挪移’”。(钱钟书《通感》)在文学作品中,通感的运用是较为广泛的。诸如: (1)视觉→听觉  相似文献   

8.
通感趣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基努·李维斯好酷(cool)啊!”“邓丽君的歌声好甜美啊!”“这种颜色太冷,不太适合你”……人们在这些说法中不知不觉运用了一种很有审美价值的修辞手法:通感。通感,常常被看作是比喻修辞格的一种。二者的关系简单地说,通感肯定是比喻;比喻不一定是通感。所谓通感,有的语言学家也把它叫做“移觉”。通俗地讲,通感就是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的交通、沟通、转移。它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各种感官(包括眼、耳、鼻、舌、身)获得的感觉,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肤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和冷觉、…  相似文献   

9.
通感例谈     
一、通感的涵义及其存在基础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官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它的存在有它的心理基础,作家通过描写外界景物来抒发情感,似乎是景物决定了情感的表达,实际上并非如此,外景的作用是由主观心理限制的。比如同样是菊花,陶潜见之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相似文献   

10.
通感补说     
通感补说陶淑霞什么是“通感”?周振甫在《诗词例话·通感》中说:“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徐汉华主编的《写作技法词典》认为:“通感.是诗文中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将这一感觉移用来描述那一感觉的表现手法.因此.也...  相似文献   

11.
通感又名移觉,它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格.通感原是指心理学上的概念,指各种感觉互相沟通,也叫“感觉移就”.作为通感修辞格,它是指写作时,赁借人们的各种感觉能彼此沟通的现象,把适用于甲类感官的词语去描写乙类感官的感受,使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沟通起来.通过几种感官的感觉共同表现一个事物.  相似文献   

12.
移觉、移就、移情是三种不同的修辞格,用在文学作品中往往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表现力。一、移觉,也称通感,即感觉的转移和相通。心理学上叫感觉错移。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把移就混同于通感,把通感混同于比喻。如此简单地认识通感现象,怎能深入体会修辞的魅力?笔者不揣浅陋,撰文谈谈对通感的一己之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通感的含义及心理依据“通感”一词系钱钟书先生译自英文的Synaesthesia,前缀“syn”意为“一起”或“联通”,词根“aesthesia”意指“感觉”。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是指我们在思考或交流时,移用属于乙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去表达属于甲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以期达到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众所周知,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不同的形态构造,执行着各自不同的职能,正如《…  相似文献   

14.
声乐与通感     
通感是指人们在感知某一对象时,某种感官可以获得另一种感官才能得到的感觉。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称这种“在日常经验里,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的彼此交通”的语言现象为“通感”。西方象征派诗人称之为“感通”,即色、嗅、味、触觉等的呼应。人们称红、黄色为“暖色”,绿青色为“冷色”,颜色使人感到有了温度,这是视觉通于触觉。“歌声甜美”、“甜言蜜语”,声音俨然有了味道,这是听觉通于味觉。在诸多的感觉相通中,声乐与通感的关系最为密切,使用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声乐与通感     
通感是指人们在感知某一对象时,某种感官可以获得另一种感官才能得到的感觉。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称这种“在日常经验里,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的彼此交通”的语言现象为“通感”。西方象征派诗人称之为“感通”,即色、嗅、味、触觉等的呼应。人们称红、黄色为“暖色”,绿青色为“冷色”,颜色使人感到有了温度,这是视觉通于触觉。“歌声甜美”、“甜言蜜语”,声音俨然有了味道,这是听觉通于味觉。在诸多的感觉相通中,声乐与通感的关系最为密切,使用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通感”呢?达·芬奇在《笔记》中说:图画中和谐的人体形象是美的。这种美不但用眼睛看起来是美的,而且同样可以吸引其他感官。嘴巴想把它一口吞下,耳朵喜欢听人赞扬它,毛孔想将它吸收,鼻子猛嗅它散发的气息。这里,他虽然没有提“通感”二字,但已认识到五官感觉可以交互贯通。简言之,通感就是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沟通起来,彼此交互运用于描写事物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也有人把它称做“移觉”。下面以记叙文、散文为例,谈谈通感在作文中的具体运用。在记叙文、散文中运用这一方法,主要是为了增强描写的形象性。因为散文比记…  相似文献   

17.
曲近的《鸟鸣滴翠》,是一首优美的抒情短诗。诗歌要讲究美,要注意形象。言情状物形象了,就能传达所描绘对象的美,才能打动人心。但是形象化不能只停留在形似上,而要做到神似。就是说,只在外形上画得相近,并不能感动人,还要在内蕴上精神上相同。才能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古人曰:“画龙画虎难画骨。”骨,就是神韵。《鸟鸣滴翠》运用了文学创作中常用的通感手法,达到了形神俱备、让人联想的目的。著名学者钱钟书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  相似文献   

18.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除比喻、排比、夸张、反复、比拟、设问、反问等常见修辞手法以较高的频率出现外,还出了一些较为特殊的修辞格。现举例说明如下: 一、移觉又称通感。人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通感这一修辞格的表现就是“感觉互通”,即描写某一感觉形象时,以描绘其它感觉形象的词语来描绘之。例如: ①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相似文献   

19.
“通感”本是修辞学用语,它是指人们运用联想进行感觉借移,把两个不相连属的事物放在一起,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它好比桥梁一样,在人的审美活动中,使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相互沟通、相互转化。它具有一种情感逻辑,完全凭着直觉产生,是一种自发的内心体验。 借用“通感”手法,可以使学生在音乐课教学时将听觉形象借移为视觉形象,帮助他们产生美感,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如教学《红星歌》,我就运用这种手法,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上把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过程或心理机制称为“联觉”。“联觉”在生理学上称为伴生感觉或共同感觉,也有人译成“通感”。如在音乐欣赏中,旋律的高低对人的心理变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音高不断升高,人的情绪就会随着音乐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