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青 《云南教育》2002,(31):39-40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1.电脑出示。师:它们各是什么图形?生:左边是长方形,右边的是正方形。(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2.教师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师:长方形有几条边?你们数数看。生:长方形有四条边。(师板书:四条边)教师请一名学生用电脑演示长方形的边并数数条数。师:那么你们会用同样的方法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吗?生:正方形也有四条边。师:谁来数给大家看?(指…  相似文献   

2.
雷燕飞 《四川教育》2002,(12):29-29
【活动设计】一、游戏激趣,创设情境。教师让学生伸出双手,数“一”时同桌两个学生对击左手掌,数“二”时对击右手掌,数“三”时对击两个手掌。游戏完后,让同桌两个学生比较:谁的手掌面大?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面积和面积单位。二、自主探究,充分感知。1.摸、比——建立面积表象。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教科书的封面、文具盒面、课桌面,引导学生思考:你有什么感觉?哪个面大?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课件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封闭的平面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感知封闭的平面图形有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  相似文献   

3.
文芳 《四川教育》2001,(9):23-23
一、复习引入。 师:还记得什么叫面积,什么是长方形的面积吗? 多媒体演示:出示一个长方形,分别闪烁它的长、宽和面。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长方形的相关部分出现“长”、“宽”、“面积”。 教师指出图形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让学生数出屏幕显示的各种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多媒体演示:出示校园情境图,重点突出操场是长方形。 师:这是我们美丽的校园,它的操场是什么形状?要知道它的面积,采用面积单位去量合适吗? 在学生指出不合适后,教师指出:我们需要知道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那就是今天要学习的长方…  相似文献   

4.
教师在课堂中能巧妙地设疑、显疑、激疑、释疑,就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一、复习旧知──设疑“设疑”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习动机。教师有意识将“疑”设在新;日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例题能顺利地进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如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一课时,课始就问:“老师这里有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棒,如果要围成一个长方形,你该挑哪些小棒呢?”学生回答后,老师又问:“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呢?长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老师抓住旧知,找出例题的生长点,为例题的教学铺路架桥。二、尝试练习──显疑教师要充分…  相似文献   

5.
微格情境陈老师讲完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后,引导学生归纳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师:“这节课的知识我们学完了,谁来说说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一生:“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长乘以宽。”一生:“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长方形的长乘宽。”师:“怎样说更准确?”一生:“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方形的长乘以宽。”师:“这样说才完整、准确。好,大家背诵两遍。”学生齐声背诵了两遍。师:“谁能说说,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一生:“是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直接测量出来的。”一生:“如果没有1…  相似文献   

6.
<正>在某地讲课的课间休息时,几位教师急匆匆地走到台上来找我。她们说:“顾老师,有一道题目,我们教研组里争执不下,想请教一下您。”“你们请说吧。”我欣然应允。“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这道判断题,对还是错?”又是判断题!和判断题打交道,我自己都有点怕了。“你们是不是在纠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六个面算不算都是长方形?”我猜测他们的想法。  相似文献   

7.
【活动设计】活动(一):猜想引入教师举起一个长方形框架,边操作边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老师捏住长方形的一组对角向外拉,将会拉成什么图形?你们能猜出它的面积吗?是长方形的面积大还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学生猜测后,教师指出:为了准确地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哪一个大,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由此引入新课。活动(二):猜测公式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先出示方格图(每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然后把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放在方格图中去。教师指出: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让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相似文献   

8.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尊重”的误区1.全盘肯定——“学生说什么都是对的!”对于学生的见解、表现,教师唯恐自己一不小心伤害了他们的自信心,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加以肯定。长此以往,学生感到茫然困惑。“圆的周长”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长方形中画了一个最大的半圆(以图形出示)。教师课件出示后问学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一下后便有人回答:“我看到里面有半个月亮。”教师微笑着点点头。受此“启发”,另一名  相似文献   

9.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外界环节刺激的积极反映。如果能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巧用期待,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安排如下练习:幻灯出示如下图:(1)阴影部分是什么图形?空白部分是什么图形?(2)阴影部分面积是多少?(整体图形的面积÷2)(3)为什么要“÷2”?这两个梯形面积一样吗?(师生演示:抽拉旋转空白梯形,使两个梯形完全重台)以上练习抓住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这一知识是础,暗存着“用长方形(或…  相似文献   

10.
在1997年第3期《北京电化教育》杂志上,看到王建平撰写的文章,介绍她的教学经验与心得。她在讲解“推导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拼摆长方形,边摆边想,同桌学生之间议论,各抒已见,说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算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周长,教师事先把学生可能想到的思路、算法编人计算机。在拼摆议论中,教师首先指定一名学生说出他的解法:6+4+6+4=20。之后,问学生是怎样想出来的?为什么这样计算?学生说出:“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围成它的四条边长的总…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九义”试用修订本)第二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名称;2.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电脑演示等,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且能辨认这两种图形;3.培养学生独立探寻问题和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过渡,引出新知。1.请小朋友们拿出一个长方体,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想一想相对的两个面的大小怎样?(计算机动态演示相对的两个面大小一样)。提问:谁知道这个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板书:长方形。2.请小朋友拿出一个正方体,数一…  相似文献   

