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研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探讨父母监管与同伴影响对中学生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研究发现:1.初中生的越轨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越轨行为显著低于男生; 2.父母监管和同伴的纪律行为会降低个人的越轨行为,而同伴的越轨行为会提升个人的越轨行为; 3.父母监管对男生的越轨行为的影响效应显著高于女生,而同伴行为对个人越轨行为的影响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因此,教育者在越轨行为的控制上,应当同时考虑到父母与同伴的影响,充分发挥父母与同伴的正向作用,减少同伴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威信是一种无形、巨大的教育力量。有威信的父母会对子女产生一种感召力,使子女心理上对父母产生敬佩,在行为上暗暗地学习、效仿,在遇到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时,会向父母敞开心扉,从父母那儿获得帮助。显然,有威信的父母对教育好孩子是极其有利的。那么,父母应当怎样建立和提高自己的威信呢?健全品质,奠基威信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  相似文献   

3.
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前的父母多扮演的是权威,孩子要绝对听从父母的;当尊重孩子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父母接纳以后,父母扮演的角色往往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听从孩子自己的意见,孩子不愿意的事情就不做。  相似文献   

4.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父母最先向儿童传授社会行为规范。父母既是儿童的模仿对象.又是儿童行为的直接指导者。有关研究指出:冷淡、孤僻、不关心他人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往往会受到父母的影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针对当前社会独生子女普遍存在以“我”为中心的现象.对学生进行“利他行为”的养成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父母最先向儿童传授社会行为规范。父母既是儿童的模仿对象,又是儿童行为的直接指导者。有关研究指出:冷淡、孤僻、不关心他人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往往会受到父母的影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针对当前社会独生子女普遍存在以“我”为中心的现象,对学生进行“利他行为”的养成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长期性。从孩子一出生,到孩子成年,甚至成年之后,父母都对孩子产生着影响。父母教育孩子的内容也会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做人、做事、与人相处等等,内容繁多。想要做好父母,一方面要明白哪些内容是最重要的,最应当教给孩子的;另一方面,孩子是不断成长变化的,在每个阶段都有教育的侧重点,父母应当及时调整教育的内容及方式。  相似文献   

7.
见过木工做活的人,不会不知道木工手中规矩的重要性,故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社会生活也要有规矩,没有规矩的社会生活会流于无序的状态.然而,规矩不应当是任性而为的.木工的规矩反映了几何学的基本原则,如果乱了规矩,也便无以成方圆了.同理,社会的规矩--道德、礼仪、风俗等等,也应当反映社会秩序的本性.规矩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应当是保障社会的有序状态的,应当是使人自由的,而不是束缚人的.如果社会生活中的规矩不能保护人的天性和自由,不能体现社会秩序的基本法则,那么,用这样的规矩所"规矩"出来的社会便会失去其和谐、公正,用这样的规矩所"规矩"出来的人便可能是异化的人.  相似文献   

8.
黄娟 《成才之路》2014,(5):78-79
正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文章的思想仅仅正确是不够的,还应当善于把这些思想表达得使大家都能明白。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从表现思想的素材上面下功夫。纵观学生的习作,确立准确、积极向上的主题不是难事,但寻找支撑这些主题的新鲜、典型的材料却让他们绞尽脑汁。例如,只要学生一写到亲情,就会选取下雨天父母为他们送伞、半夜父母送生病的他们去医院等老套的题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该如何克服作文素材缺乏的问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一、观察感悟,生活中挖掘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指出,"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流淌了。"教师应当鼓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成为父母的时候,作为我们自身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我们仍然要吃五谷杂粮,仍然会有喜怒哀乐,仍然有时候想懈怠自己,做一些不太“光明”的事情。但是不同的是,我们的生活中时时会有一双眼睛在看着我们。尤其在很多家庭都只生育一个孩子的今天,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愈发紧密,父母和孩子的私领域都越来越小,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时间在彼此的视力所及的范围内。 面对这样的事实,父母一方面自身应当更加完善自己,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多留给自己与孩子  相似文献   

10.
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可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会有意无意地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比如,一些父母“毫不留情”地当着老师或同伴的面数落孩子:“你这个人  相似文献   

11.
顾雪林 《下一代》2011,(2):25-25
孩子的梦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孩子的梦想是天生就有的吗?也不是!孩子的梦想应当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孩子的梦想也许一生只有一个,也许有很多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孩子的梦想是会变的。那么,父母是否应当帮助孩子设计梦想呢?应该说在日常家庭生活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很多父母实际上参与了孩子梦想的设计。  相似文献   

