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理论总在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时相应地自我调适,21世纪前十年中国文论的发展大体包含如下三个维度:内容上,风行的文化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之同时亦引发了系列的问题及论争;方法论上,广为接受的话语分析刷新了对文学的基本认识及研究路径,催生了汲取反本质主义营养并致力于本土特色建构的文论著作;理论走势上,文学理论向理论乃至后理论演进,理论进入融合发酵与反思批判期。  相似文献   

2.
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图像、影像、网络等视觉信息对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如何应对视觉文化的挑战,这既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又是我们必须审慎回答的理论问题.对此,尝试建构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理论教学体系,以期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文学理论的科学性的生成,与文学理论的生成一样,是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既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方面的作用,也有理论主体、理论自身方面的作用。文学理论的科学性是本身固有的。对文学理论科学性的怀疑和否定,有多种原因,但主要是词源学和语用学方面,另外也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文学理论"学科命名与学科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理论的现代化过程中,学科范畴、概念、术语需要日益规范化、科学化。但我国的文学理论研究习惯于模糊性地运用概念、术语,甚至关于文艺学、艺术学与文学理论等学科基本概念,都很少有清晰的论述,在使用中往往都是并用或相互替代,并无清醒的概念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这是文学理论缺乏科学性的表征。因此,建立科学的文学理论概念系统,越来越成为该学科发展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文学理论作为大学中文系的基础课,在大众文化背景下正面临来自社会、文学、学生的诸多挑战,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相应的,文学理论教学在现实性、讲授重点、学生参与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以突破,正确地对待教材、思想性与知识性并重、关注现实将是课堂教学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6.
自性研究缺失、相对主义与个人主义偏执,是新时期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学理论建设当中所存在的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所谓文学理论的自性,指的是文学理论独特的规定性或自身的构成性。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文学理论建设,一直对文学理论的自性问题很少给予应有的关注,由此造成了文学理论的批评化与文学理论的知识性异化,文学理论研究的学院化与文学理论的知识性空疏化,文学理论的批判性、乌托邦性偏重与文学理论的失效。而以反本质主义为标榜的相对主义偏执,则有将文学理论建设导向虚无主义、唯事实主义、无为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建设面临着三种资源:传统中国文学理论资源、西方文学理论资源和俄苏文学理论资源,三者都对建构现代中国文学理论起了巨大的作用。但世纪之末,一个世纪的文学理论建设留下的更多是困惑。21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当下文学经验的理论化。理论家应回到文学经验,解决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理论问题,把文学放回艺术、社会的大视野中去考察。  相似文献   

8.
文学理论课程具有实践性的品性,而现行文学理论教材与具体教学却存在着实践性的缺失.具体表现为:文学理论教材与当下文学实践的脱节;文学理论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思想实际脱节.开展文学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是解决文学理论脱离实践、文学理论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的有效路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现实要求我们开展文学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和王先霈、孙文宪主编的《文学理论导引》作为不同年代的文学理论教材,反映了不同条件下文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二者有一定的可比性。基于它们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教材在具体内容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而使教材在内容本身方面和学生接受方面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从二者的比较中我们认为,文学理论教材既要扎根于自古而今的文学活动和现象的现实土壤中,又要有勇气吸纳多方的理论资源,实现兼收并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文化建设转型的现实对文学理论相关课程在文学研究及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提出了再认识的要求,从文学理论的现实处境分析入手,结合学界对此问题的反思,联系现实教学实践中教与学的矛盾,对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潘桂林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0):159-161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两张“灰色假面”———高高在上的形而上思考和晦涩深奥的理论术语堆砌,在学生面前设立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项改革是我校中文系“素质与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改革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等几个层面的更新展开:突出课程的立体层次性、动态发展性,加强理论课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强调学生的理论思维拓展和综合表达能力培养,使理论教学真正从脱离实际的教条规范和僵化死板的理论术语贩卖中走出,回到文学的现实、生活的现实,尤其是学生人文素养和操作能力培养的现实中来。  相似文献   

12.
1996年,杨春时、宋剑华发表文章,对已被普遍接受的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是现代性的观点提出质疑。他们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只具有近代性,而不具备现代性”。由此在文学理论界引发了一场历时约两年的关于“现代文学”性质的讨论,随着思想文化界现代性反思的全面展开,对“现代文学”性质的讨论也发展为对“文学现代性”进行质疑和反思,同时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构建有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体系的主导,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品格。如何建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是当前文学理论界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需要长期思考和践行的问题。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面对当代社会出现的种种挑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既需要积极应对,又必须在发展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色。本专栏推出的这组文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示了当代中外学人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思考,也表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在当代的推进和丰富。  相似文献   

14.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具有脉络清晰,内容充实,视野开阔等特色,但也存在着风格不连贯,与时代的文学现实脱节,个别内容还有欠妥与偏漏之处等问题,联系具体的教学经验与体会,尝试性地提出了给予《教程》准确定位,适当增删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对的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期,既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系统传播期和发展成熟期,又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继承革新"、"形象"、"典型"、"创作方法"、"文学语言"、"文学体裁"、"文学风格"等概念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范畴系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典型性成果: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文学本质论、创作论、构成论、接受论,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思想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构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蔡仪的《新艺术论》是中国现代第一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在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上都有重要创新,对20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学理论基础的广泛性与本土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学理论批评创新,可能遇到纵向时间轴和横向视线轴两个维度的屏障。西方近现代文学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都有过基础过于狭窄的问题。为适应新世纪社会文化发展和文学发展的需要,必须对既有的许多概念重新审视,“非美学化”和“泛文化化”的倾向都应克服。无所不包的大一统的文学理论体系太可能重建,需要的是多种文学理论的竞争、融合和共存。  相似文献   

17.
文学理论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来维持自身发展,当前文学理论创新面临着本土话语陈旧与国外话语狂欢的双重境遇.针对中国民族文学深层精神结构本体的现状与特色,理论创新的立足点至少应该注意如下三点:一是在方法论上,立足于微观叙事,不以建构庞大的理论体系为标尺;二是在空间层面上,立足于中国本土的现实问题,而不是依赖西方理论源流;三是在时间层面上,立足于当下现实问题,而不是被传统经典所束缚.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化过程,是在全球文化演进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追求相一致,是中国不同时代知识分子不断努力创造的结果.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民国时期、共和国前期、改革开放以来和21世纪初期,在努力实现中国文学理论现代化和本土化的同时,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色.这四个时期的理论建构和教材编写,有前后的继承性和差异性,各有特色,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都为中国文学理论教材的本土化编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文学理论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旧有的教学模式的缺陷极其明显地阻碍着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本文开辟新思路、新办法,尝试将“辩论”引入教学实践。通过“提出—准备—展开—总结”的四连环步骤,力图革除文学理论教学旧有顽疾,开拓文学理论教学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文学理论教学以语-图关系问题为基础和主线,贴近文学现实来优化教学内容,展开研究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此尝试性地探索和创新文学理论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