12.
在教“长方形的认识”时,教师讲述:“老师的一块台板玻璃不小心被压碎了,压碎成两部分(如图1所示)。如果要照原样配一块,要不要两块都带去?”在生活中,有的学生曾经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但他们从没有仔细考虑过。这时,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有的说必须带两块,有的说带那块小的玻璃,有的则说带大的玻璃。教师出示图2,并问:“这样能恢复到与图1一样的形状吗?学生异口同声地答:“不行。”又问:“那么带那块大玻璃呢?”有学生说行,还能画出图3。此时,教师趁势引导,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观察。学生发…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青年教师教《长方形的认识》。教师说:“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你们看,这个黑板是一个长方形。那末,教室的地面呢。教室顶上的天花板呢?”学生回答都是长方形。这样,教师就以为学生知道什么是长方形了,接下来,布置学生看课本、读结语、做题目……剩下最后一点教学时间,教师进行小结性提问:“什么叫做长方形?”结果学生仍然回答:黑板面是长方形,地板面是长方形,天花板也是长方形。  相似文献   

14.
<正>“长方形的认识”是浙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师如何抓住四边形的共性与区别教学,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把握长方形的特征,在推理中认识长方形的模型呢?一、比较分类,发现并抽象长方形角的特征教师要抓住长方形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分类的操作活动,从图形的本质出发去辨识、理解长方形角的特征。课堂上,教师先出示一些四边形(如下图),并提问: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相似文献   

15.
笔者曾有幸参加了一次全国性课堂教学观摩演示会,会上演示了一堂“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课。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教师首先提问: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吗?然后要求所有学生量一量每人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长方形的长和宽(其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都是...  相似文献   

16.
1.一位化学老师走进教室,吸了吸鼻子后问学生:“今天上午食堂在炒什么菜啊?”“炒腊肉。”“你们怎么知道的?”“风吹过来,我们闻到腊肉的香味。”老师笑着说:“这叫分子的运动,今天咱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2一位数学老师上“方差”一节是这样开场的:“要从两名体育平均成绩完全相同的学生中选一名参加县田径比赛,这两名学生争执不下,‘官司’打到学校领导那里,领导也不好确定。最后,一名数学老师公正地作出了裁断。数学老师是怎么解决的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方差’问题。”在上述两则开场白中,教师通过讲述生活中的实…  相似文献   

17.
有一天看到了这样一份报告:有人随机抽取了100名教师,问:“你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回答“是”。再随机问这10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结果却让人吃惊,90%的学生回答“否”。  相似文献   

18.
测试卷上有这样一道判断题:长方体的上面那个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摇)标准答案是一个“×”,阅卷时老师对此也没有提出异议,因为长方体上面那个面其实是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只是视觉造成的一个假象。可是,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答案却是“√”。标准答案标准吗?学生打“√”又说明了什么问题?笔者细细揣摸了个中原因。我想,试题编制者编制这样一道判断题的意图应该在于:对于一个长方体,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而在视觉效果上,通常只有一个面是长方形,如上图看上去只有前面那个面是长方形,而上面那个面、右面那…  相似文献   

19.
案例一:教学三年级“长方形的周长”。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学生思考后.有的说:“今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有的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有的说:“是世界环境日。”可这些答案都被老师一一否定了。看到学生实在猜不出来。老师提示说:“今天是一个和老师有关的日子。”终于有一个学生说!“是老师的生日。”  相似文献   

20.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我们曾发现有的学生求某个图形的面积,在得数后面写上了长度单位。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有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概念没有弄清楚。为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叫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必须使他们首先认识到,比较两个东西的长短是不是一样,量一量每个东西的长各是多少就可以了,但是比较两个平面面积的大小是不是一样,例如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只量它们的长是得不出结果的,还必须量一量它们的宽。有的教师在引进面积单位概念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教师在跟学生一起指出课桌的面、黑板面、窗玻璃的面等等之后,拿出长相等而宽不同的两张长方形的纸,长都是5分米,一张纸的宽是3分米,另一张的宽是4分米。拿出之后即钉在黑板上,提问学生:“这两张纸的一边的长是不是一样?”教师边提问边用尺子量两张纸的长是一样的。接着教师又提问学生:“这两张纸的长一样,我们能说这两张纸的面积大小也一样吗?”通过实际观察,学生毫不迟疑地回答说:“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