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社会性别制度同社会中存在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一样,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着明确的体现。中国传统社会性别制度的价值定位是"男尊女卑",性别分工模式是"男外女内"。鸦片战争以来,传统的社会性别制度遭到质疑,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争取女性权利更是成了有识之士的主张,男女平等的社会性别制度逐步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2.
"公共新闻"自上世纪末在美国发端以来,引发了我国新闻界的思考和实践。"公共新闻"植根于公民社会,其诞生地的社会环境与中国文化传统和制度环境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全面了解"公共新闻"内涵,紧密结合中国文化和制度环境,深切关照当下国情和公共事务,恰当定位其在我国新闻实践中的角色,将是我国"公共新闻"实践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柳志鹏  熊程 《新闻世界》2013,(5):305-306
女性主义是新闻学中重要的理论研究对象,从其中衍生的社会性别理论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媒体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广泛讨论。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角度出发,结合《新闻联播》"你幸福吗"这一案例,运用其中的社会性别理论对媒体在新闻栏目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塑造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女性主义的新闻学认识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4.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以来,"社会治理"引发了学术界的大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教授创作的《社会改革与社会治理》应运而生,该书于2014年7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它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阐释,是学术界关于"社会治理理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5.
吴磊 《东南传播》2010,(7):103-106
本文选取了近十年(2000-2009年)41部韩国电视剧中的女性角色为样本,借助内容分析法、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等方法对这些女性角色的职业和社会地位进行非介入性研究,考察了韩剧叙事模式分类、韩剧女性角色职业状况以及韩剧男女主角的职业对比等三个指标,从而得出韩剧中女性角色的职业选择受限并且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结论。究其原因,是根源于韩国"男尊女卑"的文化传统以及现实的性别差距状况。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7,(1)
大众传媒虽然是传播和导向的有效手段,却经常有一些刻板印象和偏见在其中,例如性别歧视。央视春节晚会语言类节目是电视传媒中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特别表演。有趣的是,央视的特殊地位和贴近群众的表演都没有使其脱离社会性别意识的泥沼。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总共三十一届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语言类节目进行研究。上述的研究结果在历史维度的刻板印象、时间维度的阶段划分、空间维度的情节取向以及逻辑维度的追根溯源中反映出传统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依旧根深蒂固。更重要的是,春节晚会中所体现的社会性别偏见竟然呈增加趋势。新的性别制度应该建立在新的话语之上,结构上的性别平等意识还需得到重视和提高。  相似文献   

7.
"伪娘"是被"伪"出来的,是资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对于一种性别倾向的夸大性再生产,对于一个性别/跨性别媒介奇观的制造。"伪娘"才能轻松地成为一种"性别实践的个人权利",一个与我无关、亦与社会无害的娱乐消费品。  相似文献   

8.
魏晓须 《新闻世界》2013,(11):201-202
从传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现在自由恋爱方式变化的背后,反映的是时代社会文化以及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本文试从社会背景和历史维度考察婚恋方式变化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覃进 《新闻前哨》2011,(2):47-49
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的同时,世界也进入了信息时代。面对全新的传播格局,传统的新闻宣传方法不改革就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特别是主流媒体必须认真研究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特点及化解矛盾的对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主流舆论的疏导功能,掌握新闻传播的话语权,努力成为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减震器"、"链接桥"、"安全阀"和"方向标"。  相似文献   

10.
田飞  王海龙 《报刊之友》2010,(9):124-125
微博的"即时性"和"碎片化语言"是对传统博客和即时通讯的补充,本文通过对微博本身进行社会文化传统分析,微博通过自身的特点和规则构建了本身的社会文化现实,在这种文化存在的基础上,形成了微博和微博用户的身份认同,身份的构建导致了微博群体的分割。微博本身的文化环境决定了其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新闻资讯功能。  相似文献   

11.
田飞  王海龙 《今传媒》2010,18(9):124-125
微博的"即时性"和"碎片化语言"是对传统博客和即时通讯的补充,本文通过对微博本身进行社会文化传统分析,微博通过自身的特点和规则构建了本身的社会文化现实,在这种文化存在的基础上,形成了微博和微博用户的身份认同,身份的构建导致了微博群体的分割。微博本身的文化环境决定了其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新闻资讯功能。  相似文献   

