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少图书都有“出版说明”(或“编辑说明”),内容大致是从出版社(或编者)的角度向读者说明一部书(或一套书)的出版目的、编选意图、编辑过程等与成书有关的文字,目的是便于读者了解图书的出版情况。 《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无疑是迄今为止在断代诗歌总集中份量最大的一部诗集。这部书到1995年底已经出版了25册,但是,全书一共有多少册?编辑、出版者没有在书里交代过。偶然从一则图书广告中了解到,《全宋诗》一至二十五册北宋部分  相似文献   

2.
冰心回忆商务印书馆的《国文教科书》,“每一册每一课,都有中外历史人物故事,还有与国事、家事、天下事有关的课文,我觉得每天读着,都在增长学问与知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去年的高考作文题,是让考生根据考卷提供的材料,先改写成一篇报道,再配上评论。殊不知,这么一个题目,却难住了不少考生。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生,应该具有写新闻报道的基本知识。有的同学考后抱怨教材中没有涉及新闻写作方面的知识。其实这是没有道理的。如高中教材第一册第八课《纪念刘和珍君》,课后练习要求:“试写一段新闻,报道这个事件,不直接议论和抒情、使爱憎在记叙中透露出米。”第二册第六课《词二首》,课后的“思考和练习”附了一篇《关于葛洲坝竣工的报导》。由此可见,高中教材已有关于新闻写作  相似文献   

4.
给报社投稿,贯在“认真”二字,写“第一稿”更是如此。因为“万事起头难”,所以成功之后其乐无穷。《文汇报》“学林”专刊曾于1982年辟“古文今译”专栏。我对古文也有爱好,心里痒兮兮的,那年下半年我翻阅了十几年古文资料,选译了一篇《钱县令得檄捕蝗》,1983年2月21日给用上了。后来这篇课文又编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今译》一书中。这是我第一次给《文汇报》写稿。1988年初,我阅读《中医药信息报》,得知“中医幻想家”专栏征稿讯息。我学中医四年,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写了一篇《二十一世纪“服”药畅想曲》,很快便见了报,而且一字未  相似文献   

5.
刁丽兰 《大观周刊》2011,(40):79-79
1 教师启动是“交流互动”的前提 在“交流——互动”的教学中,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教师在讲授较难理解的课文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工作,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相似文献   

6.
某武器仓库政委汤光平有个集稿册,装订得结结实实,约有千余篇吧。不过,汤政委收集的不是自己的作品,大都是《解放军报》上刊登的优秀文章。甭小看了这本集稿册,它的作用大着哩。早在汤政委任机关政治部科长时,就注重学习《解放军报》上刊登的文章,特别是一些言论。每次阅完后,将好文章小心翼翼地剪下来,贴在专门设计的集稿册上。一有空儿翻翻它,从中汲取营养,用来指导部队政治工作。“四个”教育轰轰烈烈展开后,军退刊登了一则《莫把工作过程当效果》的消息,他仔细地品味,认为此文章对基层部队大有针对性了。好好保存了下来。…  相似文献   

7.
有的报道员羞于写“豆腐块”“火柴盒”,我却不以为然。我发表的第一篇新闻稿就是从“豆腐块”开始的。1993年底,我所在部队医院为解决驻地近视眼患者就医的困难,高薪聘请了俄罗斯眼科女专家来医院开展角膜放切术治疗近视眼。开始两个月,应诊患者寥寥无几。后来院长让我这个“小秀才”写篇报道宣传一下。我就写了一则不足百字的快讯,谁知在驻地《潍坊日报》发表后,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既解决了近视患者的求医困难,又增加了医院的经济创收。“豆腐块”、“火柴盒”篇幅虽小,作用却不小。从事新闻工作一年多来,我体会到写“豆腐块”…  相似文献   

8.
新闻报道中准确而生动的细节,会增强新闻报道的宣传效果;细节不准确,会使读者“由此及彼”,怀疑其他事实的真实性。为此,新闻报道人员应当注意报道中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准确。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不要自相矛盾新闻报道中的自相矛盾,是指同一事实,或者同一画面,在表述时,前后不一致,或者这篇报道与那篇报道,这个报纸与那个报纸不一致,或者新闻照片画面与说明不一致,也即通常所说的“一事二说”。比如,有一篇反映某位“民族英雄”“鲜为人知的故事”的报道,文章前面说他在黄海海战中,“与全舰250余人全部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9.
王青 《新闻传播》2005,(8):25-26
在各类评奖中,稿件题材的重大性、涉及领域的宽泛性、内容涵盖的全面性几乎成为硬性标准,冠以“全国的”、“全省的”、“第一的”、“首个的”往往占有明显优势。然而,有一则题材并不算重大(写的是”吃吃喝喝”的事情)、涉及范围并不算宽广(仅一个乡镇肉)、内容并不具有全面性(只是某个方面的情况)的消息——《能仁乡村村三年“零招待”》却获得2004年度安徽省新闻奖一等奖。回想这篇稿件采写、编发过程,颇有几分感概。  相似文献   

10.
我有一位朋友,他父亲是一位中学教师,曾经写了一篇散文,发表在南方某省的省报上。后来,这篇散文被编进中学语文课本,可是他父亲的名字却不见了,散文成了无名氏作品。他还告诉我,现在收进各种语文课本的作品,很多都不说明作者是谁,作品来自何处。例如,目前北京使用的全日制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共三十篇课文,只有巴金、老舍、叶圣陶、吴运铎五位同志的文章和李白、苏轼、柳宗元等八位古代诗人的诗词  相似文献   

