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星踪     
《新闻三昧》2013,(3):16
张丽莉"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感动中  相似文献   

2.
正虽然预知死期是我喜欢的一种生命结束方式,可是我仍然拒绝死亡。在这世上有三个与我个人死亡牢牢相连的生命,那就是父亲、母亲还有荷西,如果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在世上还活着一日,我便不可以死,连神也不可以将我拿去,因为我不肯,而神也明白。失去荷西后的一个深夜里,我与父母谈话,突然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母亲听了这话,眼泪迸了出来,她不敢说一句刺激我的  相似文献   

3.
90后的特征,以及和他们沟通的三大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岳:非常荣幸二度出席上海图书馆的演讲,特别感谢在座的这么多朋友前来捧场. 今天我带来的话题,社会上讨论的不是很多.很多80后还觉得自己很年轻、是新一代,其实你们已经是老一代了,因为更新的一代,今年就成大人了.今年入学的大学生里面65%是90后.所以2008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是90后成人的元年,从此我们就不能再对90后的孩子说"小孩子说话大人别插话",因为他们不是小孩子了.  相似文献   

4.
阿美最近为了一件事很纠结:见前夫的时候穿什么? 实心眼儿的纤姐说:“当然要穿上最漂亮的,让他后悔去!”我却觉得,男人不会因为你穿得金玉其外就痛改前非了吧?阿美也犹豫道:不能穿得太好吧?孩子爹本来给生活费就不爽快,孩子的服装费1500元,他总是说自己最近紧张。自己再穿得像黄世仁一样明晃晃的,这不是更给杨白劳添堵嘛!  相似文献   

5.
1934年11月7日,毛泽东、朱德联名发出<出路在哪里???>文告.全文如下: 出路在那里? 出路在那里?? 出路在那里??? 工人,农民,兵士以及一切劳苦的民众们! 万恶的国民党军阀蒋介石、陈济棠,何健等,不但把我们中国出卖给帝国主义,使你们变为帝国主义强盗们的奴隶牛马,而且他们自己也拼命的屠杀你们,压迫你们,剥削你们,你们整年整月做着苦工,然而你们总是养不活你们自己与你们的父母妻子儿女.苛捐杂税,是永远还不清的,修堡垒筑马路等各种兵差劳役是永远做不完的.再加上地主、资本家高利贷,土豪恶棍,对于你们的残酷剥削,使你们倾家荡产出卖妻子儿女,也还不清他们的田租与债款.  相似文献   

6.
天使的眼睛     
小小的儿子拿着一本画册来问我:“天使为什么长着一对翅膀?”我说:“因为天使在传播爱,人间太需要爱了。”儿子想了想,摇摇头说:“不对,天使太小了,他做不到。”儿子又问:“他为什么要拿着箭?”我说:“天使的箭射穿两个人的心,他们就会相爱。”儿子又想了想,摇摇头说:“把心射穿人就死了,怎么去爱呢?”我惊讶地看着儿子,却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反驳他,因为这是他的眼睛从画面上得到的最直观的印象。但是如此直观的东西,大人怎么就忽视了?突然就想起一本书上说过的话:面对孩子的眼睛就是面对上帝的审判。在《皇帝的新装》里,指着不可一世的皇帝说“他没有穿衣服”的是一个孩子,而不是勇士。报纸上也有过这样的报道,某地发生了一起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将自己洗脱得天衣无缝,但是,公安人员拿出作案现场的一件凶器时,孩子马上说:这把钳子是我爸爸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这句话将爸爸送上了断头台,因为他是孩子。孩子眼睛里的一切,既没有主观臆测也没有人为虚拟,只有事实,连灰尘也不可能掺进去的真实。所以,我很害怕孩子的眼睛,它流出的不管是欢喜或者悲哀,都会让人的灵魂哆嗦。所以我固执地认为,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等等加在一起,也无法诠释现代文明的方...  相似文献   

7.
李霞 《档案与史学》2014,(10):62-64
正如今这个年代新词层出不穷:神马、给力、被……还有一个词:"裸婚",从字面上理解,吓人一跳,要不穿衣服走进新婚的殿堂?再开放也不能这样"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其实不然,到网络上一查才知道,原来现在年轻人说的"裸婚"就是指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不买婚戒,等等,结婚从俭。结婚本来是自己的事,要把自己的婚姻状况告示天下,是想显示新潮、悲壮,或是无奈呢?不过,80后90后应该知道,你们父母的那一代人大多是"裸婚"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你们的降生。在这里,讲一下入住"鸳鸯楼"  相似文献   

8.
玩牌偶得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绊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以警醒,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虽然牌技平平,但偶尔打打扑克牌,既算是种难得的闲趣,也算得上是一种奢侈。在我看来,打牌既可以放松心情,从繁杂的公务疲劳中解脱出来,也能从牌局的对弈中参悟些许人生的哲理,何乐而不为!  相似文献   

