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鸿章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在其建议和推动下,同文馆得以建立、发展并最终转型,并入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京师大学堂。李鸿章不但是同文馆建立的倡导者,更是参与到同文馆的各项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2.
<正>李鸿章,原名李章桐,安徽合肥人,出生于一个旧官僚家庭,24岁时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李鸿章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成就了其一生政治事业的巅峰,甲午海战的失败,让他跌进政治生涯的深渊,背负千古骂名。在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先后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京师同文馆、天津电报局、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标志,而作为该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的李鸿章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历史影响。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推动了晚清洋务运动的进程与结局。  相似文献   

4.
王林  郭枝 《兰台世界》2014,(10):50-51
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标志,而作为该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的李鸿章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历史影响。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推动了晚清洋务运动的进程与结局。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建立的京师同文馆,培养了大批英语翻译人才,也开创了我国近代馆办英语教学的新局面。本文从历史角度分析京师同文馆的建立背景,详细介绍了丁韪良与京师同文馆的渊源,总结概括了我国近代官办英语教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正>整整150年前,在中国国难当头、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大背景下,清政府建立了第一所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作为中国近代英语教育的发源地,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启动了探索中国近代教育和外语教育的前进步伐,是中国教育史和英语教育史上一件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事件。一、京师同文馆概况在1856年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相似文献   

7.
京师同文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外语学校,是我国近代英语教育的开端,京师同文馆建立后聘请外籍教师,构建雄厚的师资资源,采用"语法—英语翻译"教学法,培育了大量的外语翻译人才,满足了清政府外交翻译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8.
京师同文馆成立于1862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官办外语学堂。京师同文馆教学活动独特,师资配备较高,教学课程设置既传统又现代,京师同文馆的翻译教学经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我国近代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同文馆留英活动是清末留英活动主流。同文馆提出较为系统的留学体制,奠定了清末官办留学的基础。同文馆留英活动扭转了清末留学活动在认识论上的局限,为全面学习西方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0.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的新式外语学校."同文馆"的意思是:中外语文本不同,但彼此交往需要共同的东西,因此设馆教学外国语文,名曰"同文馆".这是中国历史上真正设立的比较正规的、有名有实的、专门培养通晓外国语人才的教学机构.  相似文献   

11.
<正>在清朝的洋务运动中,为了更好地培养英语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洋务派在各地开办了同文馆,用以教授英语,培养英语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在所有的同文馆中以京师同文馆最为著名。京师同文馆的开办,不但开创了我国英语教育的先河,也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英语方面的复合型  相似文献   

12.
同文馆设立伊始是国家重要的外交机构,由于清末特殊时代背景,功能从满足内部需求转变为缓解外部压力。同文馆在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和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丁韪良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后,对同文馆的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考察西方七国教育后,著成《西学考略》推介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在京师同文馆践行这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为晚清教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丁韪良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后,对同文馆的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考察西方七国教育后,著成《西学考略》推介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在京师同文馆践行这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为晚清教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5.
余迎 《兰台世界》2016,(10):137-139
京师同文馆的出现是对中国传统儒学教育和施教方法的一次大革新与大突破,从中国教育史的角度来看,京师同文馆的确是一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式学堂,它不仅具有全新的教育内容,还具有全新的管理模式。但也正是因为它的"第一",它在没有前人足迹的状态下所进行的开拓性工作,再加上清政府对教育改革的不彻底性,还有顽固派势力对京师同文馆进行干扰,也使得京师同文馆在管理上产生了一些漏洞,存在着如学生管理上的、学政与师资管理上的、思想教育上的弊端。  相似文献   

16.
同治元年(1862),清政府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同文馆,作为培养外语专门人才的学校,并先后设有英、法、俄、德、日五馆。同治五年开设西方天文算法课程,又设立化学馆、格致馆和医学馆。后广东等地开设同文馆或类似学校,其学生可以择优进京,参加相关考试,从而入仕。关于同文馆的史料,在清人宝鋆等纂辑的《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中多有记载,但该书成书于光绪六年(1880),所辑史料起止时间为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十三年,于光绪朝并无记录。现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题本、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中选取光绪朝同文馆的相关史料,主要内容包括同文馆教员及学生招聘接收情况、教员与学生考察考试以及奖惩情况等,以期对研究光绪朝同文馆的运行情况、同文馆教员与学生情况、清末教育等诸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晚清中国的外语学校,人们所熟知的有两类:一类是教会学校,如徐汇公学、圣约翰书院,这些学校并不以教习外语为专职,但外语是其主课之一;另一类是官办同文馆,如京师同文馆、广东同文馆、上海广方言论。前类学校的创办,反映了西方打开中国大门、向中国渗透的意图;后类学校的建立,则是清廷为了适应新的国际环境而采取的应对之方。但是,在上海,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情况。一、早期外语培训班与夜校据可查文字资料,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上海已出现了专教英语的业余外语学校。这里所说的“业余”,在西方星期工作制尚未通行于上海时…  相似文献   

18.
同文馆初创时,清朝政府内外交困,财政状况恶化,户部无法拨出专款来创设学校,总理衙门主张从海关税收中提取一部分用来办学。在同文馆整个的历史发展中,都依靠海关税收作为办学的经费来源。  相似文献   

19.
徐寿、徐建寅与中国近代科学引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泓 《出版史料》2008,(1):109-113
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强行划租界、建教会、开商埠。各种洋人、传教士、商人蜂拥而来,闯入中国沿海城市。清政府对此局面,必须展开“夷务”活动,遂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于是建立了学堂,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如京师同文馆(1862年)、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广州同文馆(1863年);又如技术类学堂,上海机器学堂(1865年)、船政求是堂艺局(1867年)等。  相似文献   

20.
早期的科学刊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西闻见录》 在早期教会刊物中,零散有些涉及科学常识,严格讲属于谈助的文字。到1872年8月才有由丁韪良主持的《中西闻见录》在北京出版。丁韪良是同文馆总教习,当时同文馆已上轨道,他可以在同文馆教习中找到刊物的撰稿人;其中也有李善兰等中国教习;学生翻译实习中的有趣段落也可编入。但《中西闻见录》是署“京都施医院编”,——这是避免麻烦,医院是被认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