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物质奖励是一种常用来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然而实践证明物质奖励在学生的学习中却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可能增强学生的注意、记忆、创造性等认知活动,但也会侵蚀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认知评价理论能较好地解释物质奖励对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侵蚀效应,根据该理论,物质奖励主要通过控制和信息两大因素影响内在学习动机。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从淡化物质奖励的控制因素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胜任感两方面来避免或减小侵蚀效应。  相似文献   

2.
教师采用多种奖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牲,提高学习效率。奖励的方式可分为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两种。精神奖励一般用于年龄较大的高年级学生;物质奖励则多用于心理年龄较小的低年级学生。小学生更多地采用物质奖励为主。物质奖励被更多的  相似文献   

3.
幽默与漫画     
物质奖励 校长问一个学生:“如果你做了一件好事,你愿意大会表扬,还是愿意接受物质奖励?” 学生:“愿意接受物质奖励。” 校长:“为什么?” 学生:“因为我是唯物主义者。”  相似文献   

4.
正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热衷于物质奖励,动辄用物质奖励来维持课堂纪律,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起初,奖品只是一块糖、一根铅笔、一块橡皮而已,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奖品必须越来越贵,否则很难起到激励作用。有时,学生甚至主动索要奖品,理由是自己表现进步了,考试取得好成绩了,做好事了,参加比赛获奖了,等等。在学生看来,只要做得好,就应该得到物质奖励。结果是,物质奖励变成  相似文献   

5.
人的许多行为受激励而产生 ,奖励比惩罚更能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热情 ,提高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是搞活企业、增加企业活力的源泉。要充分地发挥奖励的作用 ,以下几点不可忽视 :1 .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要相融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不能偏颇 ,不能一提到奖励就与金钱、物质相联系 ;恰恰相反 ,精神奖励有时比物质奖励的作用更大 ,效果更明显。心理学家发现 ,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 ,对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 ,而重要的是工作中的精神满足 ,这对我们不无启发。物质奖励和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热衷于物质奖励,动辄用物质奖励来维持课堂纪律,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起初,奖品只是一块糖、一根铅笔、一块橡皮而已,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奖品必须越来越贵,否则很难起到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7.
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去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是所有单位和社会组织都在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奖励,作为一种对人的良好行为的积极肯定,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和方法.这早已并正在不断被人们重视和运用.为了搞好奖励工作,有必要弄清有关奖励的几种辩证关系.1 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物质奖励是指给奖受者一定的实物和金钱.精神奖励是指对受奖者的行为加以充分肯定,并以一定方式对其进行宣传.一般情况下,受到物质奖励,精神上必然会受到鼓舞;受到精神奖励,也会给物质奖励赋予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已有关于物质奖励和表扬对个体内部动机的不同影响的研究进行阐述与讨论。从国内外对奖励的相关研究出发,介绍物质奖励和表扬及其对个体内部动机不同影响的理论解释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其在小学教育中的正确应用及注意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对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具有指导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采用3x2x2x2(年龄x性别×有无物质奖励X团体一个体)四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创设四种“找不同”的实验情境,抽取二、四、六年级小学生为被试,考察年龄、性别、物质奖励和团体压力对小学生坚持性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四年级是小学生坚持性发展的转折期;三个年龄段中坚持性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团体压力的影响显著且与年龄交互作用显著;物质奖励的影响显著;四种实验情境下小学生坚持性差异显著.其中在团体有奖励的情境下坚持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人们期望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用物质奖励激发学习动机的方式就愈演愈烈.而以教育心理学理论分析,这种过分倚重物质奖励的策略体现了对学习动机内部构成认识的不足,对动机与学习之间关系认识的不足.笔者提出激发学习动机要注意在物质奖励时逐渐将学生的物质需要转移为成就需要;要让学习本身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还要克服急躁心理,发挥持久的期待效应.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要对学生施以奖励。不管是学习和某种习惯有改观,还是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以矫正,都可能会从物质或是精神方面给予鼓励。当然,更多是以精神奖励为主,但也免不了一些物质的奖励。但是,物质奖励不可泛滥,否则,便会失去激励作用,同时,物质奖励也必须把握好时机。  相似文献   

