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根据现有文献记载,认为汉武帝太始二年诏书中所称的"褭蹄"与颜师古注释所说的"马蹄金"并不是同一器物,将两者类比,故引起后世的误会。"马蹄金"是唐代以后才出现的一种对蹄型金的俗称。根据"褭"字音义的分析,刘贺墓出土的蹄型金正确的名称应该是"褭蹄",是当时具有某种升仙信仰等特殊含义的"协瑞"物,而不是普通的蹄型金。此外认为太始二年诏书中所称"麟趾"也不是蹄型金,初步论证应为饼型金。所以,刘贺墓出土的目前所称"大马蹄金""小马蹄金"和"麟趾金",都应该称之为"褭蹄"或"褭蹄金"。因为这些蹄型金口部四周的掐丝花型装饰,反映了"褭蹄"的基本特征。根据文物定名的一般依据,刘贺墓出土3种类型的蹄型金,根据其口部不同的花丝纹样,应名为"套珠纹褭蹄""椭圆底褭蹄"和"素丝纹褭蹄"。  相似文献   

2.
正《梦溪笔谈·异事》:"襄、随之间故舂陵、白水地,发土多得金麟趾、褭蹄。麟趾中空,四傍皆有文,刻极工巧;褭蹄作团饼,四边无模范迹,似于平物上滴成,如今柿饼,土人谓之‘干柿金’。《赵飞燕外传》‘帝窥赵昭仪浴,多袖金饼以赐侍儿私婢’,殆此类也。一枚重四两余,乃古之一斤金也。""金麟趾、褭蹄"的由来,见于《汉书·武帝纪》:"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  相似文献   

3.
饼形黄金货币是中国早期黄金货币类型之一,滥觞于战国时期。战国金饼货币主要有平板实心金饼、凹面实心金饼和中空金饼三种形制,以平板实心金饼出现得最早。战国中空金饼又分为椭圆形和圆形两种,在海昏侯墓出土真正的马蹄金和麟趾金之前,一直被误认为是马蹄金和麟趾金。秦朝和西汉初年,战国时期的实心金饼形制继续流行。大致在西汉文景时期和汉武帝初年,凹面实心金饼开始成为西汉的主流黄金货币类型,在昭宣中兴时期最为繁盛,并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和新莽时期。西汉主流金饼货币以西安谭家乡出土的金饼和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饼为代表,其特点是正面密布龟裂纹,并普遍打印"V"形戳印。东汉时期,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金饼货币属性消退,变成了贮藏财富。当时,西汉主流金饼的铸造工艺均已失传,出现了对西汉主流金饼的仿制品种。  相似文献   

4.
洛阳西朱村大墓中出土大量石牌铭文,其中"朱绶"一词尤其值得重视。绶即绶带,其在汉魏时期是区分官员身份等级的重要标识。曹魏百官绶带主色大致遵循赤、绿、紫、青、黑、黄的排序。就朱绶而言,从汉至魏适用范围皆为诸侯王,尤其是宗室诸王。女性方面,主要适用于皇后与淑妃之间的后宫女眷及长公主。其余人除非恩赐不得佩戴。结合西朱村大墓出土的实物圭和石牌铭文"玄三纁二""平上黑帻""黑介帻""武冠""袿袍""蔽结""云母犊车"等物品的适用情况,以及配套物品"自副"的现象,可以看出该墓等级为诸侯王级别。从墓中男女用品皆备的现象,推测该墓可能为某曹魏宗室诸侯王夫妇的合葬墓。  相似文献   

5.
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为进一步厘清秦二世时期的历史问题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特别是对秦亡原因的传统史学观点加以反思。诏书指出胡亥当政时期并不完全是司马迁、贾谊等人所说的法令与吏治刻深"、赋敛无度""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等情况,而是重视赦免罪人",德惠"吏、民。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关东民心不安,尚未完全归附于秦,而不完全为"天下苦秦"所致。  相似文献   