12.
刘水宁 《时代教育》2010,(6):284-285
中国青少年的生活常识普遍匮乏,令人担忧.形成的具体原因主要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失衡(过分强调科学文化知识),独生子女一代家长过分溺爱,以及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生活方式改变.改进方法除了媒体舆论要引导父母改变自身观念,学校与社会也应当提供更多实践平台,肩负起锻炼学生生活常识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由于经济生活现代化的发展,作为传统和教育的传递者的家庭已经削弱了。因此。比起以前来,人类社会的延伸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赖学校”。本世纪初,美国学者曾呼吁:“一旦孩子们显现出任何不正常的倾向,社会应当对他们负起责任来,而学校应当具备这个功能,并且应当渐渐代替少年法庭”,“学饺应作为一个预备父母,一个非常智慧、负责任和资源丰富的父母,用社会之所用,补社会之所需……我们应当完全摆脱对孩子犯罪进行惩罚的观念,摆脱法院和教养院给人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我今年39岁,妻子37岁,我们夫妻婚后一直没有生育小孩。前段时间,我们在儿童福利院看中一个8个月的女婴,我们了解过是个弃婴,想收养这个女婴。请问我们需要办理什么手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南京陈承铸)我国《收养法》规定,收养人收养孤儿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查找不到亲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1.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2.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3.年满三十周岁。被收养人的对象包括:1.不满14周岁的丧失父母的孤儿;2.不满14周岁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3.不满14周岁的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  相似文献   

15.
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可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会有意无意地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比如,一些父母“毫不留情”地当着老师或同伴的面数落孩子:“你这个人就是脑子不转弯,没有人家聪明……”还有一些父母则凭借自己的权威,强迫孩子按成人的意图行  相似文献   

16.
有一首歌<大学生活就是好>这样唱道:大学生活好,每天睡大觉,顿顿要吃好,不用去操劳,父母给钞票.可以随便把课逃,今朝有酒醉今朝,革命理想是钞票.天天没烦恼,偶尔会无聊,上网四处飘,谈情把爱找,读书考试不重要,自由自在任逍遥……  相似文献   

17.
父母与孩子共同构成了一个家庭。父母是家长,所以,一说到家庭教育,就是父母们的事。其实,孩子不只是生活在父母中间,他还有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叔、舅、姑、姨等长辈,而且常常会在较长的时间内跟这些长辈在一起。他还会接触到父母的朋友,看到大人们的聚会,听到他们的谈话。这些近距离的亲密的人际来往,对于幼小而敏感的孩子,也是一种深深的潜移默化。可见,一个家庭应当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家庭教育中一个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人们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善待他人、和睦相处的具体体现。有这样的…  相似文献   

18.
因为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心理学方面的内容,所以在生活中我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些.特别是当我看到家长和他们的孩子在一起时每每会有一些不太适当的话语和行为,我总想告诉他们这样不好.我知道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这部分父母中的一部分还会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家庭教育的方法.但教育是无形的,是有迹可循,也是藏于生活细节不被觉察的.家长也许不知道,那些不经意的小事可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十几年来,青少年似乎背上了不懂得感恩父母的"恶名",人们纷纷谈论和呼吁要对青少年进行感恩父母的教育,似乎忘记了基于血缘的对父母的感激敬爱是人的本能."父子之道,天性也"(《孝经》).即使婴儿在父母的照顾下也会表现出快乐亲近的反应,为何当某些青少年逐渐长大后,反而不懂得感恩父母了呢?什么原因导致了当今某些青少年不懂得感恩父母?在本文中,笔者试图证明,当今某些青少年不懂得感恩父母,与社会急剧变迁导致的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失范密切相关.除非能够在家庭生活与感恩父母的教育中探索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重建合理合情的新家庭伦理规范,并以此引导和规范人们的家庭伦理生活,否则家庭感恩教育不会取得多大效果.  相似文献   

20.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有许多细枝末节的东西。怎样于生活当中时时刻刻提醒孩子改掉不足,培养好的品质,是父母应当特别精心的。由哈佛中国教育研究中心陈宇华女士主创的《新素质教育宝典·小学生版》一书,就是汇集了许多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小场景,告诉父母在这些情形之下如何说,如何做。因此,我们把此书推荐给读者,希望会对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