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科技风》2016,(23)
在互联网科技与多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方式出现在大众视野,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产业链条中。农业对于农业大国的我国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配置发展好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教育。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政策中明确指示要将农业技术以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进行传播。本文主要论述了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新媒体对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影响,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时代科学传播的方式正发生深刻变革,信息化的加速促使新媒体在科技场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科技馆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如何发挥新媒体的功能优势,提升科学传播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的概念和在科技馆的应用现状,提出新媒体科学传播的发展思路,探究新媒体在科技馆今后教育活动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环境下的科技传播能力是衡量区域科技发展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投影寻踪模型和随机前沿模型对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省域科技传播能力进行综合测度,并进一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省域科技传播能力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经济发展、高新技术发展、人口素质、政府支持、教育重视度以及信息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省域科技传播能力的提升,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能力的重要驱动力;(3)经济发展与信息化发展对于科技传播能力的影响较为显著,地区间存在一定的梯度差异。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4.
教师培训研修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主要形式与手段。随着新媒体传播科技的迅猛发展与新媒体时代的真正到来,新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一种基于新媒体环境的OMO教师培训研修模式得以历史性地出场与生成。新媒体环境下OMO教师培训研修模式,是指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通过学习任务的前置驱动与预热、研训主题的科学设计与引领、学习资源的创新开发与丰富,从而探寻和建构一种有效的适用于教师培训研修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群众的需要、基层的探索和实践的创新,是自发形成并在政府的推动下以科技、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植入农村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农业和农村进一步深化改革中,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及科技人员与农民结合的必然产物,是新形势下农业科技传播的成功范式。本文在调研基础上,分析归纳了"科技特派员"传播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为进一步创新我国农业科技传播体系提供了崭新的范式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逐渐兴起。近年来,新媒体在我国文化传播界高速发展,并逐渐普及。新媒体传播模式多元化,可变性强,又能根据当下的需求,进行实时更新。传统的期刊出版大多是纸质发布,其发行速度慢,普及人群较少。而新媒体环境下的期刊出版则具有发行模式多样化、发行速度快、覆盖范围大等优势。因此,文章对新媒体融合下的期刊编辑出版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科技宣传工作要强化互联网思维,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运用好新媒体技术,提升"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的科学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蒋永穆 《软科学》2000,14(1):11-13
一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战略目标是,以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为强大支柱,把传统农业转变到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为基础的现代持续农业上来,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到2000年,农业科学技术重要领域达到80年代初的世界先进水平,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到2020年,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根据我国国情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进步模式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实现农业科技工作战略目标的前提。日本经济学家早见雄次郎和美国经济学…  相似文献   

9.
基于信息化建设的农业科技创新策略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晓萍 《情报科学》2012,(4):507-509,513
信息化发展为我国农业科技的传播与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信息化农业科技发展态势的对比,提出了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科技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及当前农业科技信息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我国农业科技信息发展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我国当前农业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个重要基础就在于农业科技技术的进步,而要推进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要提高农业科技技术发展速度。主要针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农业科技创新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以期为我国的农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数字出版技术迅猛发展下,国内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环境中的发展模式。【方法】 通过分析国内学术期刊办刊特点及数字技术带来的传播环境改变,引入管理学中的集约化管理理论,提出集约化经营概念,探讨学术期刊在新媒体传播方式下的发展模式。【结果】 媒体融合是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期刊在集团化集约性管理运作下,方能实现数字化、多媒体融合性出版的持续性发展。【结论】 集约化管理有利于资源优化分配,提升核心竞争力,是结合学术期刊与新媒体,实现多渠道传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20,(3)
农业科技培训的开展是推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途径与方法,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科技培训具有重要作用。对此,文章重点分析我国当前农业科技培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创新培训模式展开探讨与研究,以此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培训质量,促进我国农业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信息服务模式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鹏  杨文斌 《情报杂志》2006,25(6):121-122
如何使农业科学技术进入农村千家万户,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陕西省宝鸡市政府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服务模式,满足了广大农户的生产信息需求,加强了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科技信息不灵、信息滞后、信息失真的落后状况。通过对宝鸡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服务模式进行分析,认为该模式为我国农村信息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工程提供了好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信息化高速发展和互联网应用技术日渐成熟的时代,基于传统媒体、数字化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海量的网络信息成为科技舆论的聚集地和发散地,不良科技舆情引起的突发事件容易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科技舆情的传播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对科技舆情的监测现状进行梳理,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得出科技舆情的正能量引导及应急方法,总结经验以期提高科技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的发展既继承了传统媒体之优势,又使媒介功能得以延拓。作为数字化时代重要的传播工具,其自身优势不言而喻。当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相交融时,一方面给予科技以美学之姿,另一方面彰显出人文关怀的厚重价值。本文以美学视角切入,旨在透过对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相关实践的探讨,思索科技"审美场"的意义本真,以期探寻洞开科技之美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我们已经进入到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对科普宣传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科技宣传工作者应将新媒体和科技宣传工作进行有机融合,结合传统媒体宣传渠道,努力构建立体化传播格局,实现科技宣传全覆盖,全面提升科技宣传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媒体的普及与传播使受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教育者、受教育者、传统教育模式、教育资源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仍以粗放型的传统发展模式为主导地位,转型和跨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尚不清晰。综合论述国内外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并展望未来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进入到新媒体时代,数字动画技术已经成为信息制作与传播的重要手段,其不仅为传播领域带来了技术上的创新,更我们带来了理念上的转变,因此,与传统信息传播相比,数字动画技术的应用优势也逐渐显现。基于此,本文从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动画技术的基本内容出发,从多个角度探究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现代社会迈向新媒体时代,这一时代的到来也预示着媒体形态的全新变革,多元化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众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与新媒体科技的有机融合是现代化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中,美术教育一直是难以分割的重要构成之一,从近代教育开始我国就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美术教育体系。作为现代高等教育公共必修课程之一,美术教育在近几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愈发受到重视。然而,在现代化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环境中,传统的美术教育在教学观念、方法和模式等各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佳,并且难以满足当代教学发展的需求,所以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助力高校美术教育改革、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了目前高校美术教育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将结合彭学军编著的《新媒体视域下的美术教学》一书,重点分析新媒体时代对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影响,并深入探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的创新改革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