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三册《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涉及到的“忙”达14处之多,几乎囊括了本文所介绍的贾府的主要人物。出现频率之高,内蕴之丰富,确非一般文章所及。其中又以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贾母等人的“忙”最为出色,因为透过这些“忙”,可以窥见隐藏在其背后的人物的不同心态。谨小慎微,唯恐失礼——林黛玉之“忙”文章中涉及到林黛玉的“忙”有以下三处情节中的四次描写:1.见迎探惜三春时:①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2.见王熙凤时:②黛玉连··忙起身接见。③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3.听大舅贾赦传话时:④黛…  相似文献   

2.
解泽国 《现代语文》2008,(10):39-40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欣赏人物描写的艺术。王熙凤是第一个出场的重点人物,也是刻画得最生动的人物。传统分析下的王熙凤性格特征主要有: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办法,用黛玉的“纳罕”突出其“放诞无礼”:极力铺陈凤姐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妆扮,暗示了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空虚;见黛玉,突出肉麻的恭维。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通过黛玉的眼睛展现贾府的繁华,刻画了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三个主要人物。本文对《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刻画的特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善于通过细微小事显示人物个性。《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有两句话:“只刚念了《四书》。”“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本文以此为例说明这一点。《林黛玉进贾府》中突出了林黛玉谨慎细心的性格,林黛玉此次进贾府,不仅仅是简单的外孙女到外婆家,而且是以一个客人的身份来到贾府的,她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林家的尊严和体面,所以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黛玉初到贾府,贾母看到外孙女自然是爱怜不尽。吃饭时安排黛玉坐在身边,饭后与黛…  相似文献   

5.
在《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在外祖母的惦念和期盼中,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了贾府.她的到来,成为荣国府上上下下的一件大事,从王夫人、邢夫人到李纨、王熙凤再到迎春、探春、惜春、宝玉等都来看望.表面上看,对于黛玉的到来,贾府热热闹闹、欢天喜地.但热闹、欢喜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冷漠. 先看王熙凤,她携着黛玉的手,先上下细细打量,笑着赞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后提到"姑妈",用帕拭泪,又转悲为喜,还携黛玉手问长问短,好不关切.其情感、神态之变化,令人"叹为观止".她的一切"表演",其实都是为讨好高高在上的贾母.  相似文献   

6.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的服饰描写非同一般,以往,我们总是把她的穿着打扮与她贪婪庸俗、冷酷狠毒的性格特点联系在一起。本文从黛玉的评价、贾府的生活环境、贾母等人的品味、宝玉的服饰描写等多个全新视角来发掘王熙凤对服饰的审美品味,以及她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热情泼辣的性格特点,更进一步体会她在贾府独特的地位和当家奶奶高人一等的气势,从而推翻语文教学过程中单线式分析人物特点的惯性模式。  相似文献   

7.
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王熙凤、贾母、贾宝玉这三个主要人物都陆续登场了,并都亲自问到黛玉读书的问题。有趣的是,这问与答之间竟能将各人的性格都显现出来。一、凤姐之问……(王熙凤)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  相似文献   

8.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读到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下文却没有对王熙凤眼中的黛玉作一番淋漓尽致的形象外貌描绘。打量林黛玉后,王熙凤会怎么看,又会怎么想呢?留给读者一个谜。  相似文献   

9.
关于《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语言艺术大师曹雪芹,在黛玉初进贾府,刚入贾母房间,就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组织进一片哭的海洋之中。其中有贾母、黛玉、宝玉的一类哭,有王夫人等和王熙凤的一类哭。作者用简约的文字、通俗的词语,把各类人物的哭写得各具特色,言简语约、入木三分地揭示出各个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而且显示着不同的内蕴。从文中关于哭的这种“言浅而意深,用常而得奇”的描写,足见曹雪芹  相似文献   

10.
《林黛玉进贾府》可以说是文学类作品中有关人物出场方式的大荟萃。其中人物出场各有千秋,虚实相间,主次分明,寡众有序,异彩纷呈。而王熙凤、宝玉出场的描写则是众多人物出场描写中最为令人拍案叫绝的一笔。 也许读者的目光过多地关注在他人身上,而忽略了黛玉的出场,其实黛玉的出场更能体现曹雪芹匠心独运之笔力。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关键人物。作者在她身上倾注了很多心血,她在本篇课  相似文献   

11.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王熙凤出场一段描写,一般分析皆重其肖像与服饰描写,其实,本文尚有一处“绝活”对全面了解王熙凤,深刻理解其内心深处极为重要。它即王熙凤见黛玉时那一段话:“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此段语虽只有三句,但其中的内涵却大不可轻视。可以说此段话至少包含了五层深意:其一,王熙凤深知此时的黛玉孤苦伶仃,且来寄人篱下,这就极需有人去温暖那颗凄楚…  相似文献   