11.
陈淑改 《大观周刊》2012,(23):155-155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根据他们的知识或生活经验,通过努力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并坚持不懈地引导,优化阅读教学中的“教法”与“学法”,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引发学生自己探索,读懂课文,这就是从“不会”到“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新闻要短、要现场,这是对的,但根本的因素还在于新闻的内质有没有味、有没有新闻价值、主题是否有意义. 常见一则短新闻、小新闻,因为写得有味,处理得比较突出,就很吸引人看.手边就有这样一篇300来字的小新闻,写得妙趣横生,很有味,很中看,请读者不妨也欣赏一下: 标题:“大雪”雪不降“冬至”冬不至(引题) 乌鲁木齐奇暖少雪(主题)  相似文献   

13.
首先声明,笔者不是鲁迅和陈寅恪的研究者,只是出于对两位大师的敬仰,有兴趣关注他们的逸事,缘起是在《学林散叶》一书中看到这样一则记载: “鲁迅1915年4月6日日记有:‘赠陈寅恪《域外小说》第一、第二集。’但陈向来不谈及此事。他说,鲁迅名气大,谈这些会有攀附之嫌。” 寥寥数语,使我恨不知之详,遂生考证一番之念。然而我既缺考据之学问,也乏考究之资料,所以又不是考证,随笔而已—— 首先翻《鲁迅全集·日记》,以求验证,见“乙卯日记”1915年4月6日果记有此事,但鲁迅赠陈寅恪的书不是两本,而是三本,原文是:“赠陈寅恪《域外小说》集第一、第二集,《炭画》各一册,齐寿山《炭画》一册。”(按:古汉语“或,邦也。”即“域”,不是鲁迅笔误)。于是,问题来了,鲁迅与陈寅恪有多大交情,同是赠书,为什么赠齐寿山一册,却一次赠陈寅恪三册(《域外小说集》是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用文言翻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集,《炭画》则为周作人译的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中篇小说),鲁迅何以如此厚待陈寅恪?  相似文献   

14.
钟梅 《大观周刊》2011,(35):187-187
课文是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它包含着语言、词汇、句型和语法等诸多方面的语言要素。在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将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让学生就课文内容在概念上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力求保持课文的完整性。《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技能,提高学习效果。本文试尝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课文整体教学”进行探步探讨。所谓“课文整体教学”,是指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注重对文章全局的把握,从整体上去理解、分析、体会文章整体内容和风格。重视学法指导,加强思维训练,以达到最终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殷东平 《大观周刊》2011,(44):173-173
所谓阅读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诱导学生看课文,读课文,就学生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进行适当的讲解,并凭借一篇篇课文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语文知识,得到相应的技能训练,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进行思想教育,塑造21世纪的有用人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通讯员园地     
“豆腐干”:编者读者都喜欢郑日金 “你都是大学里的学者和干部了,怎么还老是写‘小豆腐干’文章呀?”有人不无揶揄地问我。是的,我多年来一直乐此不疲地写小言论,小体会、小通讯及知识小品,每周一篇,有时数篇,可并非一开始就乐于这种“小打小闹”,这一业余写作习惯乃是在听从编辑引导和遵从实际需要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的。 是不是文章短小、简明,就可以信手拈来、一蹴而就呢?不,我对“小豆腐干”同样有自己的严要求,力求做到:“小中见大,小而精细”,“把短东西写深,把小东西写透”。在坚持多年写短文、说短话的实践中,我渐…  相似文献   

17.
王韶玉 《大观周刊》2012,(38):249-249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相似文献   

18.
《中国档案》2003,(9):8-10
(接上期15页)5.4.7.5整理照片时因保管期限或密级的不同,有些同组的照片可能会被分散到不同的照片册内,应在组合照片说明中指出这些密切相关照片的保管期限、册号和组号。示例:相关照片长期—4—⑥上例中保管期限亦可采用“2”或“C”表示。5.4.7.6组合照片说明可放在本组第一张照片的上方,也可放在本册所有照片之前。5.4.8册内备考表按5.3.6。5.4.9照片册的封面照片册的封面应印制“照片册”字样。5.4.10照片册的册脊照片册册脊的项目包括:全宗号、保管期限、册号、起止张号。照片册册脊的格式:照片号为格式一的照片册册脊见附录B中的照片…  相似文献   

19.
汪泽华 《新闻三昧》2005,(10):43-43
自2000年底向《攀钢Et报》写稿至今,我在报社记、编辑老师细心的帮助指导下,通过“弄弄评小议”、“大家谈”和“读论坛”等栏目共刊发小言论200余篇,其中4篇获该报的好新闻奖。回头看看自己写作小言论的经历,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源源不断地寻找到写作小言论的题目。  相似文献   

20.
“家住南方的战友,时常对我讲起台风是多么猛烈可怕。我不曾身临其境,没有什么感受。然而,中条山山风的厉害,我是一入伍就感受到了的。”这句话是原全国统编小学教材第十册的一篇课文——《中条山风》的开篇语。如今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可能还对这篇课文有着依稀的印象。文中那清秀的中条山色,狂烈的中条山风,还有驻守在山中的解放军战士那种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