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汉水中游即今襄阳地区,地形上分为南阳盆地、随枣走廊、襄宜平原、鄂西山地。经调查、勘探、发掘先后发现多处西周考古遗存,其中南阳盆地南部遗存属邓国;随枣走廊中西部遗存西周早中期属鄂国,西周晚期属曾(随)国,在周灭鄂后的时间曾短暂为楚所据;襄宜平原遗存或为典型楚文化的直接渊源;鄂西山地遗存性质难明。邓、鄂、曾(随)之位置的确定结合周昭王南征、清华简《楚居》的记述,基本界定了早期楚国中心从北往南迁徙并在西周晚期以襄宜平原为中心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楚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文化高度发展的大国,所谓“春秋五霸主”“战国七雄”,楚国就是其中之一。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00余年)建国起至被秦灭(公元前223年)止,经历了八百多年历史。它活动的区域以江汉流域和洞庭湖西北区域为起点,扩张到整个长江流域。楚民族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灿烂文明的一部分,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楚文化是从何种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先楚文化的面貌究竟怎样?它与三苗族文化是否有继承和发展关系,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鄂国原是商朝的一个重要方国,商代之鄂方在今河南沁阳.西周早期鄂被周王朝分封到江汉地区,周夷王时期楚国熊渠讨伐鄂国,封中子红为鄂王,又建立了楚国所辖的鄂国.周厉王派军队消灭了周所封的鄂国.春秋战国时期楚所建立的鄂国变成了楚国的封君鄂君.关于西周鄂国和楚封鄂国、鄂君的地望,学术界长期存在西鄂说和东鄂说之争,西鄂在今河南南阳东北,东鄂在今湖北鄂州.根据随州安居出土的鄂国王室墓地资料分析,西周早期到西周晚期的鄂国在今湖北随州,这是一个新的认识,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西鄂和东鄂二说.南阳夏响铺鄂国王室墓地的发掘表明,这个鄂国王室并未完全被消灭,却在西周晚期又迁徙到南阳东北,在此建都,直至春秋早期可能被楚所灭,因此西汉在南阳郡下设西鄂县,史称西鄂.楚熊渠所伐的鄂国即随州之鄂,所封之鄂国开始亦可能在随州附近,后来可能迫于周厉王和曾国的压力,迁至今湖北鄂州,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封鄂君封地也在鄂州,于是西汉在江夏郡设鄂县,史称东鄂.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吴楚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史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华夏、东夷部族已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苗蛮、百越部族有所交往。中原地区的庙地沟类型文化已至于汉水中游,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玉器已经影响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建都中原的商王朝的影响已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周王朝也向这一地区发展势力,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大都是在不断地吸取中原的先进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及至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争霸,吴、越也北上争霸中原,吴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又互相吸收和影响。战国时期楚国和中原地区通过战争和政治交往,加速了两地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楚国是西周分封的吗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多次提到楚国。如春秋五霸中有楚国,战国七雄中有楚国,大诗人屈原也是楚国人。然而,中学历史教科书上讲到西周的分封制度时,只是讲周朝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没有提到楚国。那么楚国是西周分封的诸侯...  相似文献   

6.
在春秋时代的早期和中期,楚国文化并不具备自身的独特性,其文化形态与春秋诸国基本上大同小异。但春秋晚期以后,随着国势不断向南方扩展,楚国文化的特色渐渐显露。但其文化中来自于中原的文化基础并没有在地域扩张与变迁中消失殆尽,而是作为一种不可分割的部分融入其独特的文化风格。从出土经学文献角度出发,探寻楚国地区经学发展的源流与历史背景,研究经学与楚国教育的密切关系,总结经学对楚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应国考     
丁军伟 《天中学刊》2011,26(6):105-107
作为姬姓的应国。来源于黄帝时期的应龙氏部族,后因辅助黄帝而被封于山西境内。西周早期,周王室为了抵御南方楚国的进攻,将应国移封至今河南平顶山。春秋时期,应国被郑国所灭,后来随着楚国的不断北伐而被楚国占有,成为楚国的附庸。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的商於地处华夏、苗蛮、东夷三大族团的交错过渡地带.是秦国与楚国、三晋争夺的"金三角",是北方文化进入南方的走廊,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支撑点.秦国占据商於,打开了南下东出的通道,形成了威慑关东、进逼楚国的正面基地,基本上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地缘战略;楚国失掉商於之地,不仅使江汉地区门户洞开,处在秦国钳型攻势的包抄之下,而且失去了最大的盟友齐国,从此由盛转衰,直至灭亡.因此,商於之争是秦、楚盛衰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楚辞>和<诗经>没有直接的承传关系,只有南方广阔的楚国大地和江汉流域的独具特色的楚国历史文化,才是<楚辞>赖以产生和生存的肥沃土壤.由于楚史典籍久已销亡,楚辞探源,必须还原历史,走进并揭开历史秘密.本文认为,荆楚是与商周长期对峙的一个国家政权,并非周王朝的一个地位很低的属国;楚国实现了民族大融合,成为战国时代最大之国;楚国历史孕育了<楚辞>这样的充满爱国激情的绚丽诗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巫史文化嬗变提出了对《楚辞》产生的看法.认为自西周开始的史官文化时巫觋文化逐步取代与正觋文化在荆楚地区的盛行,是《楚辞》在楚国诞生的重要原因.中国先秦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沿着巫觋文化──史官文化──巫觋文化这条轨迹迂回发展的,以《楚辞》为‘终点”,正好走了一个圆圈.这段漫长、曲折的历程值得我们认真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11.
召公姬是周文王庶子 ,周公旦之兄 ,官居太保之职。因其采邑地在召 (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 )故称召公 ;又因与周公旦共同辅佐成王 ,又称召伯 ;再因其封国为燕 ,再称燕召公。在西周初年的政治舞台上 ,召公位列三公 ,与周公地位等同 ,且因年寿特高 ,历文、武、成、康四代 ,参与策划克商战争、东征平叛、营建洛邑、征伐东夷等重大事件 ,多次巡行江汉南国 ,为周王室建立卓著的功勋 ,是西周初参政时间最长的政治家。召公首先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早在文王晚年、迁丰以后 ,召公就奉文王之命 ,巡行江汉南国。江汉南国指分布在江汉流域的南方商之诸…  相似文献   

