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中国网络舆论的另类表达,即"群氓喧哗"的狂欢:扭曲形塑政治人物的漫画,散布隐射政治的民谣,肆意、愤激的网评等多种新闻生产模式。其实质乃是网络新闻生产颠覆官方公共领域。"中华女"事件看似毫末之端,却折射出网民压抑已久的愤激情绪。以传播学视角透视"强国论坛"的舆论生产,反观民间话语自由度与官方公共领域的对抗。  相似文献   

2.
王海萍 《新闻世界》2011,(2):130-131
本文在对"强国论坛"某些焦点议题进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从新闻文体创新与融合的独特角度探析了该论坛的意见传播策略。经分析研究笔者总结出如下策略:设置多样化的品牌栏目,通过各栏目差异化的写作风格与表达方式达到新闻文体的融合与互补;相对一般论坛重评论轻报道的做法,"强国论坛"把二者紧密结合,意见表达必须以事实报道为基础,意见...  相似文献   

3.
徐文婷 《新闻世界》2011,(5):242-243
随着信息传播时代的到来,网络中论坛、博客、个人空间及各种即时通讯工具的广泛运用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试图以网络中曾经轰动一时的"厦门PX"事件为例,结合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形成的三要素来分析网络传播环境中公共领域形成的可能性和不足。  相似文献   

4.
论网络BBS的议题特征及议题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网络BBS的日常议题进行探讨,以水木清华论坛、强国论坛、西陆论坛为分析对象,探讨BBS的议题环境,其公共领域特征;BBS的议题内容,其意见的分散多元、对生活政治的关注、感性化与情绪化等,以及BBS议题建构与引导的具体方式,即BBS的技术控制与人工把关、BBS软件环境与硬件环境的建设、建构BBS良好的激励机制等等。从而在理论上呼应了目前政府极为关注的网络舆论引导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公共理念和现实政策两个层面讨论了媒介公共性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问题。作者首先对"公共领域"、"公共性"和"媒介公共服务"等概念进行批判性地重新审视和评价,以此拓展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丰富内涵和内在矛盾性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现实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政策可能涉及的产权、参与机制、政治理念和社会文化等各种问题,以此提供一种理解媒介公共服务的理论视野与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6.
《中国档案》2023,(3):74-75
电影档案记录了大量文化信息,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对内公共文化服务、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电影领域的专门档案机构,中国电影资料馆可谓中国电影文化的“国库”,保存着超过2.7万部20世纪初以来的中国影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资料馆充分发挥馆藏优势,对电影档案进行创新性研究利用,让珍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在助力文化强国、电影强国建设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军 《今传媒》2010,18(9):146-147
随着媒介化时代的来临,党委和政府的公共形象塑造应当提到议事日程。本文围绕党政公共形象塑造中存在的问题,从新时期舆论宣传领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入手,提出了"新闻执政能力建设"、"党政机关公共形象塑造"、"领导干部媒体素养教育"等新观点、新理念,并围绕如何利用突发事件提高新闻执政能力和塑造党政府公共形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社会历史与现实的理论工具.为了使理论对现实更有解释力,学者们对公共领域这一概念从空间规模上进行了划分,形成宏观、中观、微观等多层次的表现形态.①其中,微观公共领域( Mini - publics)是公共领域的基础和根基,是微观政治哲学发展的现实依据,多表现为基层、社区、小型集会等单位或论坛.  相似文献   

9.
张广宁 《新闻世界》2011,(12):140-141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我们社会生活当中一个领域,其间能够形成公众舆论一类的事物。”这一空间是对所有公民开放的,能够保证他们自由地集会和聚会,表述开口发表观点。张季鸾先生早在1931年就提出了“报纸应为公共论坛”。这一观点似乎与哈贝马斯的公共舆论领域不谋而合。张先生重视舆论,《大公报》以他的言论而著称。本文试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观点的基础上对(《大公报》如何建构公共论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对微博语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燕 《新闻世界》2010,(11):155-157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将"公共领域"概念化,并指出媒介是公共领域的勃兴力量。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微博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么微博能否成为公共领域重构的一个契机呢?本文阐释了公共领域的特点和意义,并通过对微博特征的分析,探讨微博如何重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1.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中国网络舆论的另类表达,即"群氓喧哗"的狂欢:扭曲形塑政治人物的漫画,散布隐射政治的民谣,肆意、愤激的网评等多种新闻生产模式。其实质乃是网络新闻生产颠覆官方公共领域。"中华女"事件看似毫末之端,却折射出网民压抑已久的愤激情绪。以传播学视角透视"强国论坛"的舆论生产,反观民间话语自由度与官方公共领域的对抗。  相似文献   

12.
论微博公共领域中公共精神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由于其准入门槛低、言论相对自由,以及去中心化、个人化、社会互动等特点而广受推崇,由此被认为成功地构建了"公共领域"。公共精神作为公共领域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平等、独立、自由精神的缺失,使微博虽然在形式上具备成为理想公共领域的外在条件,却仍存在许多现实阻力。  相似文献   

13.
"公共领域"的网络视景及其适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界对网络"公共领域"命题的讨论大多集中于博客、网络论坛和网络时评等视阈内,且嘉许有余,反思不足.在用"公共领域"概念的传统核心价值范式检视当下中国网络媒体基本状貌之后,本文认为,所谓的网络"公共领域"既不是哈贝马斯理想中的公共领域,也不是他所批判的伪公共领域,而是一种"半公共领域"形态,其现实境况与理性公共领域之诉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4.
杨希  张湾 《新闻世界》2012,(7):199-200
"公共领域"在哈贝马斯看来,代表的是一种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而报刊可以说是"公共领域最典型的机制"。本文主要是以黎烈文时期的《申报》副刊《自由谈》为例,探讨近代中国报纸副刊公共领域构建的时代背景、构建过程以及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15.
韩峰  高红超 《新闻世界》2012,(4):102-103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微博赋予了公众更多的话语权,拓展了公众话语空间。本文运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通过对"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进行案例研究,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微博这种新媒体对网络公共领域构建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及网络论坛的盛行,大众言论冲破了以往传统公共领域话语权的桎梏,以其特有的网络传播方式扩大了其公共领域内的自由度。网络中的大众言论与其他公共领域言论较之有了新的交流方式或空间,即网络bbs(网络论坛),并呈现出一些新的话语特点。下面以“猫扑论坛”为例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7.
Creative Commons在著作权保护期的"保留所有权利"和公共领域的"无权利保留"之间创作了一条可选择的权利过渡带,将著作权保护下的部分权利释放到公共领域,拓展了公共信息空间。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传媒改革三十年"讨论语境下的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的研究进展作出综述和评论,认为中国传媒学界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取得重要进展,开始本土化地运用公共领域概念展开对中国传媒体制与实践的反思,并进一步聚焦于"传媒公共性"的核心问题。在当今新媒介时代,学界关于互联网络与公共领域的研究正在展开,亟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9.
11月13日,由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印刷论坛暨第九届两岸四地印刷业交流联谊会在上海举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出席并做了题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印刷强国"的主题报告。  相似文献   

20.
媒体监督的公共治理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筠 《视听纵横》2009,(6):23-25
一、治理和善治理论 "治理"理论是随着欧美国家公共管理领域"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而出现的。西方的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们看到了在公共管理领域政府的失灵和市场的失灵,因而在政府和市场的基础之上.与传统的“Govenmant”(统治)相区别,提出了“Governance”(治理)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