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一幅画,如果过满过实,则失去了灵动和飘逸。艺术家在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往往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这就是"留白"。比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虽然只有一只舟,一渔翁在垂钓,却给人以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之感,可谓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一堂课,如果从头到尾都是教师在说个不停,课堂则死气沉沉,毫无亮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  相似文献   

2.
"课堂"是"儿童成长"的场所,课堂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空间,"课堂研究"绝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活动。当前,中小学正在实现从"教堂"转向"学堂"的"课堂转型"。这种课堂研究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是通过教学实践,尝试解决课堂教学直面的种种问题、建构明日之课堂实践可能性的场域;对于研究者而言,是教育学概念内涵的发现与再发现的场域。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研究"是同那些扭曲课堂研究的思想及其势力展开博弈的一场斗争。  相似文献   

3.
钱瑾 《学周刊C版》2019,(7):44-44
课堂提问是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之间交流的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面对英语教师的课堂提问,许多学生都是以"沉默"来应对之。这大大削弱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影响高中英语"教"与"学"的效率,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探寻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深刻的问题,每一个授课老师可能都有自己的见解,本文根据笔者教学经验,探讨了如何通过"备"在课前,"精"在课上,"思"在课下来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5.
"像"字和"好像"一词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经常出现,但并非都表示比喻这种修辞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表示比喻1.船头和船稍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威尼斯的小艇》)句中的"像"字表示比喻,这句把小艇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王艳玲 《辅导员》2011,(Z3):137
课堂上,我要求每个人都找一个学习合作伙伴,互相当"小老师"认读词语,学生们很快就行动了起来。一个小姑娘跑过来,"老师,她不跟我合作!"我马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中总会存在各种各样超越教师预设的"意外"。叶澜老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当美丽的"意外"迎面而来时,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用自己的机智去判断、重组,让师与生、生与生在交流互动中碰撞出思维、情感的火花。  相似文献   

8.
通过"课堂观察"这一贴近教师实际、立足课堂教学的"点",撬动校本研修有效性研究,从而促进教师成长,改善课堂教与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9.
考察古代文献中作为"标记"的"表"的使用情况,可知"表"所指应该是一种"立木",即竖立起来用作告示的木柱或标杆.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课堂批评黑龙江绥化地区技工学校马彦杰教师批评学生是最天经地义的事情,其形式之多样,用心之良苦,恐怕是世间任何至爱亲朋都难企及的。如平日里和蔼可亲、感人肺腑的“春风化雨”;如震怒时的声色俱厉、撼人魂魄的“山呼海啸”,都是发自教师职业的天性,职业的爱...  相似文献   

11.
张玲 《广西教育》2014,(5):21+44-21,44
正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润泽的课堂",他说,在"润泽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能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关系。"润泽"这个词表示一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课堂"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它以人的生命为出发点,遵循生命的发展要求,不断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引导生命全面和  相似文献   

12.
高效课堂是以最少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要想在现实教育环境下建立高效课堂,必须先从改变意识做起,即先"洗脑"。对于参与高效课堂的两个主体(一是教师,二是学生),采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既抓教师的观念转变,又抓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正>历史是一门丰富多彩且终生受用的学科,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需要"以史为鉴"、"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使"前车之覆"成为"后车之鉴"。但长期以来,历史课却一直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产生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1)经济社会功利性的影响;(2)"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传统思想误导;(3)历史  相似文献   

14.
[案例] 一次听课,一位教师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40年过去了,疾病已使他的身体彻底变形: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只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已经歪成S形,只要略带微笑,马E就会现出"龇牙咧嘴"的样子.现在,这已经成了他的标志性形象.  相似文献   

15.
<正>1.寓言切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段对话,让学生从对话中悟出道理,然后过渡到课堂教学。如《生活与哲学》教学的第一节课,不妨给学生展示一段哲学家与船夫之间的对话——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哲学吗?""不懂。"船夫回答。"那你至少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哲学家说。突然,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学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里。看着哲学家在水中胡乱挣扎,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不会。"哲学家回答。"那你将失去整个生命。"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什么东西也不可取代的感化学生心灵的一种手段。教育的艺术首先应包括说话的艺术——跟人的心灵打交道的艺术。"而教师的语言大部分体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口头语言评价,或许每个人的表述方式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相似文献   

17.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然而,在课堂中很多时候需要安静和倾听,但是在低年级很难做到。有时,老师的一声呵斥也许能暂且安静几分钟,可是不久,孩子们又在那儿蠢蠢欲动了。既然压抑孩子一动不动是不可能的,那就不妨顺应他们的天性,让孩子们动起来。当然这要“动”出点名堂,“动”出乐趣,在“动”中有所得,让课堂成为孩子喜欢的“动感地带”。现在读书不能只用嘴巴死读书了,你细细去观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他们浑身上下都散发着语言。撅起的小嘴,翘起的小拇指,闪动的笑脸,起的小嘴,翘起的小拇指,闪动的笑脸,挥动的小手,无不在暗示着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黄金树 《考试周刊》2013,(10):126-126
<正>"课堂上学生的笑既是一种愉悦的享受,也是一种对知识理解的表露。"在历史学科的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社会潜意识的"次科"心理,还有老师讲课的枯燥、乏味,使得许多学生在课堂中仅充当着一个"收音机"的角色,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新课程改革推行至今已历经好几个年头,在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上很多老师都做了不懈的努力。那么要如何让历史课堂变得愉悦、快乐而富有生机,真正实现课堂  相似文献   

19.
"角度决定思路,尺度把握人生",可见凡事都要讲究个"度"字。我们所理解的度就是程度、分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设疑提问也应该把握一定"度",才能起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20.
"生成"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中,我们应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时发现,以超越预设的目标和程序,完成每节课的学习。每节化学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的过程,都应该是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和情感的过程,而不是预设好的僵化的程序的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