12.
《林黛玉进贾府》中有一个场面写黛玉在贾母处吃晚饭。贾母对黛玉说舅母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可是等黛玉入席,贾母又命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在贾母那里吃了晚饭没有呢? 这要从林黛玉进餐时的座次说起。贾母是贾府的至尊,“正面榻上独坐”,这是首席。两边四张空椅,又按左一、右一、左二、右二分为四等。王熙凤熟谙封建家规,忙拉了黛玉坐左边第一张椅子。这左一、右一应是舅母王夫人和嫂子李氏坐的,“黛玉十分推让”,不肯就座。贾母说:“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她才坐下了。接着陪客的迎春三姐妹按长幼次序坐了右  相似文献   

13.
小议王熙凤的说话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话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值得推敲的艺术,尤其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说话的好与坏,关系到交往的成与败。而揣测对方心理,把话说到别人的心里去,是说话得体、动听从而达到成功交往的关键因素。在这方面,《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可称典范。下面仅就她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段话加以说明。王熙凤初见黛玉,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王熙凤是贾府中炙手可热的人物,她的权势多半是…  相似文献   

14.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语言大师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第三回。在黛玉初进贾府,刚入贾母房间,作者就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组织起来置于一片哭的海洋中,其中有贾母、黛玉、宝玉的一类哭。也有王熙凤和王夫人等人的一类哭。作者用简约的文字,通俗的词语,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哭,进而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各自不同的身份和个性。  相似文献   

15.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被刻画得极其成功,非常传神。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完全能领略到曹雪芹这位艺术大师在塑造人物方面的高超技艺。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她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深得贾府“老祖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主要从四个角度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王熙凤的泼辣和虚伪等性格特征。1.写出场。本文在写人物的出场时,方法不一而足,有的单独出场,有的集体出场;有的预先做介绍,充分铺垫、引起悬念。有的则出场后即以一连串的语言、行动描写让其充分亮相;有的只见其人而不闻其声。王熙凤的出场则是别具一格,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声夺人:“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  相似文献   

16.
<正>《林黛玉进贾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选自长篇小说《红楼梦》的第三回。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事件,以她当天的行踪为线索,第一次介绍了贾府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展现了全书的典型环境贾府的大致情况。课文中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等的性格特征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对王熙凤的塑造我认为更是技高一筹、最为成功。王熙凤的性格历来被人们视为是一个精明能干,专权显胜,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阴险毒  相似文献   

17.
醉心《红楼梦》月余,有幸识得黛玉真容。林黛玉何苦走进《红楼梦》。因为贾府本来就已钗裙环聚,根本不必再添个“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她无她并不紧要,且贾府终还是不稀罕林黛玉,“宝姐姐”贤惠温柔,早已为贾府内定为“宝二爷”的妻室。黛玉呢,她只能干呕闷气,只配在“宝二爷”新婚燕尔之时含恨而去,换来的不过是一滴泪,一捧诗卷残  相似文献   

18.
心态复杂,言行小心谨慎的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通过她的眼睛,曹雪芹全方位地展现了贾家豪华的建筑、侈靡的生活、森严的等级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初步塑造了贾母、王熙凤、王夫人、贾宝玉等人物的性格特征。林黛玉的行踪是曹雪芹的叙事线索,林黛玉细致的观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曹雪芹叙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王熙凤是贾府由盛而衰整个败落过程的见证者和肇事者,是作者着力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面性人物形象,诙谐幽默、机趣善辩、口角锋利、办事干练、同时又工于心计、心毒手狠、贪得无厌。既叫人爱,又叫人恨。写王熙凤之笑,最为精彩的当数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出场即和黛玉的见面:"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  相似文献   

20.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高中语文第四册·必修)一文,人物出场描写,文字精彩,为人称道,毋需赘述。而其中单就人物外貌描写而言,可谓匠心独运,有着无穷艺术魅力,颇堪玩味。林黛玉投身贾府,这位“绛株仙草”现身,是为贾府上下注目,黛玉首次亮相在贾母众人面前,作者却没有去描写她的外貌形象。这是为何?黛玉年幼丧母投靠贾府,一路舟车劳顿,终于见到了外祖母,一种找到依傍的感觉油然而生;贾母见到外孙女,自然想起女儿贾敏早亡,对黛玉的怜爱之心倍加,祖孙两人见面,此时难免抱头痛哭。可想,这时作者是不可能腾出笔墨去写黛玉“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