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野店     
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 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啊,来了一有命运垂在颈间的骆驼有寂寞含在眼里的旅客是谁挂起的这盏灯啊旷野上,一个朦胧的家 微笑着…… 有松火低歌的地方啊有烧酒羊肉的地方啊有人交换着流浪的方向野店@郑愁予!台湾~~  相似文献   

2.
在唐宋诗人的笔下 ,有许多写笛音的诗词。唐代有许多边塞诗写笛声的。寄托了边疆戍卒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七律《从军行》 ,全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在寂寥的边塞 ,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 ,就象亲人在呼唤 ,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 ,恰似一根导火线 ,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 ,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 ,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 ,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 ,但这景又饱含吹笛…  相似文献   

3.
秋天,一个瓜果飘香、收获的季节,本身就已经让人心旷神怡,再加上诗人何其芳的诠释,更是让人陶醉。诗的开端便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是什么震落的呢?也许是那已充盈我们耳朵的叮叮的伐木声,伐木工人如此起兴,可见其心中之喜悦,也许是早起的农民,总之,这一切装扮了秋日的清晨。“镰刀”已经“饱食”,它所食之物乃是稻香,再加上“竹篱间肥硕的瓜果”,一幅丰收的景象已经尽现无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哇声一片”。丰收对于农人来说是实在的,他人是不能体会他们的心情的。从农家小院走出,诗人把我们带到江边。江面上一片迷蒙,隐约看见一个渔翁,悠闲地划着哮喘。镜头更近一些只见他“向江面的冷雾洒下圆圆的网”,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的政治讽喻诗主要集中于大雅、小雅和国风之中。创作大雅的讽喻诗人多为地位较高、资历较深的臣僚,故君国之忧在他们的思想世界里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一时代,臣僚因宗法血缘关系,使得他们的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在一起。对于西周人来说,殷商的灭亡和周王朝的建立这一变革实在是太剧烈了。这不仅改变了历史,还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命运。当周人怀着喜悦之心营造他们新的家园时,心中也带着一种不安的恐惧,他们不得不思考殷亡周兴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然而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小学生一提作文就头疼,面对习作普遍感到“两大难”:一是没材料写,二是有话写不出。而对于老师来说也苦于“难教”,如何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习作,使他们“诗”兴大发,并通过习作激励他们展现自我、传递信息、交流情感、驰骋想象、憧憬未来呢?  相似文献   

6.
双桅船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又时而感到一种时…  相似文献   

7.
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研究是诸多小学语文教研人员探索的目标,也是广大教师实践的内容,经过几年努力之后,如何操作已列入无法回避的研究课题。尤其是在广大农村,这个问题更是突出。济南市教研室的“小学阅读教学基本模式与操作方法”以其突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给大家提供了及时的回答。一、明确了怎样教。“基本模式与操作方法”的研究成果突破了旧有水平.求推进、求发展,面向基层需要,提出了“三层次”、“六个环节”的基本模式。对于无宽裕时间研读有关教学理论的第一线教师来说,无疑是为他们投亮了一盏灯。由此,处理教材时。X里有了…  相似文献   

8.
作为写作现象的“流浪”,大体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指游历行为本身,另一种表达叫“行万里路”,二是指一种失“根”后的习理状态,对于写作来说可称之为“流浪意识”;三是指一种逃避方式,本质上即是、自我放逐”,远离主流化中心,走向生活边缘,也正是这些内涵将诗悬置于现实生活之上,使诗人游离于常态人生之外,流浪成为诗与诗人最具特征的外在形式,诗人因流浪而获得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赋予作品以苦难和勇毅双重品格,诗人在黑暗中摸索,坚定而执着,最终凝聚为永恒的诗魂,这就是诗和诗人的神圣力量。  相似文献   

9.
双桅船     
雾打虚了我的双冀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阿,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令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结度栩遇是一场风景,一盏灯把我有联索在一起是另一场风景,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伯天涯海方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_一_- [简评】 《双桅船》一诗中的“双桅船”,实际上就是指的诗人自己。诗中写“船”与“岸”的对话,实际上就是诗人的内心独白。 舒婷被称为“会唱歌的莺尾花”,她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常常是在温柔平静的外表的笼罩下,隐寓着一个骚动不安的灵魂。《双桅船》写自我,而又超越了自我,是对人的生存,人的…  相似文献   

10.
张燕 《师道》2003,(5):7-7
曾经有位朋友闲谈时问起我:“你这个做老师的,每天都是如何塑造人类灵魂的?”我脱口而答:“我的工作就是点燃一盏灯!”“点灯?”朋友一头雾水的望着我。我笑了:“点燃一盏灯,照亮孩子新奇的眼眸,让他们欣喜的打量天地万物;点燃一盏灯,照亮孩子成长的道路,让他们坦然的面对喜怒哀乐;点燃一盏灯,给孩子带去光明和温暖,带去对生活的追求和对理想的憧憬!”茅盾说过:“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教师肩负着塑造人类灵魂的重任,扮演这一伟大角色时,更应有宽阔的…  相似文献   

