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外交往事务的重要参与者,他的华夷思想在其处理对外交往事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概括来说,林则徐的华夷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天朝上国”思想、“柔夷”思想、“夷分良莠”思想和“师夷以制夷”思想。林则徐的华夷思想相较于传统华夷观念已经有了变化,但他对西方的认识始终未能摆脱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这使他的华夷思想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保守性。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华夷之辨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仲舒的华夷之辨思想以文化--特别是礼、义、信等德目作为划分华夷的标准,主张华夷可以互变,为民族大融合扫除了种族上的障碍.他坚持华夷的等级性,强调华尊夷卑,但华夷都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都是王的臣民,因此他提出"王者爱及四夷"的主张,注重以修文德的方式使四夷来归,反对武力征伐.其思想随着儒学的独尊,成为汉朝主流的民族思想,影响着汉朝民族政策的制定和民族关系的处理,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源于西周末年,在春秋时代得到确立,此后便一直存在于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华夷之辨”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衰落都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华夷之辨”是后世华夷思想的来源,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呈现出不同的内涵,所以本文对“华夷之辨”形成时期以及它的演变时期的研究做了具体论述,之后又论述了在“华夷之辨”思想影响下的具体事件。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呈现出极为森严的华夷观,江统的《徙戎论》可作为代表性言论。西晋为夷狄所灭后,其华夷观如何转变?按照传统华夷观,华夷双方要遵守“内诸夏而外夷狄”,然而进入十六国时,夷狄却在中原建朝立业而成为历史主角。他们虽困苦于传统华夷观,但为了既巩固统治基础,又赢得华夏支持,不得已尝试“变夷从夏”。其主要体现在寻找和华夏同源共祖;倡导并传播儒学思想;强调以“受命者”、“有德者”得天下;宣传以“仁爱者”治天下。华夷关系至此出现全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华夷"观念是中国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重要思想。鸦片战争前后"华夷"观念一直成为中国与英国之间进行交往的障碍。英国几次派遣使者访华,都因清朝所遵守的"华夷之辩""夷夏之防"这些传统观念而失败,故英国一直想极力打破清政府这种不平等的外交理念。直至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在英国猛烈的"炮火"攻击下放弃了"华夷"观念。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民族文化教育政策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民族文化教育政策是指自先秦至清末主体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在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中所采取的策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一策略表现为以德厚夷、华夷一家、刑德并用、以夏变夷、夷汉一家等具有特质的形式。本文在对这些古代民族文化政策形式梳理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维度把握这一现象.认为儒家学说的民族观是其理论基础,民族利益的调整是其动力,而对民族文化歧义的认识则是其制定和实施的根本原因。对中国古代民族文化教育政策的多元文化考察,对发展民族教育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我国古代民族观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古代进步民族观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从最高统治者到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一般士人都表达了他们的民族观,为解决当时纷繁复杂的民族问题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论方案。陈黯的《华心》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文章。笔者认为,《华心》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华夷概念外延的扩大;二是民族认同意识的探究;三是"以华为心"的价值取向。《华心》民族观产生的背景有三个方面:"夷夏之辨"思想的抬头,民族融合的现实,经济文化的繁荣。《华心》民族观对唐后期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传统化是在以儒学的为核心的汉族化与少数民族化长期撞击和融合中产生和发展的,汉族化对少数民族化的影响和少数民族化对汉化的渗透的核心理念是对“夷狄”的教化观。由于各民族化的互到动变迁,“夷狄”教化观表现为以德厚夷、华夷一家、夷汉一家、以夏变夷等不同的理论变式。其实践都是在中国传统化赋予教育的教化功能上展开的,表现了中国古代对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大一统"最初是《公羊传》阐发的一种儒家思想,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弘扬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史学观,他在《史记》中运用大量历史事实诠释了"华夷有别""华夷同源""华夷一统"的民族"大一统"史观,对巩固历代统一政权、促进民族融合和维护国家一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魏源“师夷长技”论开启了近代思想界学习西方的历程。“师夷长技”论广泛涉及到军事、经济、科技的现代化,并影响到此早期现代化意识向教育、政治领渗透,魏源的民族意识虽还带有华夏中心观、文化主义的情节、但已显露出冲破“夷夏大防”、“摒弃华夷之辨的理性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华夷之辩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题之一。在不同的时代,华夷之辩的内容和形式各有不同,但其主旨基本相通,那就是如何确立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培育民族自信心的问题。合理的华夷观应该是立足于本民族的自信心而大胆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观是贵中华、贱夷狄的民族观、国家观,往往会给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带来沉重的思想压力。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少数民族统治者会千方百计地对这一观念加以淡化,起初最通常的办法是强调本民族与汉族同源,这也促使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后抓住华夷区分的标准重文化轻血缘的特点,以自己文化上的进步来争取“华”的位置,将“夷狄”的帽子扣在其它政权的头上。到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华夷观发生变化。元朝在修辽、宋、金三史时,对三朝平等看待,各与正统,显示了元在大一统的情况下,已不看重华夷之辨。清王朝在完成中国的统一后,竟将夷狄的称呼加到西方国家身上,以至于与西方国家难以确立近代平等的中外关系,严重地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文化视野本身包含着价值判断。华夷对举的文化视野代表着秦人卓越的文化价值观,是秦人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它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从对华夷文化的共同接受,到华夷对举文化心理结构的生成,再到华夷对举文化视野的确立,这是一个依层累进的过程。华夷对举的文化视野对秦文学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诸如在认识判断上表现出个性化的色彩,在性质定位上表现出开放性和包容性,在文学地位上表现为绝对的附属性。  相似文献   