6.
1981年绍兴坡塘306号墓是浙江省的重大考古发现。关于墓葬性质,历来存在争论。争论焦点是:一、墓主是谁,男性还是女性?二、墓的国别,越还是徐?三、时代早晚,战国还是春秋?作者总结旧说,引用两件带"元女"铭文的铜器和赛克勒藏品中的嘉子孟嬴缶,重新考释墓中出土的三篇铭文,并对墓中出土器物的器形纹饰进行分析,最后结论是:一、此墓墓主是徐王元女,女性;二、此墓是越地的墓葬,但墓主不是越人,而是从徐国嫁到越地的女子;三、墓中出土物以徐器为主,总体特征更接近春秋晚期,而非战国早期。  相似文献   

7.
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龙纽石器盖"和2016年九沟西周墓出土的"龙纽玉印",为中国印章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线索。作者认为,这两件器物不是器盖,可能与印章有关,但如何区别印章和印模,仍然值得探讨。印模的功能是复制,而印章是用于官私文书的封缄,具有凭信作用,两者不能划等号。另外,世界各国的印章,早期以图形为主,文字晚出,多附属于图形,中国的印章也分两种。作者认为,这两件器物不是文字印,而是图形印,并就二器印面的四个动物进行分析,指出它们是由三龙一鸟组成,并非龙、鹿、虎、鹰四字,与中国传统的"四神"无关。最后,作者还搜集出土文物中的鳄鱼形象,对鳄形龙的概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说“绥”     
本文对■俈柲冒、包山楚简和郭店楚简中的"■"字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该字当读作"绥",指古代的一种旌旗■,俈柲冒之"(率)■(绥)"指先行引导之绥。在此基础上,认为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的两件有箍殳,应该是当做"绥"的旗杆来用的。殳自古有有刃和无刃两种,本文认为古代的"绥"应当是在无刃殳上制作而成,而不会在有刃殳上制作。同时指出河南汲县水陆攻战纹鉴画像中首部无戈矛的旌旗就是"绥",曾侯乙墓竹简中的"晋杸"应为北方晋国或晋地形制的"殳"。通过实物比对,最后指出有刃殳起源于南方,属于南方文化传统;无刃殳起源于北方,属于北方晋地的文化传统。南方称有刃殳为"殳",无刃殳为"晋杸";北方称无刃殳为"殳",有刃殳为"锐殳"。后世不解,遂将二者混为一谈。注释中还对楚简遣策中所见之"中干"和"羊车"进行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何丹 《文化遗产》2017,(4):107-118
南昌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孔子衣镜",由于绘有迄今最早的孔子画像,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被誉为国宝级文物,学术价值不容估量。通过对衣镜图文内容的深入剖析,可见总体蕴涵着儒学深意,包括:以上(南)为尊、以左(东)为尊和以中为尊的方位信仰;对赤色、黄色、黑色和"五色"的信仰;以及尊师重教、男尊女卑、重人轻神与阴阳和谐等思想。故而,"孔子衣镜"毋庸置疑地展示了武、昭、宣之世"尊孔崇儒"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0.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组唐代三彩俑。以往有学者认为,这些三彩俑均出土于河南洛阳唐代"刘廷荀"墓。本文以这一组三彩俑为切入点,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与历史文献资料,提出这些三彩俑陪葬的唐墓墓主人应是"刘庭训",并找到了与三彩俑同出一墓的墓志,志石现藏开封市博物馆。通过对其墓志的详细考证,可知刘庭训"前后八任,历仕四朝",与唐代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相关联。学术界关于刘庭训墓志的著录形式,包括编目、录文及存拓三类,该墓志最早由河南图书馆收藏,又移交河南博物馆,最后转给开封市博物馆。关于刘庭训墓所处方位,志云"葬于邙山上东里",应该是位于隋唐洛阳外郭城东面最北端上东门外,即今陇海铁路线南侧的洛阳东郊杨湾一带。刘庭训墓被盗掘的时间,有可能是在清代末年修筑汴洛铁路的时间段内,即1907至1908年之间。  相似文献   