11.
黄昏蓝蓝黄昏,我听到它秘密的——这里曾发生过什么?一片年轻的树林走向夜晚场景写作是一种重要的诗歌方式。我们知道,很多时候,“场景”是被作为空间概念来使用的,“场景”常常被窄化为某个地方或地点。而在诗歌里面,“场景”指向心灵,也就是说,诗歌的场景是一种心灵(化)的场景。一般情况下,它沿着时间或空间展开,有时是在时空的交错或对抗中进行。对于现代诗来说,时间作为“场景”的问题尤为值得我们关注。在蓝蓝的这首《黄昏》里面,作为“场景”的“时间(黄昏)”  相似文献   

12.
走近舒婷     
谢荷香 《现代语文》2006,(12):125-125
到武汉参加一个学教育论坛,见到了名诗人舒婷。对于诗人,总有一种神秘感,特别是对浪漫抒情诗人,总觉得这种人风流倜傥、放荡不羁,既多情善感、又傲岸不群,可敬而不可亲,可望而不可及,凡夫俗子是不能接近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根据他们的诗句,对他们的为人,他们的品格形象给予无限的想象。我们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象到李白傲岸不羁、睥睨一切的古代浪漫主义诗人形象,从“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的墓志铭”中想象到北岛哲人一般的深思与痛苦。  相似文献   

13.
矿矿 《师道》2002,(11):33-34
如果你有兴趣去问美国孩子,在他们的生活中,什么东西使他们最感到压力,95%的孩子会告诉你:“学校。”怎么会得出这种结论呢?学校嘛,就应该是一个学习的乐园。大多数父母都是这样想的。但对于美国孩子来说,学校几乎谈不上是个学习的地方。我想,之所以造成这种错误认识,根源来自那些教书的人———老师。因为,很多老师几乎并不在意他们教些什么。教书不过是一种职业,一个赚了钱去养家糊口的职业。我并不是说把教书仅仅看成是一种职业有什么大错,对那些把生存当成第一重要的人来说,在美国这种社会里,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  相似文献   

14.
黄昏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在时空意义上内蕴丰富深刻,是诗人们借景生情、依象兴意的媒介物,诗人们“以情观物”、“寓情于景”,在心境与物境的交融中,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透过黄昏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人们丰富、凝重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5.
海子与顾城。当代中国最负盛名的两位诗人。一个15岁考上北京大学,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篇,一个8岁即开始写诗,被称为“童话诗人”,他们的才华毋庸置疑,他们是人人羡慕的天才,然而这天才.却带给了他们一样的毁灭性的结局。  相似文献   

16.
特级教师     
叶刚 《教育艺术》2005,(3):24-24
一位在邻县一所乡村小学教书的同学曾给我讲过他们那里的一个故事。那是在好几年以前,省里一位新评上的特级教师将要在他们学校里上一堂公开课。这当然是个喜讯,尤其对于那几个心中有着自己“憧憬”的小年轻来说就更是如此。可是,也有几个“直奔六张”的老教师却悄悄吐出特级教师“可能是凭关系混的”、“也许是靠年龄熬的”之类的“猜测”。  相似文献   

17.
天堂是宁静的,但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世界都变得万籁俱静,那绝不是天堂。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群生活在不是天堂的“天堂”里的孩子们,他们恐怕将永远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对于他们,再美妙的音乐,再激昂的演讲,再高超的口技都失去了光芒。能打动他们的。也许只有心灵交汇的话语了。  相似文献   

18.
黄昏,在我国古代记时法中,表示一天的某个时辰(19点-21点)。如《孔雀东南飞》中“吨吨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人定”均指时辰。然而,漫溯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我们可以发现,黄昏不仅仅是一个表时间的概念,它更是一个内蕴丰富的传统古诗词意象。诗人们借此意象形象地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这在唐宋诗词中尤为突出。笔曾以《宋十大名家词》为据对唐宋词中的黄昏意象进行过粗略地统计,发现在词集中黄昏意象多的竟占25%。  相似文献   

19.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人的安德鲁·马维尔,作为一位玄学派诗人,在《花园》一诗中创造了一个甜美,自然,和谐的“花园”。在这首诗里,一个人,也许是诗人自己,在一座有花木林泉之胜的园林里沉思着人与自然的问题,对美丽的自然的生动描写表现了诗人的理想世界,同时又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宗教主题,而诗中“圆”和“绿色”的意象更进一步表达了此诗的更深层的含义-“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正>不少人对诗歌欣赏望而却步,实在是中了“诗有别才”的毒。一说到诗人,大家也总觉得他们是一群“脑回路”和普通人不同的“怪人”。其实这是误解,诗人不过是能敏锐地发现自身最隐秘的东西,发现自身与周围世界最隐秘的联系的人。“陌上杨柳”或许是人人都见过的寻常景物,但是一旦诗人将这样的景物和离别的惆怅联系到一起,我们似乎就打心眼里觉得“陌上杨柳”天生就应该表现离愁别绪——这个例子也可以说明,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