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方月霞  金春 《中学文科》2008,(1):122-123
一、延安窑洞话兴替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1911年辛亥革命,2100多年间,在中华大地上.我国许多王朝兴亡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波澜壮阔的历史剧。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窑洞里对熟谙历史的毛泽东说,“……所谓‘其兴也淳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政党、一国家,都是如此……。”后人将毛泽东、黄炎培的这番谈话,称为“窑洞对话”。  相似文献   

2.
一、延安窑洞话兴替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1911年辛亥革命,2100多年间,在中华大地上.我国许多王朝兴亡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波澜壮阔的历史剧。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窑洞里对熟谙历史的毛泽东说,“……所谓‘其兴也淳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政党、一国家,都是如此……。”后人将毛泽东、黄炎培的这番谈话,称为“窑洞对话”。  相似文献   

3.
商王朝有六百年悠久的历史,在这六百年中商王朝的统治者采取以德治国的方略。虽有起伏,但一直保持了这个传统。商王朝的历史能保持持久的统治,跟商王的德政有直接的关系。探究商朝的政治统治方式,对今天以德治国的方针会有更加深远的认识。以古为镜。借鉴古代兴亡的教训,看改革的得失成败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一、从黄炎培、毛泽东“窑洞对”说起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2100多年间,许多王朝此亡彼兴,此兴彼亡,就像走马灯一样转换。总的印象是,王朝的兴亡似乎有一个循环的周期,这种历史的循环论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三王(夏商周)之道若循环。”其根据就是战国以来阴阳家传下来的所谓“五德终始说”。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窑洞里与毛泽东谈话时(毛泽东、黄炎培的这番谈话,人称“窑洞对”)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  相似文献   

5.
略论曾布     
曾布(1035~1107年)是北宋时期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他仕途坎坷,几度沉浮。他生当北宋王朝“内忧”不断,“外患”迭起的动乱年代,到宋仁宗时期(1023~1063),北宋王朝就已陷入“积贫积弱”的深渊,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不断地向宋王朝发出要求改革的呼声。在这种形势下,先后出现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等革新运动,尤其是后者,不仅在宋代,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关  相似文献   

6.
任刚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2):60-62,73
"为人"是指某历史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史记》有不同层次的表现,其核心是指历史人物的心魂。司马迁认为历史人物特别是重要历史人物的"为人"与王朝的兴亡密切相关。在司马迁看来,李斯的"为人"可归结为视富贵为唯一,典型地代表了秦大臣中畏罪持禄的心理,这种极低的人格品位对秦兴亡的影响很大。建立在此种心理动力基础上的秦王朝,不管一时如何强大,短命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7.
张晓波 《教育与考试》2021,(1):42-48,41
在朝鲜王朝,“进士”指通过小科进士试获得的功名,相当于中国的“生员”,这与中国科举“进士”有很大的区别。此外,朝鲜王朝把本国所有科举考试的居首者,均称为“壮元”。朝鲜王朝科举中“进士”“壮元”的特殊用法,为中国明清与朝鲜王朝士人在科举交流中带来了障碍,也为后世朝鲜王朝科举研究者带来困惑。尤其是当前,除韩国以外的学者容易混淆朝鲜王朝与中国的“进士”一词,①且常常将朝鲜王朝科举中的“壮元”误作“状元”。因此,研究朝鲜王朝独特的科举用语体系,有助于探析朝鲜王朝在学习、模仿中国科举制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于世人叙之甚多的有关曾国藩由“理学”——“经世”——“洋务”的演变史事不想再涉猎其间,不敢再妄加赘述;现仅拣世人叙之甚少的有关曾国藩重视史学、重视“史学鉴戒”作用的史事,作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学术中,史家从很早以来就享有崇高的地位。历史上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史学,都把史学作为资治的龟镜,治乱的药石,即重视“以史为鉴。”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史的文化,史学是历代王朝医治战争创伤的“甘草剂”和恢复发展生产的灵丹妙药;史学是统治阶级安邦定国的日用大全和统治经验的百科全书;史学是最高统治集团管理方法的必修课和制胜强敌的教科书;史学又是热心于功名利禄的读书士子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的敲门砖;史学还是历代统治者作为现实借鉴和施政方针的主要依据;等等,等等。一言以蔽之:当唯物史观在我国确立之前,依据古代人们的认识高度,认为史学的最大作用就是“鉴戒”,因而十分重视“以史为鉴”。因此,历史上许多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都从前代得失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屡见不鲜。史书上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表明了新起的商朝是以夏代的兴亡作为一面镜子的!所谓“不可不鉴于有夏,  相似文献   

