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胡记霞 《快乐阅读》2011,(1):125-125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情感的浓缩。诗歌特有的音韵之美,确定了其特别适合朗读的特点。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真正地贯彻"读"这一环节,采用各种读法让学生去体会诗歌婉曲精练、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让学生在"读"中去想象、去联想、去享受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阳光的灿烂,雪山的美丽,沼泽的诱人,才能真正实现诗意的飞翔。  相似文献   

2.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的“诵读”教学法,以“音读”为基础,以“意读”为深入,以“情读”为关键,以“美读”为创新,极力开拓诗歌教改的新天地,增加学生的古代文学知识积淀,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激情。  相似文献   

3.
张振波 《辽宁教育》2014,(10):81-81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对诗的感悟理解离不开联想与想象。诗歌的想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想诗歌的图画美诗歌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可以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口头表达,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真正地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乡愁》这首诗中的每一节都是一幅画,学生可以通过诗眼“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浮想联翩。学生在想读中真正的进入角色,也就达到预期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阅读要在师生"抛"与"接"的互动中见"真义"。要让学生在"读"中赏景、体情、悟理。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的曹华老师正是以这种理念来设计、教学《鼎湖山听泉》一课的,这节课在教师自己"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了音乐美、读出了散文美、读出了核心素养,让学生真正地"读"进了语文世界,促进了语文学习的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5.
正充满感染力的美读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在美读时,阅读者往往可以和诗人一起翱翔在诗歌的广袤天地中。诗歌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通过不断的默读,美读,朗读,学生可以体会诗人的情感,去见诗人见过的世界,明白诗人所表达的思想,通过美读,学生可以升华自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还可以加深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一、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歌部分占有一定的数量,有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古代诗歌中生僻字繁多,学生在初次接触时读不懂,难以理解,就会产生疑问。教师要让学生对诗歌  相似文献   

6.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课程阶段目标 7— 9年级“阅读”部分提高了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可见对于古诗文 ,诵读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将做学问分为三种境界 ,笔者认为阅读古诗文也应达到“三境”,以提高对古代作品的欣赏品位 ,让学生真正做到熟读成诵 ,美读成习 ,以读为嗜。第一境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教师要让学生在“自读”中读准字音、…  相似文献   

7.
一、以朗读为突破口,触动学生情感勃发,培养他们感知语言的能力,架起“语言→生活”的桥梁。文章是有情之物,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就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以朗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去读文章,才能让他们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到文章的启承转合,气象万千,才能让他们真正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对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所以,教师在教学教读课时,要把握好朗读这一关。在对学  相似文献   

8.
胡茂林 《湖南教育》2003,(21):40-40
一、自读———发现美艺术理论告诉我们,审美具有直接性和主动性的特点,只有让审美主体主动地、直接地面对审美对象,审美才能开始进行。在朗读教学中,学生是审美主体,教师要特别重视让学生直接接触美,鼓励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自读的过程HUNANJIAOYU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发现文章的外在形式美,包括语言文字的美、段落句式的美以及文章所描述的自然风光美或故事情节美等等。这些美都是跃然纸上,一目了然,易于为学生发现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有让学生自己发现所读文章的美了,才能激起他们朗读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例如,读毛泽东的…  相似文献   

9.
张清  胡彬 《四川教育》2023,(10):47-48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以读代讲、少讲多品等方式,指导学生“读出生趣,感知音韵美;沉浸想象,体会情境美;运用联想,体会人情美;读画结合,品味语言美”。这样,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就能在朗读中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
魏明海 《考试周刊》2011,(64):51-52
以读带写,使学生有东西去写,从而提高写作水平:以写促读,让学生更有兴趣去钻研诗歌.提高鉴赏能力。读写互动,才能促成学生语文水平的全面提高。摸索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指导学生读书与指导学生的习作有机结合起来,读中探写,写中求读。读、说、写融为一体,不仅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正诗歌不仅是经典的文学作品题材,也是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板块。如何让诗歌鉴赏教学更为有效,是值得教师探究的议题。本文将结合实例谈谈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并提出相关建议。一、有效整体感知的过程——美读诗歌是一种经典的文学体裁,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也占有重要作用。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层面加强学生对作品的感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作品的领会离不开美读,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也能加强学生对作品含义的感知。高中课本中精选了部分现代诗作,如《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舒婷》。这是一首非常典型的表达爱国情怀的诗作,诗中流露的情感,学生只有在美读  相似文献   

12.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课堂诗歌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读、品与感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解读诗歌,品味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对教材文本产生真实的见解。学生学习语文,要想产生比较真实的内心感悟,就需要不断地去读、去思考。通过以读促思,边读边思,多读多思,让学生在教学中对文本产生共鸣,实心内心的真正感悟,达到文本与精神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内容要靠读,感受课文情感要靠读,积累语言文字要靠读。所以,我认为语文课就要充分让学生动起来,以读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小学诗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让古诗文在悄然无声中培育学生诗意的情怀。  相似文献   

16.
诗歌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文学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高职语文诗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采用"四读一拓"的教学步骤,以期能帮助学生把握鉴读诗歌的基本要领。  相似文献   

17.
张宏 《华章》2012,(13)
小学语文能力的训练,应把“读”放在首位,用“读”激起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美,用“读”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让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进入另一番天地.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真正展现语文课堂的美,让学生时时处处都感觉到语文是一个美丽的花园。一、深情诵读,体验美在阅读和讲授课文时,我们自己首先应该受到感染,该亢奋时,昂然动情;该悲壮时,慷慨淋漓;该委婉时,和风细雨,丝丝缕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变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拨动学生内心“美感的琴弦”,引起情感共鸣。让学生体验到语文的美,不只是教师读,还得让学生读起来。教师是审美指导的引导者,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深入意境,去主动关照诗文作品中的生活,去具体地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在自己的情…  相似文献   

19.
肖体长 《教师》2015,(6):31-32
针对目前中学语文诗歌的教学没有美感、缺乏整体教学观的现状,提出以“读”为主的诗歌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涵泳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音乐美和语言美,从而体味诗歌的原汁原味,获得审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0.
许洁 《学周刊C版》2010,(9):200-20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读的重要性,而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堂.则离不开有效地引“读”。引读教法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加解读、把握文本的深度.能使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感受体味语言的精妙.培养学生的语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实现学习的个体化。与其说让学生高效地“读”,不如说教师高效地“引”。笔者认为,高效率的课堂,恰到好处地引读,也别样出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