11.
1973年11月至1974年初,湖南长沙马王堆二号墓出土一枚玉印:"刻阴文篆体‘利苍’二字,盝顶方形,长宽各2厘米。""利苍",为轪侯,传世文献有载。《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二年四月庚子,侯利仓元年。"司马贞《索隐》:"《汉书》作‘轪侯朱仓’,故长沙相。"《水经注·江水》:"又东径轪县故城南……汉惠帝元年,封长沙相利仓为侯国。"《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轪侯黎朱苍。"  相似文献   

12.
陕西神木县纳林高兔村战国墓中出土的圆雕勾喙蹄足有角神兽金铸像,带有复杂多元的文化元素,既有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造型特征,又融合了欧亚草原斯基泰艺术的装饰风格,呈现出复杂的文化背景和传承关系,其所具有的神秘信息有待解读。从语源学、文物学、艺术学角度对神兽金铸像造型的分析表明,其所具有的勾喙、蹄足、长角、有耳鸟首等特征,与先秦两汉古文献记载的嬴秦飞廉族的历史、风神形象等信息重合,并且传承关系密切;与欧亚草原艺术中常见的勾喙蹄足后蹄反转的神兽造型、中国北方草原鹿石上的神兽形象相似,相关性显著。本文认为,神兽金铸像的母题来源是风神飞廉,文化内涵源于商族的鸟图腾、草原文化和巫文化的鹿图腾,兼有嬴秦族的龙图腾和古印欧文化的双头神兽形象元素,呈现出交互杂糅的文化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3.
秦公簋、秦公镈铭文中"高引又(有)"后面一字,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各家的看法颇有分歧。旧或释作"庆",或释作"麠"而读为"庆",或释作"麐"而没有解释说明,或释作"麐"又把它与"麟"相联系而读为彣,或释作"麐"而读为"灵",或释作"麐"而读为"庆"。从近些年的相关研究来看,此字释作"庆"或读作"庆"已经成为目前最为流行、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意见。本文结合语音以及秦公大墓石磬铭文中的"高阳又(有)■,四方以鼏(宓)平"一句,认为应该读作"令",训作"善",它与"高阳又(有)■"的"■"表示的应该是同一个词。此外还讨论了与其相关的一些铭文内容。  相似文献   

14.
屯溪土墩墓的年代判断过去一直是困扰学界的问题。本文首先根据对随葬品摆放位置的分析,判断屯溪墓葬皆为一墩一墓的土墩墓,其随葬品的下葬时间应为同时。然后将墓葬出土铜器分为中原型、融合型、地方型后依次进行年代讨论,认为同墓内能够进行断代的铜器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年代差异,因此铜器年代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墓葬的年代,而非如一些观点认为的铜器年代与墓葬年代不同时。接着结合对墓葬出土原始瓷器的全面分析,认为目前证据已有把握说明M3属于西周中期早段,M1属于西周中期晚段,M4、M6、M7属于西周晚期早段,M2、M5、M8属于西周晚期晚段,下限或已进入春秋初期。再辨析以往关于屯溪墓葬年代争论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最后指出要以整合材料的视角处理东南区铜器墓的年代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铁牛、铁猪作为随葬品在唐代至元代的部分墓葬中见有出土,一般认为其即为葬书《大汉原陵秘葬经》"明器神煞"部分的"金牛铁猪"。之前已有学者对其出土情况及性质等问题进行过讨论~([1]),很多都提到随葬铁牛铁猪的记录最早见载于《大唐新语》,但并未就此深究。本文拟在前人基础上将《大唐新语》中所载的随葬铁牛铁猪的丧葬之法与出土铁牛铁猪唐墓的考古资料进行对比,并对文献记载中  相似文献   