14.
明清之际的士大夫经历过天崩地坼式的社会变革,但看待正统问题上则有不同的考量。明朝遗臣往往从南明的角度切入,多主“正”说,认为人心和血统是决定“正”的重要因素。面对清朝士人的质疑,他们用道统的角度解释南京不北援的原因,并着重点明南明继承了北京的正统,继而提出南明亡则统绝的观点。仕清士人从清朝入主中原的“势”入手,主张重“统”说,直至雍正时期才重新将主“正”说作为解释清朝正统的重要理论依据。不同正统观的解释实际是不同的政治话语,是士大夫及所属政治群体对于明清之际变革之下自身政权选择的身份认同,并在清朝华夷一统的大环境之下渐趋统一。  相似文献   

15.
在朱舜水居日时期,其华夷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他突破传统华夷思想的观念束缚,把在东亚传统族群谱系中被视为"夷狄之国"的日本视为"域外中华"。但与此同时,他又坚守华夷思想固有的陈见,视满清为夷狄,认为满清统治下的中国不幸沦为了"夷狄之国"。这样强烈的认知对比,体现出其华夷思想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围绕朱舜水居日时期的华夷思想,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对于东亚近世华夷思想的演变之梳理,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唐时期,民族交往较为频繁,表现在服饰方面,少数民族的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影响很大.汉唐时期胡服的变化折射出夷夏观的变迁.就其整体而论,胡服大致经历了两汉时期在中原地区初步流行、魏晋南北朝时基本流行和隋唐时大为盛行这几个阶段.与之相对应,这一时期的夷夏观也表现为夷夏对立、夷夏“未殊”及夷夏一家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7.
“华夷秩序”是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在儒家传统文化和亚洲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之下而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在这个国际秩序下,中国周边的各朝贡国长期以来自觉地遵守朝贡制度。然而,这几百年建构并逐步巩固起来的“华夷秩序”,在日本走上近代化之路的不久后被打破。日本以朝鲜、琉球为突破口,一步一步冲破了“华夷秩序”,并最终掀起了一场侵略中国的狂潮。  相似文献   

18.
民族间的文化融合是个民族间互动、互补、互文的动态过程,这个动态过程可能是痛苦的,有时是极为残酷的,但整个过程却促进了“大中华民族”的形成。“大中华民族”的逐步形成才可能使中国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可能使中华民族再次崛起的时间更进一步提前。开掘大诗人耶律楚材作品中的华夷一统思想便具有极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观是贵中华、贱夷狄的民族观、国家观,经常会给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带来巨大的思想负担。金代统治者对待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有着独特的演化,表现在实施一系列重大的举措来淡化"华夷之辨"思想,对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唐前期对待异族及其文化的开放心态一直为后世所赞扬。然而以安史叛乱的爆发为界,华夷之辨被重提并逐渐加强。中唐复古之风兴起,要求恢复儒家纲常和传统文化即是强调华夷之辨的例证。作为古文运动旗手之一的柳宗元一方面长期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不可避免的拥有"华夷之分"的观念,另一方面由于他贬黜西南的经历,使得他在看待异族及其文化的时候心态又相对平和,主张华夷两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