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11年11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华南理工大学主办,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2011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在华南理工大学召开.发端于2004年的中国新媒体传播领域的两个传统会议:“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及“新媒体与新思维论坛(新新论坛)”在2008年合并改名为“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该年会大大促进了中国新媒体传播的研究,代表了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3,(3):71-74
<正>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其广泛应用和快速渗透给新闻传播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技术的进步也对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探讨新媒体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变革是新媒体研究的重要课题。最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和中山大学全媒体研究院共同主办了"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第三届新媒体学术年会"。本次年会邀请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第十三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围论文进行文献分析,从新媒体与社会热点事件、新媒体与人际交往、新媒体与城市传播、媒体自身发展、理论与研究方法等方面综述了年会的主要研究进展。文章认为,本次年会从多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新媒体所重构的社会,以及在网络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改变,描绘了一幅新媒体时代社会各要素在变化中发展的新画卷,从新媒体视角切入,为当下社会的变迁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4.
荣婷  刘怡 《新闻记者》2012,(9):72-76
本文基于首届全球论坛暨中美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双边论坛的主题"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围绕"新媒体对社会究竟带来怎样的改变"、"新媒体与公共政策"、"新媒体与网络意见领袖"、"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转型与融合"、"微博和中国社会"、"新媒体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互联网的监管与立法"等重点话题进行深入评述,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当前新媒体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冲击。  相似文献   

5.
当各种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地出现在社会生活中时,"媒体融合"这个词汇作为一种新型的运作模式逐渐成为传媒业界谈论的热点,也引起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界的广泛关注.为促进中国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和传媒业发展,中国首届媒体融合高峰论坛于2008年11月23日在南京召开.本次论坛由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等共同主办,本次论坛以"资本·创新·全球化--媒介融合的现状与未来"为主题,旨在集中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界、业界专家的智慧,为中国传媒业发展及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数字传媒发展、网络文化建设,提高电子媒体编辑制作、网站编辑与内容管理的水平、深化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的研究,由中国编辑学会主办,电子与网络编辑专业委员会(筹)组织、网易公司协办的第四届全国电子与网络编辑年会暨数字出版与网络传媒发展研讨会于12月5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是数字网络编辑与网络新媒体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2007年10月12日至14日,由2007"中国网络传播年会"暨"新新论坛"组委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承办的2007年度"中国网络传播年会(2007 CHINA CMC Annul Convention)"与"新媒体与新思维论坛(简称新新论坛)"在武汉举行.近百位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参会代表及港、澳、台专家学者通过专题讨论、圆桌会议等多种形式,围绕新媒体技术环境对传播学及社会各方面产生的影响展开热烈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新媒体共赢大未来”为主题的第六届新媒体节将于2015年11月8日-9日在北京盛大开幕。届时2015中国新媒体领军榜颁奖盛典、中国新媒体产业大会、中国新媒体投资年会、中国新媒体营销年会以及中国新媒体教育论坛等多项活动将同时举行,从组委会获悉,第六届新媒体节合作招商已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9.
以2002年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四校开设传播学本科专业为标志,中国传播学本科教育已经走过了第一个十年.面对传播格局的剧烈变革与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中国传播学教育需要回望更需要前瞻,需要更加明确自己在转型时代的责任、定位与走向. 2012年12月15日,以"转型·发展·责任"为主题的"传播变革与中国传播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来自国内20多所院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共论"中国传播学教育与研究十年回顾与未来展望".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文化繁荣与新媒体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联合主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承办.  相似文献   

10.
孙健 《新闻记者》2012,(3):84-88
2011年中国传播学论坛暨"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与会者就"新媒体与中国新闻传媒业重构"、"互联网与大众政治"、"新媒体与未来社会"、"21世纪健康传播与公共健康"等问题展开研讨,并从不同角度对当下的新媒体传播进行了独到而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10月10日在首届中国新媒体发展年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影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发表题为《坚定自信谱写新时代网络视听发展新篇章》的主题演讲,通过解读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归纳出网络视听新媒体的四大亮点与两大趋势。本刊专门撷取演讲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杜骏飞  文妤 《现代传播》2007,(2):136-137
2006年12月15日至17日,2006年度"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2006 CHINACMC Annul Convention)在香港浸会大学吴多泰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由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与香港浸会大学媒体与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举办.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记者 沈金萍)6月26日,以"智能互联·数字中国"为主题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发布暨新媒体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培林出席并发表讲话.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副局长卢岚、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赵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出席发布会.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赵天晓主持,所长唐绪军作主题报告.  相似文献   

14.
2010年,我国新媒体传播研究在理论和现实的碰撞之中走过了繁荣而喧闹的一年,在些许研究泡沫之下涌现出了许多值得关注的观点,而新媒体传播领域的融合和治理等问题则成为这年研究者关注的重要主题。本文对我国2010年新媒体传播研究的总体进展进行了回顾和分析,认为这年新媒体传播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微博客、三网融合、手机媒体和网络治理等方面,而理论界和业界不同类型研究者所发出的种种相互冲突的声音,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这一时期束缚我国新媒体发展的固有观念、局部利益和体制因素依旧存在,与此同时也说明我国新媒体传播研究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正在随着媒介融合和产业融合进程的深入而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5.
高方 《传媒》2015,(24)
本刊讯(记者 高方)11月22日,由新传媒产业联盟、中关村数字媒体产业联盟主办,以"万创更新"为主题的第八届新媒体节在国家会议中心开幕. 每年一届的新媒体节自2008年开始举办至今,已走过了八个年头,其标志性活动"中国新媒体年度盛典""中国新媒体创新年会""中国新媒体专家年会"等已成为业界的重要风向标.新媒体节由新传媒产业联盟、中关村数字媒体产业联盟发起,近年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为活动举办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青年记者》2012,(8):14
2月23日上午,中央电视台与腾讯公司在京举行了2012年3·15晚会网络筑"诚"行动启动仪式。这是今年3·15晚会主题传播活动的第二站。3·15将通过腾讯这一国内网友数量最大的互联网平台,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无  相似文献   

17.
第七届全国电子网络编辑年会暨数字出版与新媒体发展研讨会于2011年10月14日—16日在河北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编辑学会、河北大学、河北省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由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中国网络传播协会协办并获得了新浪网、新华网、爱网编网、腾讯网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4,(21):39-42
<正>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加快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新闻业如何探寻转型与发展的路径,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好公共空间的作用,这是当下传播研究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围绕"新媒体与新闻业"这一主题,首届珠三角青年传播学者论坛于2014年9月13日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召开。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等八所高校和媒体的青年传播学者汇聚一堂,开展了四场共计16篇论文的研讨。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0月12日至14日,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承办的2007年度“中国网络传播年会”与“新媒体与新思维论坛(简称新新论坛)”在武汉举行。近百位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参会代表及港、澳、台专家学者通过专题讨论、圆桌会议等多种形式围绕新媒体技术环境对传播学及社会各方面产生的影响展开热烈探讨。  相似文献   

20.
2008中国传播学论坛于2008年12月13~14日在暨南大学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华文化与传播学的开拓创新",由中国传播学会(CAC)、中华传播学会(CCS)、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暨南大学共同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传播与社会学刊>、<亚洲传播学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协办.来自美国、英国、瑞士、新加坡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180多位嘉宾、学者出席了论坛.论坛共收到论文260多篇,经专家匿名评审,最终有140篇论文在论坛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