16.
前贤关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336号唐墓"黑人"俑的研究主要围绕俑的服饰、族属和身份展开,并未涉及俑的表现程式及其具有的含义可能存在变化等问题。本文尝试在归纳整理唐墓出土的"黑人"图像(俑和壁画)的基础上,从图像出发,通过对"黑人"俑的分型分式,探讨俑的渊源和演变。提出"黑人"图像可以上溯至南朝时期,主要出现在北朝至唐玄宗时期,唐代"黑人"俑的表现程式存在着不断被复制和改造的过程。图像中的"黑人"表现的只是深肤色者;细螺旋状发表现的可能只是体质人类学上的"波发",并不代表非洲黑人的"卷发";大眼与突出的眼白也用于描绘胡人。据此推测,阿斯塔那336唐墓和西安裴氏小娘子墓出土的"黑人"俑表现的很可能不是非洲黑人,而是南亚或南海诸岛的居民。  相似文献   

17.
2013年7月,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闻堰镇老虎洞南朝墓M1出土13件带有文字的墓砖。这些墓砖按其文字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宋景平元年太岁癸亥七月许作"砖,12件。砖铭揭示该墓年代上限为南朝宋景平元年,即423年;许姓人物应该是墓主的亲友,也是制作相关墓砖的负责人。另一类是"会稽永兴西乡相藏里许督自书之"砖,1件。其中"乡"、"督"等字写法较为独特,值得注意。砖铭表明其内容为墓主自定,而该墓砖很可能是在墓主生前就制作好的。此砖是萧山在六朝时期称"永兴"的第一件实物证据。值得注意的是,砖铭中出现了具体的乡、里名,可能是浙江省内首例,为研究六朝时期萧山地区的乡里制度提供了新资料。本文对其中疑难字作出释读,并对其中"自书之"、"乡里"等行文格式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黄金具有美丽的光泽和优越的性能,是古代中国最早认识和利用的金属之一,其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在我国史前、商朝和西周时期,黄金仅用作贵族的饰品或部族的祭祀用品。战国末期,最早的黄金货币楚金版出现在楚国。它采用陶范浇铸而成,由于翻范时用布匹等衬垫,导致了布纹被翻印到了楚金版的背面。西汉时期的马蹏金、麟趾金,从出现的原因和实物本身的特点来看,基本功用应系祭祀而非货币,其上的"上""中""下"铭文,可能代表用于宗庙祭祀时摆放的位置或组合。各类媒体所盛传的"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是伪命题。西汉史料中记载的黄金,大部分是使用黄金衡量的价值尺度,实际支付时可以是铜钱或爵位等,当时并不存在巨量黄金。  相似文献   

19.
祝寿是宋人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本文通过对宋代文献中"寿星图"资料的梳理,对宋代出土文物中含有由松树、山石、人物、龟、鹤等基本元素所构成画面的汇集比对,辨识出"仙人龟鹤"等镜、谭思通夫妇墓银盒盖面、张珒墓砖插屏、偃师酒流沟宋墓和洛阳关林宋墓杂剧雕砖上的"寿星图",吴奥墓出土瓷像为"寿星像"。  相似文献   

20.
在南阳地区发掘的汉墓中,出土有不同形制的动物陶塑"神兽",学术界以其埋葬在墓中,可以起到镇墓辟邪的作用而将其命名为镇墓兽。南阳地区位于南北交汇地带,这些陶质镇墓兽的形制,与东周时期楚国镇墓兽似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造型又有所不同。类似甘肃地区及川渝地区常见的独角兽、吐舌陶塑镇墓兽(俑),南阳地区均有出土,但其造型与以上两地也有着明显不同的风格。南阳东汉墓中出土的陶塑镇墓兽,大致分为五种类型,造型艺术表现为一种以上动物的合成体,是根据以意取象的主观意象构成法创作出来的,深刻地反映了汉代人的信仰意识。同时,镇墓兽以它怪异凶猛的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富有特色的陶塑艺术品,为研究汉代的葬俗及陶塑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