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性的气候变暖不仅加速了陆地上的荒漠化速度,同时也使得“海洋沙漠”的面积在迅速扩张。被称为“海洋沙漠”的海域,其主要特征是海水表层的叶绿素含量极低,通常每立方米表层海水的叶绿素含量在0.07毫克以下。在“海洋沙漠”中,海水表层含叶绿素的生物如藻类等几乎绝迹,因此,很难为中下层海域的生物提供足够的食物营养来源。在这类海域的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的数量和种类极少,食物链接近断裂,基本呈现出一派死寂。  相似文献   

2.
人们通常说:“水往低处流”,而在海洋中却不尽如此。你相信吗?在海洋中,有的海域的海水是往高处流的;有的海域热量收入少、支出多.但水温却比其它海域高。这些都是在海洋中存在的“自相矛盾”现象。先来看看海洋中“水往高处流”的现象。如果海水处于平静状态。海面可以认为是一个水平面。但在定向风的驱动下,海水  相似文献   

3.
蓝色的宝库--漫谈21世纪的海洋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向海洋索取更多的物质财富,人们加大了对海洋的开发力度,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士已经认识到:21世纪是海洋经济世纪,一个全面开发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我国15千瓦海洋温差发电装置研究及试验项目通过国家验收。海洋温差发电的过程并不复杂。首先利用温水泵把表层温度较高的海水抽往蒸发器,液氨吸收了表层温海水的能量后沸腾并转变为氨气,  相似文献   

5.
很多人喜欢把地球称为水球,因为地球表面7%的面积被海洋覆盖着.千百年来,海洋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鱼类资源、矿物资源.可是,我们并没有充分地利用海洋.究竟海洋还能怎样造福人类呢?  相似文献   

6.
海流之谜     
《地理教育》2014,(9):62-62
长期与海洋打交道的海员和渔民都知道海洋中有海流存在,它们像陆地上的河流,日复一日沿着比较固定的路线流动着,只是河流两岸是陆地,河岸就像是固定的目标可做比照,一望就知道河流是在流动着,海流两边仍然是海水,肉眼很难把它分辨出来,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海流没有被人们发现,只是在远洋航海开展以后,人们才得到点滴的资料和对海流的某些粗浅而片面的认识,其中还夹杂了不少神话般的传说。  相似文献   

7.
图1上海及临近地区地形分布图长江口及临近海域表层水温分布图(见封面)和上海及临近地区地形分布图(图1)由上海水产大学渔业遥感实验室制作。其海洋遥感数据处理、分析和业务化运行均达到世界同类水平。实验室根据NOAA和MODIS遥感地面接收站获取的实时数据,利用美国NOAACoastwa  相似文献   

8.
大海捞针的工具(下)———WWW检索工具张保明随着因特网的迅速扩张,通过因特网可访问的信息资源正在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面对着如此浩瀚的信息海洋,人们不免产生“望洋兴叹”的感觉。尤其是1994年以后,当万维网(WWW)开始在全球普及之后,如何检索WW...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20,(2):89-93
海洋在过去被认为是完全开放的空间,物权没有存在的余地。但近几十年的实践证明,由于人们恣意于私益,放任于经济利益,海洋不幸成为公地悲剧的现实标本。由于海域资源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关乎公益与私益,关乎效率与公平。所以,海域使用权流转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应以公益与私益平衡、效率与公平兼顾为基本价值取向,因此在尊重公法适度干预的前提下,应从私法的视角对海域使用权流转制度进行理论解释、制度设计和法律完善,使其回归物权性,实现物尽其用。  相似文献   

10.
自罗马法以来,海洋就被打下了"公物"属性。到了现代,国际法上出现了领土主权概念,各国法律强调了国家海洋所有权,此举不但没有颠覆海洋的"公物"属性,更是为海域用益物权制度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物权法上确立了海域国家所有权和海域使用权制度,为海域用益物权的构建具备了物权法上的理论和制度基础。海域用益物权制度构建有利于确保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完善我国法律体制、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并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但基于海域"公物"属性,对于海域用益物权构建,其法律逻辑应有别于传统私法上用益物权。  相似文献   

11.
吕颂辉 《科技文萃》2004,(11):39-43
近年来,有关赤潮和赤潮所造成灾害的新闻频繁见于报刊和电视等媒体,人们对赤潮这个名词也耳熟能详.2004年以来,我们国家就已经发生并报道了多起规模较大的赤潮事件,其中包括5月份发生在东海浙江沿海海域的原甲藻赤潮,面积达10 000平方千米,世界罕见;6月11~18日,在渤海黄河口海域发生了棕囊藻和米氏凯伦藻赤潮,总面积超过5 000平方千米;在南海大亚湾海域,6月14~17日也发生了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的红海束毛藻赤潮.赤潮几乎覆盖到了整个中国沿海海域,对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不要以为色彩斑斓、奇形怪状的海洋动物只会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或是人迹罕至的南极海域,最近,一些潜水者就在英国诺福克郡附近海域发现了不少新奇的海洋动物。  相似文献   

13.
传统现点认为,海水入浸只可能对海岸区域含水层的水质产生负面影响,而不可能对近岸海域中海水本身的水质产生明显影响.本在分析和介绍当今国际上对滨海地区地下水动态研究的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海水入浸对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近年频发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给海洋渔业带来致命打击的赤潮,是近岸海域受到严重污染的突出表现,而本的分析认为海水入浸是赤潮的潜在诱因.  相似文献   

14.
世窗中国     
《八小时以外》2014,(4):14-15
在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科考队员在南极半岛海域和普里兹湾海域深入开展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多学科综合考察,取得丰硕成果,在海洋生物方面,采集到蛇尾、海星、海鞘、海参、海蜘蛛以及甲壳类、双壳类、鱼类、藻类等多种生物样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地调查所得的有关资料,对该海域的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已有轻微污染,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物学家在陆地上发现新物种越来越难。然而,在海洋中发现新物种是很平常的事·情,因为海洋里还有许多人迹罕至的区域。最近,海洋生物学家在澳大利亚美丽的珊瑚礁海域发现了100多个色彩斑斓的新物种。  相似文献   

17.
随着茂名港口经济的发展,向海洋要资源、要效益、建设海洋经济强市以及发展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特别是茂名近岸海域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面对茂名近海岸环境污染现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控制陆源污染是防治茂名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新作文》2006,(1)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启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该小组的9名研究人员来自东英吉利亚大学和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  相似文献   

19.
陆域和海域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国土格局。党的十八大明确部署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战略任务,我国海域具有独特的自然属性,并区别于陆域。当前,海洋发展进入国家重要决策,海域开发是减缓陆域空间开发压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步骤,我国海域空间开发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化我国海域空间开发必须坚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全国和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为核心,以围填海管理为重点,同时要将海岸线整治修复作为重要手段,大力推行海域使用权市场化配置,重视推进海域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0.
海洋生物技术日益受到科技界和产业界的重视,作为一个新领域正悄然崛起,其广阔美好的应用前景更引起人们对开发海洋事业产生极大而浓厚的兴趣,尤其海水养殖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将给世界海洋大国带来一场“蓝色革命”。我国海水养殖中生物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领域:一、生殖与遗传操作生殖操作是利用物理、化学或生化工程等手段对动、植物生殖过程实施干预和控制,使其朝人们需要的方向和方式进行。它包括性成熟的控制、配子排放的人工控制、人工受精的实施以及性别控制等等。遗传操作则是指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遗传结构进行修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