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1月28日午休时,笔者在网上看《新京报》的“评论”板块,竟然发现重稿:“综合评论”刊出题为《利息税早该调整了》的文章,署名“易宪容(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经济评论”刊出题为《利息税早就该调整了》的文章,署名也是“易宪容”。  相似文献   

2.
一般而言,一张省报往往重新闻胜过重评论,而就评论而言又往往重“省评”(针对本省事务的评论)、重“国评”(人民日报、新华社社论或评论),而对国际问题发言不多,即“重内轻外”。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评论在我国起步较晚,早期的电视新闻评论工作者多是从报纸转行而来,加之新闻评论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已成为业界共识,从业者往往在“评论”上下的功夫多,在“电视”特色上,考虑的比较少。然而电视评论既然成为不同于报纸评论的又一新闻评论分支,必然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制作要求。本文在赞同电视评论也要以思想性为本的前提下,着重讨论如何使电视评论成为真正属于“电视”的评论。  相似文献   

4.
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我们面临着“一国两制”格局下的广播形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这决定了我国内地的广播与港澳地区的广播将长期共存。两种制度下的广播长期共存于统一的中国之中,必然会出现差别或矛盾,必然会相互比较和竞争、相互覆盖和渗透、相互交流和合作,必然会有吸收和扬弃。  相似文献   

5.
为了得到好的理论宣传效益,恩格斯对“宣传”提出了四项要求:“更多的智慧,思想要更加明确,风格要更好一些,知识也要更丰富一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304页)实际上,这四项要求同样是对新闻评论提出了审美的要求。在形形色色的新闻评论快速发展的时下,从审美诉求的角度探讨评论的距离提升、氛围营造、逻辑力量、话语构成等不仅是现实的急需,而且是新闻学“与时俱进”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6.
苏蕾  蒋清 《新闻世界》2022,(11):51-55
新闻评论已经成为读者获取生态议题意见性信息的重要形式。本文基于影响力与原创性选取了2021年人民日报评论、新京报评论、红辣椒评论等6家媒体或平台关于云南象北迁事件的评论文章,运用话语分析方法,探讨新闻评论中生态议题的议题设置和话语策略。研究发现,该议题主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议题”“人象冲突议题”“北迁原因议题”建构了中国在生态困境面前勇于担当的国家形象,并总结出重叙述、重数据和重阐释这三种话语策略。  相似文献   

7.
新闻评论是党报的旗帜。在当今时代,党报新闻评论面临挑战和机遇,但党报普遍存在“新闻评论问题”。改进发展党报新闻评论,在于坚持“三贴近”,提供高质量的“新闻评论服务”。为此要更新观念,提高强度,增加活性。党报新闻评论是有位的。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与旗帜,这成为了办报的规则和指南。但是,多年来,这一规则在党报实践中打了折扣。而时下,又分明要求把这一规则坚决贯彻到位。有位应当有为,有为方能有位,这大抵就是新的传媒格局下党报新闻评论的现实处境与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理论和评论两种宣传形态,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重大主题进行理论阐释、评论解读,不仅是党媒职责所在,也是其发挥自身特长、展现独特作用的必然要求。发挥好这种功能,党媒理论评论工作应强化“价值链”、弥合“需求链”、升级“供应链”、延展“传播链”,并以此为突破口,持续提升党媒理论评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新闻评论作为报纸上最主要的字题材之一,无疑应发挥其“党报的旗帜”的重蜚作用。然而不少党报的新闻评论,人们普遍不爱看,读群很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很萤要的原因是,忽略了新闻评论的群众性。论题离群众太远,或居高临下,或守洞说教,语言死板教条,是造成评论成为报纸“弱项”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对症下药,以贴近性引导读,以务实、创新的风格打动读,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说服读,切实提高地市党报言论写作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报纸的质量。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让评论“近些、实些、活些”。  相似文献   