12.
篆书的演变     
金文发展到战国时代形成三大流派:西面秦国浑厚开张,东南面楚国婀娜流美,东北面齐国劲挺遒美。其中,秦国书风较多地保留了西周的传统,齐和楚则具有较重的地域性的民族文化特色,都偏向秀美的一面。那么,总的来说,战国时代的书风就成了东面六国与西面秦国相互对峙的格局。于是,汉代以后的专家学者便把战国文字中秦系书风的文字称为籀书,把六  相似文献   

13.
虞夏商周研究的十个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在虞、夏、商、周“四代”,迫切需要着手解决的前沿性研究课题,可选择的有十个方面:(一)唐、虞史实的揭示和探索;(二)夏朝史实真实性的探索尤其是山东等地区的扩展研究;(三)商代史窘尤其是甲骨文的系统整理研究;(四)西周王畿内外诸侯国的深入研究;(五)西周年代学研究;(六)西周经济制度的研究;(七)楚国历史和文化研究;(八)春秋战国学术思想史的重新考量;(九)中原地区与边远地区关系研究;(十)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在王纲解纽,诸侯争霸的春秋时代,楚国曾依其强大的军事威势,一度称霸中原,左右政局,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弄明这时的楚军建制,就其兵种和编制作一些探讨。一、楚军兵种春秋时期,楚国地处江汉地区,北有中原诸国为敌,东南有吴国侵扰,前者长于传统的车战,后者则利在“舟师”。为适应车战和舟战的需要,楚国先后组建了一支以战车为主要装备的车战部队,和一支以“舟”为作战工具的“舟师”,即水兵部队。  相似文献   

15.
襄阳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荆楚文化是我国古代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有800年的历史,但荆楚文化则可延伸至2 000多年前。襄阳具有丰富的荆楚文化资源,其文化有着独特的地域特性和多元融通、神秘浪漫的鲜明特色。保护、开发和利用襄阳荆楚文化资源对于今天和未来襄阳的发展具有浓厚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日用炊器,是反映考古学文化性质和研究先秦社会经济最重要的器物。新石器时代的西陵峡居民创造了发达的釜鼎文化。夏商时期,西陵峡东、西两系原始民族相互融合,形成特征鲜明的早期巴文化,即罐、釜文化。西周中期以后,西陵峡地区楚民族文化是以鬲、鼎为主体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贵州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位于贵州清水江流域,地处汉儒文化与苗侗文化的交融之地,有内涵丰富的北部方言侗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特质。通过实地调研期望能构建起以锦屏为中心,以天柱为东翼,以剑河、三穗为西翼的北部方言侗族文化圈。在这个以侗族文化为主,汉族、苗族等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并存的文化核心区域里,文化中心点锦屏的清水江文书源远流长,文化圈西翼的剑河、三穗的九寨侗乡古朴秀丽,东翼的天柱以家祠文化闻名于世,整个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在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发展旅游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其旅游发展措施可着重从整体规划、完善基础设施、调动民族地区人民积极性、发展民族教育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8.
楚辞作为一种文体,是指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所创制的一种新诗歌体制,其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厚的楚地方特色。江汉民歌,是指根据民歌不同的地方特色,并参照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划分的民歌近似色彩区之一。苗晶、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一书认为,江汉民歌近似色彩区“包括湖北大部及豫南、豫西南部分地区”。尽管楚辞属于作家书面创作,古江汉民歌属于民间口头创作,但由于它们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汉族民间音乐按其所在的地域划分,有东北部平原音乐文化内外区、西北高原文化内外区、西南高原音乐文化内外区、江淮音乐文化区、江浙平原音乐文化区、江汉音乐文化区、湘音乐文化区等。在学习汉族民间音乐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切体会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的民族音乐的多样性。本文以汉族民间音乐的认知和体验,归结汉族民间音乐实践的途径及其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湖北教育》2007,(9):17-17
21134141361439121441211611421121211211291111751521中学录取人数地区录取人数中学录取人数地区录取人数孝感高中孝昌一中汉川一中襄樊四中襄樊一中襄樊五中宜城一中枣阳二中枣阳一中襄阳区第一中学南漳县第一中学荆门市龙泉中学钟祥市旧口高中京山一中钟祥一中咸丰县一中建始县一中巴东县一中荆州中学沙市中学江陵二中洪湖一中石首一中随州一中随州二中广水一中鄂南高中嘉鱼一中赤壁一中鄂州高级中学仙桃中学天门中学潜江中学江汉油田向阳中学孝感市襄樊市荆门市恩施州荆州市随州市咸宁市鄂州市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合计地区北京大学清华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