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朱钢 《文化遗产》2008,(1):113-119
安期生并非著名的仙人,但因为与白云山、罗浮山等名山的密切关联,使其传说在岭南地区有着特殊的影响。本文借助大量文献资料和部分口头传说,全面梳理了安期生其人其事的来龙去脉,并对他由北方地区传入岭南的过程进行了重点解读。同时,还辨析了安期生与郑安期的区别。安期生传说是研究岭南文化与北方文化关联的典型个案。笔者以为,上古仙人也好,齐国方士也好,安期生的大量传说都发生在北方;目前岭南流传的安期生传说,最有可能的是本地术士与北方仙人形象相叠加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程鹏 《文化遗产》2015,(2):103-111
安期生是中国古代的仙人,在山东省莱芜市南部地区有着广泛的信仰。关于安期生的多维叙事体系,为我们描绘出了安期生的多面形象:在史书中,他从一位方士修炼成仙;在方志中,自唐朝时起,他在矿冶业兴盛的莱芜地区被作为矿冶业的行业神而受到崇奉,随着莱芜矿冶业中心地位的变迁,对其信仰也经历着兴衰更替。在口头叙事中,他是安仙村的先祖,后修炼成仙成为保佑一方平安的仙人老爷,受到广泛的信仰。在当代的信仰复兴中,景观叙事融合了文本叙事与口头叙事并做出慎重选择,安期生被强化为安仙村的文化符号,其人性本质的先人身份得到了强调。在当代,安期生仙人合一的身份认同反映了民间信仰的复兴出现向文化偏重的倾向,并充斥着文化的再造。在这一趋势下,文本叙事与口头叙事往往被加以选择并应用于民间信仰的复兴,而民间信仰的复兴又促成了传说文化的再生产和叙事文本的重构。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给中国乡村的生产环境、居民的精神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千百年延续下来的民间传统正日渐式微。如何避免以乡村节日为代表的民间文化的消亡,借助类似广州扒龙舟等节日文化载体,拓展"城市乡间化"空间,整合利用进入城市后的乡村社区的传统文化资源,发挥乡村社区的文化功能,并在保护和提升中实现与城市经济的互动,推动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防止欧美国家曾上演过的"城市病"在中国发酵,应该成为当下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一个科学而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1860年代至1930年代的影像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历史上广州五仙观的整体格局、主要建筑以及某些建筑细节等做了讨论,本文的讨论结果,对作为广州城市标志性建筑之一的五仙观的复原和重修以及更全面地理解"五羊传说"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地方性知识传承的广州乞巧节,经历了宋明以来的辉煌和近代的没落,新时期再度复苏,一直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摇摆,在"放手"与"抢救"之间挣扎,主题不明,主体撕裂,传承再临困境。从符号学的角度,重新"记忆"乞巧节的文化原型,再次"解释"乞巧节的记号符号意义,完成节日的符号建构过程,即:"拜七娘"之广式成人礼与性别元符号建构;"巧女"类广府明珠与族群文化建构;"天河"名谓、传说与地域符号集群建构,籍此获取都市语境下传统节日习俗保育与活化的进路,进而迈上以符号消费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之路。  相似文献   

6.
过节是唐代城市居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逢节日时,城市中无论官民士庶都会进行种种欢娱活动来庆祝,以祈求神灵的保佑,祝愿明日生活的美好,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这些丰富的活动带动了城市居民对各种食物、饰品、娱乐项目等的消费,促使唐代城市中节日消费异常兴盛.正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假日经济"一样,"节日消费"的兴盛有力地推动了唐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7.
陈金文 《文化遗产》2013,(5):49-52,158
越南的"望夫"型传说很可能是从中国境内流传而来,因为与越南人民的情感、心理相符,而在越南扎根开花;另一方面,最初产生于中国的"望夫"型传说流传到越南后发生了变异,由社会悲剧转换成了命运悲剧,更具艺术感染力,在艺术上有了进一步提升。中、越两国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而有许多文化为两国人民所共享,"望夫"型传说在两国的传承、传播正是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8.
毕雪飞 《文化遗产》2015,(1):105-111,158
日本七夕传说除了以神话、故事、传说以及中世纪小说的形态传承于世以外,还以祭文的形态传承于高知县等地。七夕祭文通过民间信仰"いざなぎ(Izanagi)流1"得以活态传承至今,每逢七夕行事和病人祈祷时由"太夫(Tayuu)"诵读。从其讲述内容来看,是由日本羽衣故事加难题型故事再结合七夕传说而构成;从祭祀仪式来看,体现了与纺织信仰的结合。集祭祀、祈祷、占卜等仪式为一体的日本"いざなぎ流"民间信仰中的七夕祭文,以"太夫"诵读的方式保存和传承了七夕传说。  相似文献   

9.
《全国新书目》2011,(6):57-57
1、《上海旧恋》本书以城市为主题,描绘了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旧上海城市的演变与发展,包括上海古城的变迁与消亡,租界的产生、扩张与成形,以及海派建筑、文化的基本样貌。2、《中国节日》本书从众多的中国传统节日中选取11个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重要节日,以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的文字,清晰梳理这些节日产生与演化的过程和文化内涵。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  相似文献   