9.
一人们常用“积贫积弱”来概括宋代国势。确实,宋王朝从建国到灭亡几乎从未摆脱内外交困的境况。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先是契丹、西夏,后来又有金、元时常骚扰侵入,宋王朝与它们打仗败多胜少;而国内,阶级矛盾也很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据何竹淇《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记载,两宋农民起义总数达四百三十三次(实际仍不止此),这在中国历史上是  相似文献   

10.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存在着一种历史现象:每当一次推翻旧王朝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建立了新王朝的统治阶级,总是一方面使用反革命暴力手段,残酷地镇压农民,实行血腥的反攻倒算,另一方面又迫于形势和压力,不得不对农民进行退让,实行一些“让步政策”。正确认识这一历史现象,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认识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珍爱自己传统的民族。在我们民族的意识里,史学直接关系到王朝的更替和国家的兴亡,所谓“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样的意识代代相传,凝结成了重视史学的优良传统。正是这样的传统,在我国学术文化史上留下了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在我们民族的性格和气质上烙下了富有历史感的深刻印记,甚至给整个社会熏染上了厚重的历史氛围。  相似文献   

12.
正应我校历史系邀请,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知名主讲人孙立群教授于6月28日下午莅临我校,在学术报告厅作了《以史为鉴,启迪智慧——认识兴亡周期律》的学术报告。沧州市社科联主席邢树军以及我校领导和师生共500余人一起出席了报告会。所谓兴亡周期律,即"王朝循环"理论,是历史学家根据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的现象总结出来的理论。1942年,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在延安的窑洞与毛泽  相似文献   

13.
冯一下  李洁 《历史学习》2006,(10):39-43
[例1]孙中山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阅读采自《略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一文中的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统一王朝统治时间简表  相似文献   

14.
逃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经常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如何处理,关系到王朝的盛衰兴亡。作为我国封建王朝兴盛时期的唐朝前期,逃户问题就相当严重,武则天统治末年甚至形成了“天下户口,亡逃过半”的严峻局面,可是,玄宗时却出现了开元天宝“盛世”。唐  相似文献   

15.
宋代理学思潮的兴起,使正统之辨成为传统政治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鲜明主题。宋儒对中国历代王朝合法性依据的认定标准有二:“合天下于一”和“居天下之正”。北宋时期,注重“一统”甚于“居正”,未尝唯以终极本体的伦理观念“天理”为标尺去审视、评价中国历史上王朝传承中的合法性。南宋立国之后,现实的政治格局自然地引起宋儒文化心态与历史观念的重大变化,体现在正统理论问题上,“合天下于一”的观念淡薄了,而“居天下之正”的意识凸显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天下”、“中原王朝”、“中央王朝”等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疆域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这些概念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作为近代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其疆域的最终奠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清中期以前的历代“中原王朝”及至晚清的“中国”,与近代意义上作为民族(国民)国家的“中国”之间,是一个从法理上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前二者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在各自的“版图”上没有重合过,在经过了长时段演进后,于19世纪20年代最终完成这一重合过程。因此,在研究古代中国疆域问题时,应谨慎使用“中国”一词,更不能以“中原王朝”随意代替“中国”,也不能将“历代中原王朝”置换成“历代中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每一王朝的历史都有其特点,而清朝的特点尤多。清朝是少数民族为主体统治的王朝,又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而且处在世界历史格局主要是西方势力的影响之下。这三点,是清朝历史呈现诸多特点尤其是政治方  相似文献   

18.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五代时期的南北局势》一章教材,讲的是我国唐和北宋两个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这个时期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又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历史比较复杂,头绪也较多。教材重点扼要地叙述了“契丹的兴起”、“后周的政治改革”和“南方经济的发展”等三个方面。我觉得,要把这  相似文献   

19.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南朝与北朝》一章教材的内容较为复杂。主要表现有三:(1)南北分裂,王朝更替频繁,政权林立并存,难以记忆且易混淆。(2)这一阶段是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大融合时期,教材中出现的各少数民族的名称多而陌生。(3)这一阶段,由于王朝更替频繁,许多并不太突出的历史事件,要一一记牢其年代,很不容易。总之,这一章的内容,在“教”与“学”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根据上述分析,要使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牢牢抓住下列三个方面:(1)教师对南北朝历史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承先启后的历史地位应有足够的估计。(2)讲述南朝时,应以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们祖国简称“中国”,这一名称由来已久,恐怕要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那时将王朝直接统治的区域称为“商”,意为东西南北之中的国土,故称“中国”。《尚书》、《诗经》中都称商王朝是“中国”,《诗经》中就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之句。不过,古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