12.
王晶晶 《新闻世界》2014,(11):137-138
电影作为再现社会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对创造和确立各种社会成规与性别成规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处于"他者"的地位,处于男性视觉监管之下。那么女性主义电影针对这种现状是如何反击的呢?本文将从"去他者化"说起,从几个方面去尝试剖析女性主义电影对女性主体形象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从传统上来看,人们对"野性"一词并无好感。斯奈德却独树一帜,将野性视为一种文化价值。这是现代社会对野性新的诠释。他继而还提到了梭罗类似的观点,即他对荒野感兴趣的是从中汲取"野性滋补品",以抗争"过度的文明"。斯奈德在《天地一隅》中提出了"重新安居"(reinhabitation)的论点。所谓"重新安居者",是指从工业社会及现代文明中脱身,从身心方面都重返土地,重返生活地域的人。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制约国家权力的方式,即"人民主权","权力分立、互相制衡"和"用权利制约权力",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要增加对国家权力的制约,用社会权力制约国家权力是一个可行的有效的方法。口有助于保障人权、促进民主、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社会福利的社会权力,才是我们要极力发展的正当的社会权力,而这种社会权力的形成与发展,其基础在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5.
我国女性期刊经历了繁荣发展后,现已进入焦虑的转型期,内容的定型化、同质化和引领功能的蜕化,使其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究其原因在于女性刊物中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而我国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则是造成这种缺失的深层机制.  相似文献   

16.
赵牧 《中国图书评论》2014,(11):127-128
当代中国的文化想象与社会重构张慧瑜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何以会有一种眼光,总能绕到事物的背面,这是我每次阅读张慧瑜的著述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的感叹。在近期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的文化想象与社会重构》一书中。张慧瑜研究了新世纪以来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体的塑造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大众媒体如何将"新中产"想象为社会主体,又如何将"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描述为需要被救助的对象,以及这其中所折射出来的复杂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媒体干预",其实质为主观驱动式媒体监督。美国两次社会转型期中的"揭丑运动"是媒体干预的典范:19世纪末20世纪初报纸的揭丑性报道和杂志掀起的"黑幕揭发运动",护佑美国完成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水门事件"为代表的调查性新闻事业,为内外交困的美国社会注入一股强劲的力量。处于转型期中的美国媒体干预历史启示我们:我国媒体监督模式亟待转型,即由客观培育式向主观驱动式———"媒体干预"转型,以更主动的姿态捍卫媒体监督权,特别是对行政权力和垄断化的商业权力滥用的监督,这将关系到公众的长远利益和整个社会转型期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7,(3)
本研究旨在考察2001年至2015年间,随着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人民日报》反映的人们对社会性别的认知转变和这种转变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民日报》话语中的部分女性形象折射出当代女性的一些特质,彰显了女性主体意识,即在社会中能肯定和实现自身的需求和价值,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性别认知已经有了很大不同,新的社会性别认知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性别分工。男性和女性应超越性别二元对立,使男女双方都能获得全面发展,这也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如诸多社会学家的思想精华所描述:人类有着本能追溯和回归社会平衡的能力,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将舆论视为人类追溯和回归社会平衡的一种常用手段。其实,有时不得不考察舆论存在的目的。显然,仅仅用追溯社会平衡来理解太过于宏观。应该说,人类的这种平衡追溯是理念、信念甚至是信仰,而具体的则是希望改变生存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现行的而公众认为不平衡的制度。直接地说:具体的舆论在促使具体的社会制度不断在讨论中达到平衡,这一过程又显然表达为调节保护与驱动再生的"双核"运动,成为构成社会制度染色体的"端粒酶"。  相似文献   

20.
刘荣 《新闻世界》2016,(1):55-57
"两个舆论场"现象产生于大众传媒主导的传统媒介生态之下。在社会转型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共同作用下,网络社会初步成型。"两个舆论场"被吸收、融合,形成主体多元、场域统一的网络社会舆论场。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多元力量在新舆论场中意图通过改变公众的心理场,即物理事实、社会事实和概念事实来争夺话语权,以占据社会资源分配的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