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低值易耗品及材料仓库中应用计算机管理,能够大幅度地减轻业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增强数据处理的准确性,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工作效率,是管理工作现代化的标志. 为使实验室低值易耗品及材料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和实现仓库管理现代化,自1989年开始,我们以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材料、低值品、易耗品管理办法》和《物品一级分类目录》为依据,以学校低值易耗品  相似文献   

2.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0):289-292
低值易耗品和耗材价值低、数量大、品种多,在高校物资管理中面临与固定资产截然不同的问题,该文针对高校实验室低值易耗品和耗材的特点及管理难点,从组织、制度和技术3个层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优化组织职能、规范管理制度、提升技术手段,开发"低值易耗品和材料采购管理系统",打破物资与财务、科研、行政之间的管理壁垒,实现互联互通的"一站式"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结合首都医科大学低值易耗品管理的实际工作,介绍了建设低值易耗品创新运行模式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明确服务宗旨、创新管理理念以及信息化管理手段等多项措施,实现低值易耗品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52-254
ERP管理作为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文章针对当前高校化学实验材料及低值易耗品管理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依托ERP系统的理念对高校化学实验材料及低值易耗管理提出了改革意见,建立了化学实验材料及低值易耗品ERP管理的概念模型,使管理更加系统、方便、透明,使之向精益管理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5.
低值易耗品是指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下,使用期在一年以内的各种用具和物品。高校低值易耗品管理是一项涉及部门多、管理不集中、任务艰巨的工作,在目前管理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何保证高校低值易耗品按计划采购、合理使用、保证高校资产的安全,从分析高校低值易耗品管理现状入手,提出高校低值易耗品管理的措施,以期有助于高校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0):223-227
根据低值易耗品流动频繁、变化多,涉及人员多的特点,从工作流和低值易耗品管理工作的结合点出发,系统地阐述了基于工作流的低值易耗品管理系统的架构、功能的设计和实现。该管理系统能够在集成已有应用的基础上统一管理、调配并及时获得低值易耗品的状态和流动过程信息。  相似文献   

7.
王继征 《家教世界》2013,(9X):180-180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高校的固定资产也急剧增长,这其中就包含了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是指劳动资料中单位价值在10元以上、2000元以下,或者使用年限在一年以内的劳动资料。如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劳动保护用品,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周转使用的容器等。低值易耗品品种数量多、用途广、消耗快。它是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资产管理的薄弱部分。因此,对其加强管理,实现合理分配资源、严堵损耗漏洞、节约设备使用成本对高校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首都医科大学对低值易耗品管理模式的创新建设,即搭建以超市化、信息化管理为依托的高校低值易耗品管理架构,旨在进一步实现对低值易耗品的宏观调控管理,以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统一调配的管理机制,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资源保障环境。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低值易耗品辅管理中的数据库设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值易耗品管理的范围比较广,数据量大,数据复杂,数据之间的关系重叠交叉,必须对计算机低值易耗品辅助管理中所需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和筛选,将这些数据和信息按不同的管理目标和性质分解成多个关系型数据库,使之条理清楚,关系明确,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管理,合理配置和使用低值易耗品,从而保证教学、实验、科研、后勤等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实验教学中,需用大量品种繁多的低值易 耗品。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将这些低值易耗品 分为一次性消耗品(化学药品、实验材料)和低 值品(易损零配件、工具、玻璃、仪器)两大类。 为使低值易耗品的损坏、丢失、浪费等现象降 到最低限度,我们制定了低值易耗品领用的定 量标准,并就其定量管理进行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1.
获得运动技术牵涉着诸多因素,其中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语言交流,兼优化互补内在自身过程是有效掌握技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城市精神不是一个空泛的东西,它体现了城市中的人所具有的精神风貌,具体地说,它至少包括平等、契约、宽容、创新与共生等诸方面观念,这些观念则要通过教育获得.  相似文献   

13.
14.
听、说、读、写这个顺序是人们学习第一语言的基本顺序。读、说、听、写则是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顺序。第二语言的学习是在母语的符号思维系统已经建立起来并相当牢固之后开始的;第二语言的学习是在一种自觉状态中进行的,是一种有意识的学习。母语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双语共存的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比较型教学。  相似文献   

15.
Two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two approaches to serial learning are too extreme—the classical view that it consists only of interitem associations and various recent views that it involves no interitem associations. The novel assumption introduced here was that phrasing cues, normally conceptualized as merely segregating long series into smaller units or chunks, may also enter into associations with items, thereby reducing interitem interference and facilitating serial learning. It was found that one item could become a signal for another item, an interitem association, or be overshadowed by a phrasing cue, such as a brightness and temporal cue, also signaling that item. The items were .045-g pellets. Rats traversed a runway for items arranged in ordered series, 14-7-3-1-0 pellets (Experiment 1) or 10-2-0-10 (Experiment 2). Complete tracking of, for example, the 10-2-0-10 series would consist of fastest running to 10 pellets and slowest running to 0 pellets. In both investigations, the interitem association overshadowed was that between 0 pellets and the subsequent rewarded item, 0 → 14 (Experiment 1) or 0 → 10 (Experiment 2). Either repetitions of the 14-7-3-1-0 subpattern (Experiment 1) or merely the terminal 10-pellet item (Experiment 2) were phrased, both methods producing identical results. Overshadowing the 0-pellet item produced superior serial learning, more rapid extinction, and, in Experiment 1, considerable elevation of responding when the brightness phrasing cue was introduced in extinction, an effect said to be conceptually identical to spontaneous recovery and one demonstrating directly that phrasing cues are in reality overshadowing cues. It was suggested that many effects attributed to forgetting may be due to unrecognized overshadowing of memory cues by phrasing cues, giving rise to exaggerated estimates of forgetting.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结合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就如何从共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共育保障体系等三个方面构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力量"人才共育体系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