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微博在中国获得井喷式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依托于网络平台的虚拟公共领域。微博的传播特征和形态满足了其作为公共领域的条件和要求,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微博的公共性逐渐向现实延伸,推动了民间力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已成为传播信息、报道新闻的重要平台。活跃在微博上的除了拥有众多粉丝的"大V"和象征权威的政务微博之外,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媒体作为一支拥有强大话语权的力量也在社交平台上积极地传播信息,然而,微博在为我们提供充足信息的同时也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本文研究微博谣言的传播特点和模式,分析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微博谣言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这次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救援和善后过程中,以微博为典型代表的互联网新应用发挥了即时传递信息和有效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官方、媒体和民间三大舆论场的声音,最终都高度汇集于微博(尤其是新浪微博)舆论场之中,呈现了"百川东到海"的景象。微博成为信息传播和突发事件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杨雪莲 《东南传播》2012,(11):98-99
2007年,微博在中国初露头脚,2010年国内微博迎来春天,微博像雨后春笋般崛起,国内微博用户数目不断攀升,如今,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工具,在网络时代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举足重轻的话语空间。它使个人在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方面获得了更充分的主动权,也使个体在记录社会、影响社会方面具有了更大的力量。但是,微博中是否存在真正的公共领域,微博中的一些所谓民主的话语是否在本质上只是隐秘传播的一种新形势,这些争论或疑惑一直存在。本文通过对微博现状的深思,从多个角度探讨微博中的"公共领域"问题,从而对以上问题做出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争取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壮大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官方传播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海外孔子学院的推广、国家形象片的海外传播等。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官方传播有时也会引起海外民众的警惕和误解,亟需构建海外民间传播体系或机制。借助新媒体和民间传播,有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为此,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用新媒体技术"软化"传播内容,立体化讲述"中国文化故事";用好民间传播力量,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入海外社区;转变传播战略思维,注重情感传播,构建处理海外传播不利因素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6.
论微博客的新媒体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旋 《新闻传播》2010,(3):45-45,47
2009年号称微博元年,在这一年里,iphone手机上Twitter被《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最潮的事情,新浪微博成为中国微博第一品牌,搜狐微博、网易微博进入内测,国内微博网站已超过30家。笔者试从传者受者、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速度、传播模式、传播效果六个方面证明微博客不仅仅是一种互联网形态,更是足以引领传播革命的新媒体。  相似文献   

7.
当前,微博平台越来越呈现出影响舆论甚至制造舆论焦点的力量。在2011年初的微博打拐事件中,微博在引发事件、信息传播扩散、聚集多方力量、整合政府与民间行为等方面释放出惊人能量。驱动微博打拐事件的能量是什么?如何对微博能量因势利导?本文将以微博打拐为例来解构公共事件中的微博能量聚变。  相似文献   

8.
当今中国,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它就是微博.与国外的推特相似,微博是一种微型博客网站,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在该网站上发布140字以内的短消息,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互动.作为2009年刚刚诞生于中国的一种新型媒介,微博在运营模式、制度管理等方面还不成熟,但是其在本土化生长过程中被赋予了更多的"中国特色",并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微博的"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9.
1.微信、微博传播的迅速性微博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不同,它基本上采用的是人际传播的传播模式,不需要采访、编辑、审核、发版等环节,可以随时随地的发布信息,使得发布信息的时效性大为提高。中央电视台新大楼发生火灾的事件,最早就是通过微博传播开来的;在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最初时刻,一个微博名叫"Kayne"的年轻人,利用微博,第一时间发布受灾消息,让外界知道这场可怕的灾难,被网友称为"报道灾情第一人"。  相似文献   