10.
面向世界的图书馆管理--关于图书馆工作全球化的再思考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 2 0 0 2年 10月召开的上海市长咨询会议上 ,来自世界各国的知名企业家及著名城市的市长在讨论中提到了世界级城市的概念。世界级城市一般被认为是全球经济组织的节点 ,可以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在综合性世界级城市中 ,伦敦、纽约、东京等属于全球级 ,巴黎、悉尼等属于洲际级 ;在专业性世界级城市中 ,香港、苏黎世等属于金融型 ,柏林等属于政治型 ,鹿特丹、新加坡等属于交通型。按照世界级城市的初级标准 ,城市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必须达到 5 0 0 0美元 ,而上海目前已逼近这一数字。这样上海就提出了建设世界级城市的问题。随之而来…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杂志》2014,(2):3-6
广州图书馆位于新的城市中心、古老珠江与城市中轴线的交汇点上,置身有"城市客厅"美誉的市民广场,面对中国第一高塔——广州塔,与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国际金融中心等众多标志性建筑交相辉映,共同构成广州这座现代化城市的崭新图景,见证这座城市建设世界名城的雄心与活力。广州图书馆以"美丽书籍"为设计理念,依托城市新中轴线景观,采取独特的"之"字优雅体造型,融入骑楼等岭南文化元素,南北立面造型各异的石材和玻璃,错落有致,形成凹凸不一的建筑肌理,寓意书籍的重叠和历史文化的积淀。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的城市公共图书馆之一,可同时容纳1.5万人阅读、学习与交流。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2月,本土电视媒体收视率监测与调查的新锐品牌与革新者VAV泓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在广州、上海、北京三地召开"新媒介,新尺度,全媒介咨询及收视行为研究VAV2010年度媒体发布会暨推介会"。此举意味着国内电视广告主有望拨开当前中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从民俗文化的视域出发,基于节日整体依存的载体(文化生态)、节日内容的表现客体(节日习俗)、节日活动的行为主体(民俗大众)和节日运作的组织介体(各社会机构)四个维度构建了节日民俗系统,深入分析了我国传统节日生存困境的根源。同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视角,构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系统,分别从节日传承与保护的识别系统与实体系统出发,根据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具体提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路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大城市病"的研究不少,但小城市问题特别是"小城市病"在学术研究中长期缺位。根据新的城市规模设定标准,我国有超过1800多个城市属于小城市,小城市数量占全国县城以上规模城市总量比例超过了85%。实际上,与大城市的情况类似,小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也的确存在着明显的城市问题"恶化"趋势。一是"滞后型城镇化"带来的供给不足的问题。一旦小城市建设和管理跟  相似文献   

15.
重阳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关乎人们身心健康的节日。在两千多年的流传中,人们赋予这个节日十分美好的文化内涵:登高、赏菊、饮酒、吃糕,并构筑了它诗歌艺术、戏剧艺术的表达层面。元明杂剧《东篱赏菊》,就是一部表现陶渊明与重阳节关系的剧作。此剧在正史野史和陶诗的基础上创作,描写了重阳节俗,塑造了作为重阳节日偶像的陶渊明形象,增强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亦有助于对陶渊明这个人物的纪念和崇祀。重阳节是"崇高"之节:登高、吃糕(高的谐音)、崇拜高人陶渊明。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借助百度指数,选取能体现雄安新区文化的四个指标,即"白洋淀"、"荷花淀派"、"雄安大学"和"小兵张嘎",收集网民对四个指标的搜索指数和需求图谱,从而分析网民对雄安新区文化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差异。研究发现:优秀文艺作品类精神文化产品可跨越时空界限受到网民广泛关注,而物质文化相对而言具有一定地域性特征,越邻近的省域关注度越高。由此提出雄安新区文化建设的三点建议:一是突出时代性,通过培育文化IP传播雄安文化;二是着力系统化,从三个层面建设雄安文化;三是着眼当下,放眼未来,通过文化自觉涵养雄安文化。  相似文献   

17.
<正>2009年,云南省公布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阿露窝罗节在其中,而节日中要唱的《遮帕麻与遮米麻》早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由陇川县阿昌族的熬露节和梁河县阿昌族的登窝罗组成。熬露译成汉语称会街。传说每到雨季,阿昌族最信奉的"个打马"菩萨的灵魂要上天念经。他  相似文献   

18.
节日营销属于时令营销,指的是根据时令特征(通常是短期的),开展主题鲜明的、有针对性的促销活动,激活读者的潜在需求.节日消费心理的特点决定了不同于平常的节日售书形式,此时既是对新书的推广,更是与消费者深度接触的时机. "感觉消费"时代的来临,使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的重视商品性价比到今天同质化时代的感觉消费,消费者越来越随心所欲,而商家精心营造的售卖氛围,就会使消费者不自觉地跟着感觉走,实现目标销售.  相似文献   

19.
中国20世纪前期的"传说"概念是中西学术交流的背景下诞生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民俗学家先后从不同角度对"传说"概念进行了诠释研究,促进了现代"传说"概念的成熟。"传说"概念逐渐从神话和古史领域中分离出来,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而最终进入民俗与民间文学的领域,是其发展的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中国内地掀起了"人造节日"风。"女生节"、"网络情人节"、"双十一"等人造节日应运而生。作为人造节日中最成功的"双十一",它已经走到了第七个年头。"双十一"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进入公众的视野的,所以对"双十一"的网络传播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人造节日传播与网络传播特性相联系,力求探究人造节日开展网络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建议,为今后人造节日的网络传播更好地发展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