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毅 《新闻战线》2012,(8):65-66
"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在"走转改"活动中,我实地探访"天下第一站"——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气象站,采写了《西藏安多:海拔4800米的守望》。雪域高原守望者们的故事,感动了  相似文献   

2.
西藏藏北高原,平均海拔4500多米,人称是“世界屋脊的屋脊”。这里地广人稀,荒凉偏僻,高寒缺氧,风疾沙大。在这里当新闻记者,不仅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而且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各种危险。我在《西藏日报》驻那曲记者站工作了6年多,曾经遇到3次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的危险,在我的记者生涯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相似文献   

3.
西藏那曲地区北部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交界的地方,地势高亢,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长江,黄河都发源于此,人们称这里为万水之源”.一九八二年四五月间,我和西藏日报的一名青年记者一起,曾到位于江河源的安多县多玛草原采访,历时四十多天,行程千余公里,所见所闻,颇为新奇. 风雪唐古拉四月中旬的一天,我们在藏北重镇那曲乘汽车,沿着青藏公路,向多玛草原前进.过了安多不久,车速渐渐变慢了.我以为车子出了故障,忙提醒司机检修一下.司机笑着说:“现在汽车正在向唐古拉山行驶,海  相似文献   

4.
阿里,被誉为“西藏的西藏”“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这个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严重高寒缺氧的地方与中国其他地域一样正在进行着自己的蜕变。  相似文献   

5.
从青海格尔木到西藏拉萨的陆上交通线绵延千余公里,平均海拔4000多米,雪山莽原,坡高路险.这就是青藏线,又称"天路".数十年来,总后青藏兵站部广大官兵用青春和热血呵护着贯穿其间的公路运输线、输油管线、光缆通信线,创造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高原精神.  相似文献   

6.
2019年隆冬时节,新华社调研小分队走进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的西藏那曲市双湖县,走村入户,访贫问寒,亲身感受生活在这里的1.4万名干部群众,为追求更加美好生活,为保护青藏高原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所展现的毅力和担当,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带着采访中的所思所想,笔者写就文章《“无人区”里的生命礼赞——走进世界海拔最高的藏北双湖县》,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和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2004年夏秋之交,我在拉萨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连续半个多月,每天清晨,我习惯地打开收音机,收听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的《西藏新闻联播》节目,总能在广播中听到这样一个声音:“听众朋友,我是广播电视记者百乡行阿里采访组的记者甘韵琪,我们现在来到了……”随着这清脆悦耳的声音,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令我魂牵梦萦的阿里高原,走进了那熟悉的措勤、改则、革吉、狮泉河、日土、普兰和札达,又来到了神山圣湖和我曾经生活了3个多月的纳木那尼峰脚下,又来到了淳朴善良的阿里农牧民中间。  相似文献   

8.
《雪域绿洲》拉萨东去八百里两岸青山一水依不是江南胜江南烟雨朦胧画林芝林芝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藏语意为"太阳的宝座"。这里平均海拔3100米,是西藏海拔最低、气候最温暖湿润、生态环境最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旅游区,素有"人间香巴拉"、"生态绿洲"、"高原氧吧"等美誉,是进入青藏高原旅游的适应性平台。林芝以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和中国最美的雪山一南迦巴瓦峰著称于世,并有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垂直地貌分布,异常  相似文献   

9.
进藏先遣连是我军挺进西藏阿里的第一支人民武装。该连在独立骑兵师一团党委委员、保卫股长李狄三,连长曹海林,指导员李子祥和副连长、特级战斗英雄彭清云的率领下,历尽千辛万苦,穿越“万山之祖”的昆仑山,成功到达西藏北部的扎麻芒保,并与后续部队胜利会师,完成了解放阿里的历史使命。在进军阿里的前前后后,全连50多名同志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10.
摄影报道是西藏分社各项报道中一张耀眼的名片,一图胜千言。摄影报道一直是西藏分社讲好西藏故事、传递西藏声音的出彩点。今天我想用几个问题与大家分享践行"四力"的体会。第一个问题是:土生土长的西藏人会"高反"吗?在西藏,每上升一米,渺小的身体就要更艰难地对抗巨大的自然。高寒缺氧是锁住你双脚的枷锁,而打破枷锁,敢于到更高的地方采访拍摄,是高原新华人的职责使命。  相似文献   

11.
在群山环抱的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有一块面积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平均海拔五千米左右,气候异常寒冷,千百年来几乎没有人涉足于此,人们称这里为“无人区”。长期以来,这里是一块神秘、奇特、难以想象的地方。西藏和平解放以后,我国地质、水文、生物、畜牧等方面的科技人员,以大无畏的精神多次深入到这里考察,逐步揭开了“无人区”神秘的面纱。从1976年开始,申扎、班戈等县的部分牧民陆续来到“无人区”南部放牧牲畜,发展牧业生产,那曲地区在这里成立了“双湖办事处”,“无人区”已结束了无人的历史。从1980年到1985年,我和  相似文献   