10.
路鹃 《青年记者》2012,(27):32-33
"7·21暴雨"中手机媒体的表现2012年7月21日,北京突发特大暴雨。灾难发生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体现出了惊人的有效性,尤其是手机媒体和微博对于民间力量的迅速动员和组织令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1.
一个账号,一段140字以内的文字.一个提交发言的按钮,2010年,我们见证了中国"全民记者"从萌芽到爆发的全进程.见证了微博使得整个社会公民意识的提升.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储建国说,微博不是为推进民主而专门设计的工具,但这并不能掩盖它所具备的光芒.随着微博在公共事件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例如宜黄事件中的微博直播、河北大学事件中的滚动播报、上海献花事件中的集体呼应等等,微博已经显现出它在推动新闻传播和群体性表达上所能体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微博传播的十大特点及对言论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改变着中国的舆论传播生态和言论生态。本文旨在分析微博传播的特点,并阐述其对言论生态的影响。由于对微博的褒扬者众,对其信息传播的迅速、对管制的突破、信息的海量和多元、传播的便捷与互动、凝聚公民社会的力量、突发事件中对真相的追问等等,都有诸多论述,本文则更多地从批判的角度分析常态下的微博,归纳其传播的十大特点。  相似文献   

13.
汪平 《今传媒》2011,(9):98-100
微博的出现和发展历时不长,但迅速成为大众进行信息传播、意见表达的重要工具。微博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传播网络的巨大性、内容的简洁性,使之成为一种新颖的传播渠道。传统的以门户网站为主体的"中心式"传播模式,正在各种新技术的影响下逐渐转型,代之以"分裂式"的信息消费模式。探讨微博传播力,把握这种新传播机制,进而更好地发挥其积极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4.
汝艳红 《青年记者》2012,(20):82-83
自媒体时代,微博崛起.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传播载体,以其"碎片化"的信息蔓延渗透到生活的众多领域,润物无声地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触动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在微博广受关注的同时,有必要对微博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微博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扬利除弊,发挥微博的优势和特长,繁荣并丰富新闻传播市场.  相似文献   

15.
微博的出现和发展历时不长,但迅速成为大众进行信息传播、意见表达的重要工具.微博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传播网络的巨大性、内容的简洁性,使之成为一种新颖的传播渠道.传统的以门户网站为主体的"中心式"传播模式,正在各种新技术的影响下逐渐转型,代之以"分裂式"的信息消费模式.探讨微博传播力,把握这种新传播机制,进而更好地发挥其积极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6.
以"免费午餐"、"大爱清尘"为代表的"微公益"近年来的发展引人注目,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本文主要探讨微博平台中微公益的传播策略,将其概括为故事框架、视觉化的表达、充分发挥微博平台的传播优势三个方面,指出社会化媒体对微公益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了中国公益事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唐柳晴 《今传媒》2012,(6):17-22
本研究使用内容分析研究方法,对"中国国际救援队"、"广州公安"、"成都发布"三个政府机构微博和朱永新、陈士渠和杜少中三个个人公务人员微博在一周内的使用情况进行抽样分析,旨在探究中国政务微博在经历一年的摸索后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以及政务微博对中国政治传播的带来影响,并指出政务微博未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14年8月,房祖名柯震东吸毒被抓,引发微博热议。相关微博话题成为当月新浪微博热门话题。作为微博舆论场中的一种具象化的传播形态,本文探讨在共景监狱场域下,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微博热门话题在此事件信息传播中如何形成及其特点,以及公共事件微博话题传播中"共景监狱"式的社会信息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9.
魏加晓 《东南传播》2012,(12):57-59
微博公益区别于传统的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公益行为,以人人行善、全民公益的全新理念,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快乐的、极富创意的公益新路径。本文试图对微博在公益传播中涌现出的新群体、新特点进行实例分析,并展示"微博公益"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系列问题,力求提出若干有助于推动微博公益传播长效、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郑珮 《新闻知识》2012,(8):55-57
微博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平台,在赋予普通人话语权方面具有比传统媒体明显的优势。许多学者看到微博的井喷式发展,都对其推动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表示乐观。本文从微博信息传播的公共性入手,结合哈贝马斯等学者关于"公共领域"的叙述,从微博信息传播的多个方面简要分析微博在网络公共领域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