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互动视域中的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和谐社会建设应当是在公共精神的引导下,做到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制衡与互动,形成和谐关系;同时,政治国家依法运用其公共权力,对公民社会内部所存在的压迫性进行干预,使公民社会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法治文明的发展,个人人格得以确立,社会中的公民意识,包括自由意识,平等意识和主权意识日益健全,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和谐,应该是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互动状态下形成的“和谐”。本文在阐释和谐法治的理念和善治与和谐法治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法治的真正价值即善治,并以此建构一个具有中国特点的和谐社会:即一个公民社会而又超越于一般公民社会的社会,一个以公正和正义为维度的利益均衡的社会,最终必然是一个“良法善治”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有助于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社会对政府的制约机制没有形成,权力体系内部失衡,法治建设相对滞后,行政道德失范导致行政权力滥用。因此,要积极稳健地培育市民社会,强化人大和司法机关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推进依法行政,构建政府与民众之间和谐的信任关系。行政权力有效制约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民主法治建设,有利于充分调动公民的积极性,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4.
《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对我国刑法的影响是多个层面的,既包括对我国刑法规范的范式改造,也包括对刑法伦理精神的重新定位。其核心精神在于尊重和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协调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以达到一种和谐的理想状态。“刑事司法”与“和谐”有着难以割舍的内在关联。和谐社会必然是崇尚法治的社会,必然是公民个人权利有保障、国家权力受约束、社会秩序井然、刑事司法公正得到实现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5.
公民权利的自觉化,是指公民对自己权利的自我认识及正确行使的能力状态。要想让这种自觉化变为现实,在外部条件上,必须有完善社会的法治环境,树立法治理念;明确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辩证关系,对主权者身份认同意识重新觉醒;认清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辩证关系,能够帮助公民充分认识到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存在前提;依法享有和维护正当权利是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合法权力;政府对公民维权行为采取鼓励支持态度;创造条件让公民熟悉法定权利,提高法治素质和维权能力。这些外部条件赋予了政府以重要的职责:加大法律执行力度,坚决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扩大人民民主,加强公共行政监督机制;深化政治制度改革,促进服务型政府转型;理论实践相结合,坚决落实公民权利教育。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公共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的情形下,危机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和责任,要求在政府的紧急权力与公民的基本权利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以有效应对危机并切实保护社会公众的权利和利益。针对我国目前危机管理中政府紧急权力运行和公民权利保护的特点,应加强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的建设以协调政府紧急权力与公民基本权利的紧张关系,切实保护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7.
公民的权利与国家的权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确处理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十分必要。权力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是权利的集中化表现,法由国家权力予以保障,公民权利在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下得以实现。权力不能完全独立和超越于权利,要由权利来制衡。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决定了国家权力应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权力为目的,切实做到用民主制度制约权力,实现以权利制约权力,达到法治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现代法治国家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以及国家机构内部权力制约机制的设置和良好运行。要实现法治,必须培养和发展社会权力,合理划分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力,寻求法治实现的社会基础,利用法治原则处理好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9.
丁标 《培训与研究》2006,23(6):73-74,80
法治社会,是指以市场经济作为其活动空间的自治自律的市民主体通过契约,理性缔结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实现应有权利和利益的一种社会形态,法治社会与非法治社会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经济交往方式及其规范模式方面的差异。宪政国家是指为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免受政府及他人的侵蚀,通过并依据宪法对政治权力进行有效限制与规范的国家。法治社会是宪政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与宪政国家通过公法与私法适度渗透来实现良性互动,确立相辅相成的关系模式,正是法治社会与宪政国家的互动构成了宪政。  相似文献   

10.
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委托代理关系.全体公民为了实现其共同目标并基于使其利益最大化的需求将其自身的一部分权力转移出来形成公共权力并委托给其代理人(政府)来行使.从权力的内在逻辑、理论的前提假设的角度可知公民监督的必要性.而对公民监督效果的理论分析可以知道只有监督(而且是有效的监督)才能保证委托人(公民)的利益不受或少受损失,进而使其利益最大化.委托代理双方目标函数的不一致性和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决定了公民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的首要前提是必须推行政府代理行为透明化.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目标和任务,法治政府引领和谐社会建构。和谐社会的原则之一就是实现民主法治,推进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依法行政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与必然选择,是现代法治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是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法制环境的关键。行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是依法行政的核心和基础,必须加强行政立法的规范化和民主化,完善行政执法,做到行政执法方式的多样化、非权力化、法治化和公开化,克服权力本位观念,健全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法治是公平正义的保障,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在我国当前的政治环境里,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我国需要大力实行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的法律制度,特别是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是以社会团体为基本构成要素,独立于政府公域和市场经济私域之外的一个中间地带。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以法治、民主政治及其完善为基本条件。市民社会多元权利能够消解国家集权,遏制公权专断的倾向,促进法治的完善;社会团体成员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为民主政治提供组织条件,建设市民社会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西方社会。从古典时期至近现代的市民社会理论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市民社会理论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人文要素,这些要素是构造社会自主交往和自治机制,孕育民主法治体制的核心价值。因此,市民社会的现实发展和理论创新对于推进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文化创新性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本文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其基本内涵是要有和谐的发展、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谐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行政执法作为政府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事务的一种最普遍形式,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推进依法行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法治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宗旨都是保障权利、限制权力,因此,建立法治也是在创建和谐社会。本文主要阐述了法治体系的完善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所起的重要的作用,如何在保护权利的同时限制权力,以及如何运用法律手段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党中央为了能够充分顺应我国历史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项重大的战略性决策。决策主要以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在此项决策中,最突出体现的就是公民的政治文化,其不仅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途径是着力建设法治政府,一个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法治政府应当是一个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公开透明的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司法监督、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体制、提高公务员的法制素质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既是评价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标准,又是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必然要求,还是和谐社会运行机制得以建立和正常启动的重要保障。目前,中国社会中的许多不和谐现象都与法治化程度不高有关。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完善立法、推进依法行政、确保司法公正、培养现代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