9.
在他看来,她是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妻子。相夫教子,孝敬老人。更重要的是她为他守护住了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是关于男人尊严的。十年前,在他们刚刚有了自己的孩子之时,他遭遇了一场车祸,那场车祸没有夺去他的生命,却让他彻底丧  相似文献   

10.
有的年纪大些的孩子会问老师为什么罢课?老师向孩子讲明缘由。孩子说:老师我们给你们出钱,你们给我们上课,我们支持。老师反正都不上课,我们明天不背书包了。“你还要带书包来,自己看看书也好。”老师回答  相似文献   

11.
正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和灵魂都永远地留在了罗布泊。爸爸的马兰花谢了,"我"和这群童年的小伙伴也长大了,成为罗布泊的新一代主人。《罗布泊的孩子》是一部题材新颖、志趣高远的长篇儿童小说。这是大漠深处的英雄赞歌,也是诞生在遥远孔雀河边壮丽的"中国梦"和"中国故事"。小说的主基调是乐观积极的,  相似文献   

12.
人生的抉择     
周国平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人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没法儿死而复活.  相似文献   

13.
方箫 《新闻传播》2007,(10):56-57
假设一个孩子长到十岁却一直没接触过异性而且没有接受过一点有关异性的教育,这时有人发现了他(她),问:“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他(她)肯定搞不懂该怎么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他(她)对自身,存在缺乏比较性的认识。到头来这孩子要么缄默不语,要么就乱答一气,难免不闹出笑话来。这种情况下,熟知性别区分的旁观者最有发言权(因为性别的区分问题毕竟是个几乎人所共知的事情),他们一句明确的答复也使这个孩子对自己的性别有了最早期的心理认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假如我是一个婴孩,我有不出生的权利.世界,你可曾听到我在羊水中的呐喊? 如果我的父母还未成年,我不出生.你们自己还只是一个孩子,稚嫩的双肩可曾能负载另一个生命的重量?你们不可为了自己幼稚而冲动的短暂欢愉,而将我不负责任地坠入尚未做好准备的人间.  相似文献   

15.
科教     
《全国新书目》2008,(13):35-35
寻找神秘王陵一代代的帝王用无上的权力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又一座宫殿,作为灵魂永生的天堂。他们每天都听人呼喊万岁,不停地寻找长生不死之药,却谁也抗拒不了生命的规律和朝代的更迭。死亡照  相似文献   

16.
《全国新书目》2023,(8):144-145
<正>玛利亚在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师,成为了七个孩子的“替身母亲”,让他们从爱闯祸的淘气包变成了极富创造力的“小小音乐家”。因为孩子们,玛利亚自己的生命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完整和丰富。战争爆发之后,玛利亚和上校带着孩子们设法逃到了其他国家。他们艰难创业,开启了新生活,并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同胞。  相似文献   

17.
在经历一番波折后,我的朋友第一次深切意识到,学校是帮助孩子学习的地方,而不是检验孩子的地方;孩子是自己的,不能用别人的模式来套;自己人生的节奏和步伐,不需要受到别人抢不抢跑的干扰这是我朋友孩子的真实故事。100比37大朋友的女儿本来上的是个一级一类幼儿园,开开心心一晃三年,转眼该上小学了,因为单位附近就有一个顶级名小,接送极为方便,朋友心想就这里吧。终于等到面试那天,人山人海不说,很多还是带着"家伙"的——背乐器的、  相似文献   

18.
曼卡龙珠宝是个年轻的珠宝品牌,浑身上下都充满着青春的气息,从曼卡龙珠宝的身上既可以找到法国的浪漫也可以找到中国的含蓄,既可以找到情感的喷发也可以找到光芒的照射。作为曼卡龙珠宝的创始人,作为中国轻时尚珠宝的缔造者,我觉得我的生命早已和女人紧密的融合在一起。我身边的三个女性几乎瓜分了我全部的爱,我常说,离开他们我将一无所有,因为没有了爱或者不能提供给他们爱,我一定是最贫穷的人。  相似文献   

19.
姚森 《报林求索》2009,(10):72-77
<正>"未来创业者的地位不是政府给的,不是媒体给的,更不是银行金融机构给的,我们不需要机构来证明我们是成功的,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创造价值,来证明商人企业家是社会发展主要动力之一,我们每个人凭自己的思想智慧和勇气可以为自己,  相似文献   

20.
快乐的责任     
很多人常说做民生新闻的记者已经开始变得冷血。不是真的不善良,而是我们见惯了分分合合、生生死死。可是所有的一切在我见到从甘肃到南昌来找孩子的樊爸樊妈的瞬间改变了。为了找孩子,他们卖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从他们两鬓的银丝、眼角的老泪中我们体会到了自己的职责,产生一种责任感——“帮他们把儿子找回来”。孩子好像是故意躲着爸妈,但是我还是从稿子播出之后,每天认真地在短信平台、热线平台上寻找关于孩子的蛛丝马迹,甚至把找到他作为自己的第一任务。总会想着给那两位住在破旧招待所里的老人打电话,我知道那个时候他们已经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