10.
孙昱 《视听界》2012,(3):112-113
在“自媒体”勃兴的舆论格局下,城市台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为突破口,提升舆论查办导力,在全媒体时代捍卫话语权、重塑公信力,既是挑战,更是契机。然而,城市台新闻评论节目面临内外资源掣肘、体制环境不畅等困境,如何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引领城市台新闻评论节目品质向纵深提升,是考验城市台新闻从业人员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评论真实谈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那么,就当前社会上之问题发表意见的新闻评论,要不要真实? 新闻评论也要讲真实性。笔者认为,真实也是新闻评论的生命,它关系到新闻评论的兴衰成败。新闻描述事实,必须忠于事实;评论剖析事实,也必须合于事实。 新闻评论是论说文,观点和材料必须统一于文章的主旨,即中心思想。这种统一,即是以真实性为前提的统一。新闻评论的真实性,笔者认为具有五重含义。也就是说,新闻评论应具备“五真”,即“靶真”、“理真”、“情真”、“事真”、“述真”。 一曰:靶真”。 评论皆有“靶”。“靶”是新闻评论所针对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陈晋 《新闻窗》2007,(5):88-88
新闻评论也叫“言论”,它是结合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新闻事实,针对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通过新闻媒介所发表的一种具有倾向的、以广大读者或观众为对象的论说性文体。报界常说:消息是报纸的主角、通讯是报纸的明珠、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可见,评论对于宣传的重要性。对于电视新闻来说评论重不重要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用来表明媒体观点的电视新闻评论是如何“说话”的?央视的《焦点访谈》和《央视论坛》节目就是各有特点的两个典型代表,前者以深度报道方式剖析事实、展示媒体立场,侧重“用事实说话”;后者借演播室讨论“透过现象说本质”,论以新闻事实为依托,钟情于评论,重在“用观点说话”。此“说”不同于彼“说”,二者在说话内容、说话主体和说话方式上虽有显著差异,但却是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4.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据说这是读书人间的一种雅兴。当然这种“雅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又是以文好、耐读、解渴为机缘方能促成的。一口气读完《中国主权不容侵犯》,我觉得此文很值得与读者细细地“论”上一“论”。这是一篇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的重要评论,它较好地配合了我国的外交斗争,鲜明准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中国军队在美国军用侦察机撞毁我军用飞机事件中的原则立场和严肃态度。在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是当之无愧的。评论发表的当天,北京和全国各地的读者就纷纷往编辑部打电话、发信函,称赞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5.
苏金远 《网络传播》2005,(10):48-48
网民随时可以在新闻报道后面“跟贴”、“灌水”,发表各种信息、评论或意见,信息的发出者不再受控,而网络媒体无法对网上的各种信息立即全面有效地引导与控制。在这种格局下,网络编辑如果对网上各种信息反馈信息处理不当,就难免对社会造成不应有的负面影响。这就必须要求网络新闻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新闻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16.
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数字经济发展的媒介叙事兼具纪实性与时代性。其中,纸质媒介叙事是数字经济发展语境下媒介叙事的一种重要方式、载体,它讲述的“数字经济发展”故事对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引导社会认可和普遍接受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政府建设的新理念、新形态,全过程呈现数字经济建设和发展成果,昭示成功经验,形塑国家形象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文章从纸质媒介讲述了怎样的“数字经济发展”故事、如何讲述“数字经济发展”故事、这种创新实践的社会文化意义等三个层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7.
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方针,是1998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对于中国新闻界来讲,扩大内需的宣传报道一直是近两年的一个重点。1999年,各新闻媒体就展开了集中、强势宣传,无论是开设专栏还是组织系列报道,无论是通讯还是述评、评论,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有代表性的如:人民日报“如何促进消费增长”系列报道、“继续扩大内需”系列评述、“扩大有效需求”系列评论;经济日报“扩大内需大家谈”系列、“增强扩大内需力度”系列评论,等等。进入2000年后,有关扩大内需的报道面越来越宽,内容越来越广,假…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洪湖报把认真写好新闻评论作为办报人的“庭园经济”来经营,撰写编发了不少有一定分量和影响的新闻评论,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如何使地方小报的新闻评论写得有分量,做到“报微言重”能服人呢?洪湖报的作法是: 注重新闻评论的指导性。评论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大主题。去年初,洪湖报针对社会上轻农业、挤农业、挖农业的现象,连续发了《居安思危话农业》、《重视粮食兴农业》、《减轻负担保农业》等9  相似文献   

19.
徐锋 《传媒》2015,(15):65-67
从趋势上看,当前全社会碎片化阅读的倾向确实令人担忧、值得警惕,但也要看到,新闻评论有着自身的某种生命力特质,从而抵御着碎片化的进程.而且有趣的是,在长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一些新兴的、以“碎片化阅读”为特征的传播载体上,宏大叙事与碎片化阅读呈现某种悖论式的共存.必须意识到,评论的天然属性和本质特征是深阅读,一定条件下的浅阅读只能作为前者的辅助手段.评论如果一味强调浅阅读,只能让这一文体更快贬值.因此,未来的出路在于,为评论的宏大叙事插上“轻便之翅”,从而实现“深”“浅”有度、“深”“浅”结合、“深” “浅”分工,让天性“重思考”的评论在“轻媒体”时代能够继续焕发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河南电视台的法制宣传真正形成栏目化的格局与态势,开始于1988年的《钟与鼓》栏目的诞生。近13年来,积累了一些创作经验,也留下了不少值得吸取的缺憾与教训,也正是在认真总结,深入研讨这些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才有了2000年6月19日正式推出的日播法制栏目——《法制时段》。 《法制时段》从鲜为观众所知到收视率的稳步上升使我们对这一课题有了更为明晰的思考与认识。 确立新的创作意识 “时效意识”、“入主流意识”、“平民意识”和“宏观的普法意识”是我们在结合原有“周播”法制栏目特征与风格的情况下要求创作者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