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地球公转形成黄道平面,地球自转形成赤道平面,两者的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交角为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加之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如图:  相似文献   

2.
黄赤交角决定着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使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规律地变化.如果黄赤交角发生变化,则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也跟着相应地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3.
蒋洪力 《物理教师》2004,25(2):49-51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由于太阳光线的传播 ,向阳的半球是明亮的 ,形成了白昼 ;背阳的半球是暗黑的 ,形成了黑夜 .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公转的平面 (黄道平面 )与自转平面 (赤道平面 )约有 2 3 .5°(或 2 3°2 6′)的交角 (黄赤交角 ) ,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使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不同纬度的昼长也随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在分析和研究光的传播与地球昼长的数量关系时 ,将太阳视为点光源 ,或视为面光源 ,地球的昼长将有所不同 ,同时…  相似文献   

4.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范围,使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规律的变化。如果黄赤交角发生变化,则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也跟着相应的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上稳定 ,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 ,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使得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随纬度、时间而发生变化。一、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同一天 ,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有规律地变化。如图 1:图 1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示意图a.夏至日 ;b .太阳直射 15°N纬线时 ;c.二分日 ;d .冬至日从图 1可以看出 ,同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以北回归线为中…  相似文献   

6.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在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之间有一个交角 ,叫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是不固定的 ,它对正午太阳高度有影响。据此回答第1~2题。1.假如黄赤交角变小 ,那么()A.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幅度将变小B.广州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之差将变大C.温带范围将变小D.热带范围将变大2.假如黄赤交角变为45° ,那么①地球上将会没有温带②太阳直射上海时 ,哈尔滨出现极昼现象③广州每年太阳直射一次④地球上寒带范围缩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地球上的大气…  相似文献   

7.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向阳的半球是白昼,背阳的半球是黑夜,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平面(黄道平面)与自转平面(赤道平面)有23°26′的交角(黄赤交角),而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变,所以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使某一地区的昼长也随之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内容抽象,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原因与规律,关键在于分析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之间的因果关  相似文献   

9.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范围,黄赤交角发生变化,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也跟着相应地发生改变。一、黄赤交角的变化,对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纬度分布的影响(“”表示正午太阳高度,“”表示昼长,下同)1.黄赤交角为23°26′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在不同日期的纬度分布情况,分别如下图所示。(1)北半球夏至日(2)北半球春分、秋分日(3)北半球冬至日(4)当太阳直射在北纬α度时(0°<α<23°26′)由此可见,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除极夜区外);从南北半球来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  相似文献   

10.
一、设计用途演示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模拟测量正午太阳高度。二、制作原理(1)利用激光笔射出的光点作为太阳直射点。地球自转和公转时,观察模拟的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状况。(2)激光笔射出的光线穿过胶体时,出现一束红色光线(丁达尔现象),用以模拟太阳光线,当光线通过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器时就可以模拟测量某点的太阳高  相似文献   

11.
一、准确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含义 (1)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相对与地平面的交角,也就是太阳的仰角。如图1,在整个昼半球太阳高度都大于零,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零,在任意时刻地球上太阳高度的分布都是以直射点为圆心成同心圆状分布的。如图2所示,A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从A点向四周呈同心圆减少,到晨昏线减少为00。直射点A所在的经线BC正值中午,达到一天中最大太阳高度.即正午太阳高度,它的变化是从A向B、C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2.
理解并掌握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重要教学目的之一。理解和掌握“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则是达到该教学目的的一个关键点。 要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有规律的变化,关键在于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而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又在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如果学生能全面准确地理解“黄赤交角及其影响”这一内容,那么接下来学习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就轻而易举了。否则,将给后面内容的学习带来重重困难。教师在该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常感到难以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尤其是在没有直观教具(如“三球仪”等)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数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用高中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知识去定量化分析高一地理课中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状况 ,从中我们不仅能感悟到数学的博大精深 ,也能精确认识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球体 ,太阳光线在任一时刻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在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中 ,由于黄赤交角为 2 3°2 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周期移动 ,从而导致地球各地昼夜长短有规律的周期变化 .在冬至和夏至时 ,南北极圈内还发生极昼和极夜现象 .如下图所示 ,设A点纬度为 φ ,此时A点的太阳光线与赤道平面所成夹角 ,即A点的太阳高度角为H ,优弧BCD代表昼长 ,劣弧DA…  相似文献   

14.
吴静 《地理教育》2002,(4):16-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及它们所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2.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教学难点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当太阳直射点位置移位时,会产生哪些要素作关联的变化呢?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中找到相关答案。从这简单的光照图(图1)中可以得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β)与晨昏线和经线夹角(α)以及AN两点的纬度差是相等的。可以想象,当β变化时会带动α与AN纬度差的变化。可见当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β)变大,伴随着晨昏线与经线夹角(α)也增大,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范围也在扩大;昼夜差值(ED)也在增大。反之亦然。从上面的…  相似文献   

16.
邓先武 《教学月刊》2015,(Z1):107-109
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这种移动会导致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昼夜长短的状况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密切相关,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有一定的关联性。那么,这种关联性是否可以通过我们熟知的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图表示出来?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目前研究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图的文章虽然不少,但是大多都集中于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所造成的影响。其中包括各地正午太阳高  相似文献   

17.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收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只看课本中的文字表述和示意图很难理解,而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由静态的改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高中地理课本中早有定论:“这样,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运转,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但在用直观图示法显示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时,有的教师对课本上“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交角图”理解不透,自己在黑板上绘了下图(图1),并认为这幅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曲线是  相似文献   

19.
教材中讲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新教材第17页)时,地球由于自转而有赤道平面,由于公转而有黄道平面,这两个平面之间有23°26′的夹角,而地球的自转轴总是指向北极,因而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而且移动的幅度在南、北纬23°26′之间。教材中的图把黄道  相似文献   

20.
问题一,黄赤交角α=23°26',南北回归线纬度为23°26';南北极圈纬度为90°-23°26'=66°3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及极圈纬度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建立的?如图1,A、B、C、D在地球公转轨道上分别代表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和春分日。R代表太阳的位置。过BRD作平面M与地球赤道平面平行,则α为黄赤交角的平面角,α=23°26'。C位置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最南点P点。显然线段RP和线段OP在同一直线上。线段KL为赤道平面内与EF平行的地球直径,而β为P点的地理纬度,即地面一点与地心连线和赤道平面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