12.
2018年11月下旬,新华社西藏分社分党组选派我前往阿里地区札达县楚鲁松杰乡挂职党委副书记、副乡长,进行蹲点调研。楚鲁松杰"远在天边"。这里是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最偏远的一个乡,距离县城313公里,距离拉萨市2000余公里,越野车需要在深山里开上7个小时。期间,需翻越4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其中夏让拉雪山达坂海拔5800多米,人在山顶,头晕目眩;楚鲁松杰清苦,这个中国陆地版图上最西南方向的"几"字型地方,生活着129户472名群众。境内雪山耸立,每到冬天,山中风雪呼啸,连月不开。  相似文献   

13.
感谢新华社党组给予西藏分社的莫大关怀和至高荣誉,让雪域高原上的分社各族职工备受鼓舞、倍感温暖。在此,我汇报下西藏分社贯彻落实社党组要求,践行"四力"的五点体会。一、越是复杂敏感的环境,越需要提高政治能力。西藏,不仅高寒缺氧,还处在反分裂、反蚕食、反贫困的斗争一线,报道难度大,政治要求高。新华社西藏分社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等重要论述,既注重用"老西藏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以及郭超人等老一辈新华人的事迹育人铸魂,又加强制度建设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西藏阿里边防,遥远而神奇。它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陆地,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那里的雪山哨卡,山高路远,生存困难,极其艰苦。然而,阿里的每一个地名,都让阿里军人感到神圣而骄傲;认识了它,就认识了我们的阿里军人。他们庄严的国家主权意识,可以征服任何艰险的顽强意志和对祖国国防现代化的执著追求,他们的一切光荣与梦想,永远与阿里高原同在…… 界山达坂·海拔6035米—— 世界最高的军事通道 界山达坂是阿里的门槛,其“界”即是新疆与西藏阿里之界。它对全世界多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6月17日,仁增一家将离开那曲市尼玛县的荣玛乡,迁往千里之外的拉萨近郊新居。荣玛乡,辖加玲加东村和藏曲村两个行政村,位于藏北高原,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分别距拉萨市1197公里、1247公里,共有262户、110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1户323人。这里高寒缺氧,自然条件恶劣,脱贫难度大。当年4月,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通过了《西藏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试点方案》,确定荣玛乡作为全区首个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试点。乡干部将征求意见表送到了仁增家里,详细介绍了搬迁  相似文献   

16.
《雪域冬行》大型直播是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地方记者部策划的《走基层》系列报道之一。这次直播报道自2011年12月1日开始,历时20余天。我们有幸成为央视25路上百名记者中的一员,分赴西藏7个地市,以青藏铁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航空等物资运输主动脉为线,用直播、图解及短片等多种呈现方式,全方位报道西藏物资运输网络,首次全景呈现格尔木车站、唐古拉山口、那曲物流中心、拉萨西货运站……体现西藏300多万百姓生  相似文献   

17.
正经过近7年建设,世界高海拔特长铁路隧道——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增建二线新关角隧道于4月15日全线贯通。此间隧道专家介绍,这条平均海拔为3500米、全长32.6公里的"天路"隧道破解了多项世界技术难题。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年代最新、地质构造最为活跃的高原。新关角隧道位于青藏高原地质板块挤压的结合部,具有高地应力、变形控制难度大等特点,共通过17个大、小断裂带,其中长达2355米的二郎洞断层束素有"隧道地质博物馆"之称。在隧道通过的灰岩富水地段,单口斜井日涌水量达到了13万方。  相似文献   

18.
益西加措世界屋脊一雄鹰益西加措从事记者工作10多年来,坚持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牢记职责,爱岗敬业,深入实际,吃苦耐劳,采写出大量新闻稿件。其中30多篇作品在全国和全区获奖,40多篇文章收入《民族报刊研究文集》、《同在高原》等书中。他曾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奖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在风雪高原,他用执著的追求,证实了这样一句新闻格言:“只有落后的记者,没有落后的地区。”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这里高寒缺氧,冬长夏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西藏最艰苦、最偏僻、最落后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人眼里,说到了他,就等于是说到了西藏。从1963年到今年,有15回在世界屋脊留下了他的足迹;有20多个本本记下了他在那里度过的日日夜夜;有数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米的磁带上,录下了他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的喘息声。难怪一个又一个藏族同胞说:他是我们的朋友……他叫张小平,汉族,属马,今年50岁,在他27年记者生涯中,像下面这样的历险经历过无数次。“那天下着雨,藏族司机又多  相似文献   

20.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人眼里,说到了他,就等于是说到了西藏。从1963年到今年,有15回在世界屋脊留下了他的足迹;有20多个本本记下了他在那里度过的日日夜夜;有数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米的磁带上,录下了他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的喘息声。难怪一个又一个藏族同胞说:他是我们的朋友……他叫张小平,汉族,属马,今年50岁,在他27年记者生涯中,像下面这样的历险经历过无数次。“那天下着雨,藏族司机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