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们通常把哲学视为“智慧之学”,即把“哲学”当作智慧的总汇。可人所创造的艺术、伦理、科学不也是智慧的体现吗?实质上,哲学的本质是一种“爱智之忱”,是对待人生与智慧的态度,即对人生与智慧的真挚、强烈、忘我之爱。从这个角度切入,中学哲学教育的关键点不仅把哲学当作知识传授,而且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与思维方式,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哲学对于当代青年成长的价值当代青年生活在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是世界并不太平,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2.
张钰铖 《考试周刊》2013,(51):130-131
中职学校开展《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哲学与人生发展的密切关系,增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方法分析解决人生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问题的能力,从而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践行人生的能力,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在社会中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三味",即坚持以生为本的"生本味"、注重生活化教学的"生活味"、强调哲学课程学习与实践相统一的"活动味"。力求通过指引学生体验"三味",让哲学智慧照亮学生的人生之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一、哲学,必须补好的智慧之课 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在古希腊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即智慧,哲学即智慧之学、爱智之学。  相似文献   

4.
创建智慧型的化学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什么是智慧型化学课堂 智慧是什么?智慧是人们"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在古希腊语中,"哲学"就是"爱智慧".有的学者认为,智慧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感性、实践多个层面上发生,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  相似文献   

5.
哲学是追求智慧之学,高等学校的哲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启智慧。哲学教学要以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培养学生的德性、提高学生的境界为目的,要使学生从"习德"到"自得",化哲学知识为人生智慧。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是一种为人生的哲学,爱构成了这种哲学最本质的特征。这种爱不但是爱人,而且也爱自然,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爱对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来讲,是一个弥漫性的范畴。西方哲学以求取真理为目标,所以爱智慧,因此可称为真理之学、智慧之学;中国哲学以建构包括人与自然关系在内的美好社会为目标,所以它是爱世间的,是...  相似文献   

7.
<正>柏拉图在《斐多篇》中把哲学称为高雅的音乐,并突出了哲学的感性色彩。但在学生看来,由于哲学具有抽象思辨的特点,往往显得"遥远"而且"冰冷"。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爱智慧意味着哲学本身是立足于生活和心灵的。因此,哲学课堂要做的就是消弭学生对哲学的距离感和畏惧感,剥去哲学的抽象性和枯燥性,抓住哲学的自然性、生命性和精神性,使之焕发生命色彩。《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的第一课,也是哲学的入门之课。根据课  相似文献   

8.
<正>慕课时代,微课来袭,翻转课堂再掀高潮。面对这三足鼎立的局面,茫然派避之,保守派谤之,革命派挺之。笔者认为: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不能只有热情和态度,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关键要把握"智"的精髓。笔者把智拆分为"矢、口、知、日",并连缀成彰显智慧的成语。鉴于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本文旨在探  相似文献   

9.
如何爱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智慧就是对智慧的追求和规定,这种规定是用理性的、逻辑的形式进行的.爱智慧也是爱的智慧.这智慧没有离开爱.但当我们去聆听哲学时,听到的总是一些陈词滥调或不知所云而毫无智慧的感觉.哲学的智慧哪去了?问题在于我们的"哲学"和哲学教育有许多是非哲学的,没有智慧可言的.问题在于我们没有系统学习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的智慧,没有倾听真理的声音,没有在道中沉默.  相似文献   

10.
苏格拉底在法庭申辩时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在我看来是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  相似文献   

11.
曹剑波 《中国德育》2014,(10):39-43
正今天,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探讨哲学与人生的话题,我们将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来探讨如何认识自己,以及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这些问题。为什么要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来探讨人生呢?这是因为哲学思维是一种可以把握人生智慧的思维。哈佛大学流行一句名言:"一个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不在于他的知识和经验,而在于他的思维方式",这句名言是哈佛大学第26任校长陆登庭说的,它明确地表明了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哲学是一门爱智的学问,是指导人  相似文献   

12.
<正>自"轴心时代"起,哲学即在人生对话中开启。它展现的正是哲学本义: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不必高视"会友""辅仁"之事,它其实就是读经典之书、明人生之理,增进人生智慧、提升人生境界,转化和完善人之世界观,让人过上有意义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3.
方娜 《现代教育》2012,(1):81-82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引领学生用哲学的思维认识世界,探讨人生,学生非常期待。但哲学的原理却深奥难懂,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生活”与“哲学”的关系,使学生领悟哲学是爱智慧之学,哲学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用哲学开启心灵之门,打开智慧之窗。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哲学与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其主旨可概括为两句话:哲学是思想的事情,而思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当务之急. 为什么说每个人心中都有哲学?它的含义包括在什么是哲学当中.哲学,西方人叫做philosophy,即爱智慧.智慧与一般所谓知识或学问不同,如《基度山恩仇记》中法利亚长老所说,“博学不等于智慧”.中国的哲学家也很早把握了这种差别.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和思被区别开来.学就是知识或学问,思就是智慧或思想.这两者相当不同,但可以彼此补益.因此,我们把哲学叫做“智慧之学”或“思想之事”.  相似文献   

15.
答:商代是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是两个基本的、对抗的社会阶级.奴隶阶级是生产劳动者,他们凭着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但是奴隶主贵族却不把他们当作人,而是把他们当作"畜民",当作"会说话的工具"来看待,他们受着奴隶主贵族绝对的支配.奴隶主贵族过着骄奢淫佚的生活,他们"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而奴隶在政  相似文献   

16.
<正>十一、一辈子一件事:永远"行思于路途"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必须发扬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必须发扬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毛泽东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不同的实践角色一辈子"干一事、爱一事、钻一事",从而"成一事",社会生活也因此丰富多彩、不断前进。这些千差万别的个体践行者有一个共同点,一直做着同一件事情,即永远"行思于路途"。先贤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蕴含行与思是人生路途的两件大事。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认为,哲学作为最善好的生活方式,是对"真理的洞见",是爱智慧;爱智慧、"洞见真理"的人被称为哲学家。在柏拉图那里,哲学家"洞见"的"真理"显然与他的理念世界密切相关。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唯一的真实存在,是本体、共相、目的和模型,可知而不可感,而其中善的理念则被视为"理念之理念"。  相似文献   

18.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充满了"死之痛"和"生之厌",是集中表现作家杜拉斯死亡观的一本小说,也是作家一系列表达"爱与死"小说的前奏。小说主人公在他人之死的观照中,体会到人生的虚无与幻灭;在感受自我之死中,完成了对爱和生命意义的找寻。这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死亡哲学殊途同归。从小说叙事中,作家杜拉斯完成了对死亡、生命、爱情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存在主义把人的存在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关注现实人生、尊重人的自由,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的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存在主义是西方哲学进行更为深刻的自我理解的手段,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而做出的现实努力.  相似文献   

20.
对<左传·宫之奇谏假道>一文中"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的句读,一般处理为"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把它当作一种特殊的倒装句来看待.如果换个角度来分析,却可以把这个语句理解为两个问句,即:"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照此处理,这个语句非但不是倒装句,其语义和语义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