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文化构成的角度,对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心理空间”的形成与特点进行研究,认为构成中国历史文化村落“心理空间”的主导因子是宗族观念,其次是宗教意识;并引入“心理场”的概念,对村落的“心理生活空间”的情形进行了分析。从而指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心理空间”,从整体上来说.是一种包括宗族观念和宗教意识等因素在内的、多位一体的复合型“心理空间”。  相似文献   

2.
2014年新片《上帝未死》虽然拍摄手法草率拙劣,并行线索缺少关联,但反映的核心问题仍然触碰了社会神经:到底有没有上帝?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灵了,上帝自然是存在的;不灵,那是因为心不够诚。因为命题证伪的困难性,成了全世界所有宗教甚至邪教的普遍伎俩。在黑格尔看来,人终究是需要一个心理归属的,上帝之死留下的真空必须由独立精神的确立来填补。这种说法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考证遥相呼应:人在困境中总会产生心理诉求,而臆想的上帝恰恰能满足人们几乎所有的合理要求,这就是上帝存在的理由与“证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我国基础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趋势的分析,以及对北京盲校以往和目前心理教育工作的总结,提出:心理教育是现代盲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盲校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点;通过对视障儿童进行生活心理、学习心理、升学与就业心理的辅导,能使“正常化原则”、“全面参与原则”得以具体落实。最后,还提出了盲校心理教育的方向:确立模式,全面渗透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必须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根据其个性心理特征做到“对症下药”,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1.尊重、理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受人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能使学生产生满足、愉快的心理体验。后进生由于思想表现和学习成绩不够好,在班上免不了会受到一部分同学的歧视和冷遇,  相似文献   

5.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心理医生”。这就决定着教师不仅要谙熟学生心理,自己也必须有健康的心理。“以己昏昏”,不能“使人昭昭”。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相思情爱文学作品中,运用“心理错觉”来表达丰富而难以言传的相思情感与心理,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方式。“心理错觉”的艺术表达方式可以归纳为:时间错觉,误视误听,梦幻梦境。这种表达方式的恰当运用能产生含蓄之美,使结构曲折深婉,对我国古代文学心理描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高校心理咨询师进行职业自我概念、心理契约对其职业倦怠的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自我概念与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均呈显著负相关;心理契约中的“学校责任”与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均呈显著负相关;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自我概念、心理契约中的“学校责任”是“工作要求”、“工作资源缺乏”影响职业倦怠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8.
刘晓明 《江苏教育》2023,(34):25-29
作为一门发展中的新学科,心理教育尚未形成公认的研究对象。班华教授明确提出:“心理教育的对象是心理机能,心理教育是作用于心理机能的教育活动。”这一观点表明,心理教育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心理”与“教育”的结合,以心理机能作为心理教育的对象,显示出其与心理学对象的一致性,突显其“心理性”的特质,通过教育活动改善和提高心理机能,又表现出其“教育性”的特点。如何通过教育活动达到提升和改善心理机能的目的。班华教授认为,可以借鉴维果斯基对心理机能的论述来加以认识,即心理教育的作用机制是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补白     
大学心理课上。白发苍苍的老教授问:“哪位同学能解释什么是良心?”一同学答:“良心是我心里一个三角形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起着主要作用的因素。在相同条件和背景下,有的教师之所以能驶上“快车道”,而有的教师却总是走不出“高原”,徘徊不前,甚至不进却退,还在于主观上的不作为,或是自满心理、或是自卑心理、或是自傲心理、或是自庸心理。  相似文献   

1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在相同条件和背景下,有的教师之所以能驶上教师专业发展的“快车道”,而有的教师却总是走不出“高原”,徘徊不前,甚至不进反退,就在于他们主观上的不作为,存在“自满”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自甘平庸”心理。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美国社会,信息技术的普及对人们的审美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造成了“人机对立”的新矛盾,使人们审美心理中产生强烈的个性化的倾向;由于宗教地位的低落,人们转而将艺术作为宗教来崇拜,又导致人们审美心理中产生宗教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宗教问题历来是新闻报道中最为敏感和复杂的政治话题之一,近年来各种与宗教相关的社会突发事件、社会热点事件不断发生,使得这些事件中的舆论引导问题成了大众传媒、宗教媒体比较棘手、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当前学术界相应的研究也显现不足。本文认为,具有偏执和妄想特征的宗教情感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心理,在突发事件或一定刺激下表现得更加强烈,传播者在坚持宗教禁忌报道的"恪守"原则等基础上,可以从归属、认同、怂动、凝聚四个方面加大舆论的感性心理引导,在满足其心理慰藉和情感宣泄的同时,能更有效地化解矛盾,使其宗教情感朝着更为平和与高尚、和谐与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宗教与迷信是一对挛生兄弟。作为社会意识,两是对社会存在否曲,颠倒的反映,有着亲近的“血缘关系”;但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迷信则是一种社会心理,二分上不同的认识层次,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有着明显的差异,从理论上剖析宗教和迷信之异同,是在实践中正确对待宗教和迷信的前提,也是精神明建设过程中应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2007,(7):49-49
心理课上,一位老师端起一杯水,问在座的学生:“各位认为这杯水有多重?” 有的学生说40克,有的说500克不等。 老师则说:“这杯水的重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端住它多久?”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突出,形势严峻。学校要实现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目标,必须重视和解决好心理不健康因素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问题。本文从深入认识当前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必要性出发,在分析“心理辅导”在我国实施的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具体措施。从而阐述了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里深处。”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曾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不注意心理发展的节律和性质是教育上杲板无效现象的根源。”有效的课堂教育应该是充满智力氛围的教育,更应该是充满心理情感互动氛围的教育。为此,在课堂上每位教师都必须想方设法地和学生心心相印,密切关注学生心理情绪的变化,合理灵活地运用各种心理引导方法来营造课堂的氛围,着力调动学习的集体情绪,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的学习。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充满魅力和创造气息,教学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学界过去常常把施莱尔马赫的情感宗教诠释成主体主义的、私人的宗教,忽视了其宗教观中深厚的社会、历史性维度。文章通过对《论宗教》的深入分析指出社会性原则是《论宗教》的建构性原则。施莱尔马赫认为宗教社会对于作为宗教本质的“直观与情感”而言,并非可有可无的“辅助选项”,而是“必须被接收的规范性现实”。施莱尔马赫的宗教沟通具有三个特征:自由、交互和互补,基于此,《论宗教》描述的宗教社会具有三大特征:自由、流动和统一。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需要多方面支持系统共同参与的庞大工程,因此,应树立积极的、预防性与反应性相结合的心理危机“大干预”理念。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大干预”,必须建立学校为主、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干预系统;加强心理危机前的预防和预警;采取多渠道、全方位的干预措施;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后的跟踪和反馈。  相似文献   

20.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如何有效地转化后进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所学校必须考虑、研究的重要问题。一、自责和鄙夷是后进生“破罐子破摔”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二、培养自信心、改进教学方法、给予心理平衡支点是矫正后进生“破罐子破摔”心理的主要“药方”。1.多关心鼓励,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2.改进教学方法和态度,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3.给予支点,促进后进生健康的心理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