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1 毫秒
1.
五溪文化内涵丰富又独具特色,是汉文化、楚文化、越文化、洞庭湖区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历代五溪人共同创造的一种多元、包容的复合文化.  相似文献   

2.
五溪文化源远流长.依托独特的地理、经济、政治和文化,五溪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五溪文化.历经时代的洗礼,五溪文化已从一种封闭、落后、争斗、人治型的文化转向了开放、先进、和合、法治型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关于“五溪之地”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90年代的成长,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呈现下滑趋势,而在第二个十年蓬勃发展,并在第三个十年开端接续发展。“五溪之地”研究发端期的关注点主要在于考证“五溪”的地望与支流,成长期转为对五溪地区文化类型的研究,下滑期主要集中于对五溪文化的形成路径的研究,蓬勃发展期深化了“五溪之地”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接续期的关注点落在五溪地区与中央王朝互动和五溪文化研究上。通过对四十年来五溪之地研究成果的梳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望考、支流考、央地互动、文化的多元结构、经济发展等五个方面,今后的研究或可从五溪之地的交通发展、经济发展脉络、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等角度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4.
独特的时空范畴,决定了五溪文学与文化具有同其周边文学与文化既相融合而又自成一体的特质;漫长的发展流变,决定了五溪文学与文化在同周边诸多文明的结合中产生了多彩而又厚重的内蕴;多彩厚重的内蕴,决定了对五溪文学与文化必须采取更认真的研究态度和更独特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打造文化高地是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战略选择。随着《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实施,区域内各市州呈现出加快发展、抢占文化高地的竞争态势。怀化作为武陵山片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必须立足五溪文化资源优势,抢抓机遇,超前谋划,确立“打造武陵山片区文化高地”的战略目标,努力把怀化建设成武陵山片区文化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6.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初探——以五溪文化广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分类出发,分析目前景区标识系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标识系统设计的原则和一般程序.最后,以五溪文化广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探讨分析五溪文化广场标识系统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规划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孝道已成为热门话题。特别是农村的孝文化更是引人关注。笔者的故乡——珊溪街头村的孝文化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孝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地方性内涵。  相似文献   

8.
从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分类出发,分析目前景区标识系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标识系统设计的原则和一般程序.最后,以五溪文化广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探讨分析五溪文化广场标识系统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规划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9.
贵州黔东古为荆楚黔中,属湘、黔、鄂、渝、桂五省(市)边境内的武陵地区。武陵山脉的主峰梵净山就坐落在黔东的印江、江口和松桃三县交界处。发源于瓮安的舞水和发源于都匀斗篷山的清水江等大小川流由西向东经黔东而出湖南汇入“古沅水”,最后注入洞庭湖。洞庭湖及其西南广大地区,即武陵“五溪”地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贵州文明文化的最早源头。特别是原属湖南会同的天柱、锦屏是七千年前的炎帝神农之故里,是伏羲、少嗥、颛顼、吴回和共工等古代帝王和英雄豪杰的最早家园;是中华龙风文化、白陶文化、中华天文历法、中华易学、中华文字和冷兵器等的原发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地考察的材料,以民族文化古镇后溪为例,对渝东南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流域土家族花灯文化的歌词、表演、内涵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对酉阳酉水流域花灯艺术的民族文化因素进行挖掘和交代。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业正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动力,而旅游的文化内涵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也日趋重要。旅游文化资源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从历史文化中留存下来的物质和精神遗产。无锡吴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优势,完全可以将其作为城市文化旅游业的支撑,从而打造出无锡文化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2.
吴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是丰富、独特、优秀的地域文化,以吴文化元素贯串幼儿教育全过程,从而使孩子愉悦地体验吴文化的精髓,让吴文化流淌在孩子的生活中,让灿烂的吴文化伴随吴地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服务外包是无锡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了无锡经济从"制造"到"创造"的重大转变。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对无锡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吴文化历史悠久,包罗万象,是我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研究者众。《吴文化概说》另辟路径,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视角全景展现吴文化的历史与当下,也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应的探讨。以全景展现观照当下为视景,《吴文化概说》之研究视界、内容架构、视角着眼以及其对吴文化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均有创新与突破,大有总结与评述之必要。  相似文献   

15.
吴文化诞生于"水乡泽国"的渔猎经济时期,近现代又有新的充实和嬗变。经万年演进,她的"融合"、"创新"、"务实"和"崇文"的文化特质愈加鲜明。苏州是吴文化孕育和哺育的城市生命,具有"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是吴文化资源的高度凝炼和自然结晶,也是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鲁竹 《台州学院学报》2009,31(2):54-57,82
浙西词人吴陈琰为“浙西前驱”曹溶的学生,于康熙二十年同淄川名宦唐梦赉相唱和,留下一百三十多首词,并与其他浙西词人有着广泛的交游。吴词境界阔大、慷慨俊爽,与其师曹溶一脉相承,却与典型的浙西词风迥不相侔。吴陈琰作词之时正是浙西词派发展壮大之际,他的创作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浙西词人从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创作群体走向文学意义上的流派之经过。  相似文献   

17.
吴稚晖退出西山会议,没有在1925年走上与共产党彻底分裂之路,原因很复杂。本文认为直接原因可能与西山会议的另一个主题"倒汪"有关。和汪精卫有着长期友好的交往且一向维护汪精卫的吴稚晖,是不可能与西山会议派在"倒汪"的意见上达成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2013年5月21日,由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和吴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以“彰显内涵特色,助力文化发展”为主题的学报“吴文化研究”栏目发展研讨会在吴文化园隆重举行。十多位校内外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他们为“吴文化研究”栏目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探讨栏目如何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9.
常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常熟文化在昊文化的发展和延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一百多处的文物保护遗迹是常熟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渊源的代表,其中蕴舍了常熟文化深厚的根基,其文化内涵的解读对于理解常熟文化的精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