12.
陈兴兴 《教师》2022,(9):114-116
奖励作为一种积极强化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实践中,奖励通常被分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比于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多为学者所推崇,但教师在使用它时依然会遇到各种难题.基于此,文章通过调查小学教师在使用精神奖励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发现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对奖励方式本身的迷茫、对精神奖励的使用陷入误区...  相似文献   

13.
运用激励手段要讲究艺术江苏省射阳县万隆中学吴运友,卢金萍在学校管理中,常用的激励手段有两种:奖励与惩罚。采用奖励手段激励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做到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第二,讲究奖励的效果。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四个...  相似文献   

14.
作为教育学生常用的两种手段——奖励和惩罚,怎样运用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育效果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一、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所谓精神奖励,是指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和思想上所取得的进步给予及时、充分、恰当的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有一种荣誉感,以此推动学生不断进步。尽管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往往是口头的、形式上的,但它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却是积极、长远和持久的。有的成年人认为精神奖励不实在,没有物质奖励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郑乐平 《家庭教育》2001,(11):38-38
一个人完成一件事情的动机,可以是内在的,如求知欲或兴趣;也可能是外在的,如父母的称赞和物质奖励。现在的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往往喜欢许诺:如果考试成绩达到父母的期望,就奖励给孩子多少多少钱,或者给孩子买什么昂贵的东西等等。其实这种许诺和物质奖励,是不利于培养孩子自我负责精神和求知欲的,即使真要奖励,也应该是事后奖励。  相似文献   

16.
奖励是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奖励可以使下属的积极表现得到肯定的评价,从而起到激励作用。在我国,传统上把奖励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大类。物质奖励一般指奖金、奖品、物质待遇等;精神奖励则指各种形式的表扬、荣誊称号、荣誊待遇及职务升迁等。现代西方管理学界对奖励的分类与我们有所不同,他们提出了内部奖励和外部奖励的理论。内部奖励通常指给人创设、提供符合其兴趣、专长,能发挥其潜  相似文献   

17.
钱不等于爱     
俞雪芽 《家长》2012,(6):27-28
物质奖励是没有错误的,关键看您怎桂幂生恩,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还是精神上的鼓励和认可,这比物质奖励更重要。 家长:老师,您好!我是没辙了,我活到这个岁数,现在倒活糊涂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父子情分?好像只有钱才能证明这一切。(电话里传来一位男士绝望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正>众所周知,学习动机是启动、维持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力量。在现实情境中,教师和家长也都能有意识地采用表扬、批评、物质奖励或惩罚等一系列手段来激励学生进行学习。然而,很多人却没有注意到,表扬、批评、物质奖励或惩罚这些手段都属于外部刺激,激发的只能是学生的外在动机,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心理学研究发现,拥有内在动机的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持有内在动机的学生与持  相似文献   

19.
一个不善于开拓创新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学校应当运用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   目标激励。制定符合实际的目标,促使教师为实现目标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   物质鼓励。学校要对教师的工作加以量化,实行按劳分配,并设置许多有利于开发教师潜能的物质奖励。如,教师辅导学生发表文章,辅导学生发明创造,辅导后进生转化等,都可以获物质奖励。这些物质奖励不仅打破了“吃大锅饭”的现象,而且消除了“唯分是奖”的弊端,改变了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的不良习惯,对教师发扬创新精神是极大的鼓励…  相似文献   

20.
在学术国际化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对教师发表SSCI和A&HCI论文进行激励。激励制度主要体现在物质奖励和学术评价两个层面。从对国内某研究型大学文科教师深度访谈的情况来看,高校教师对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及其激励制度持不同意见,虽一般不反对对国际发表进行物质奖励,但他们对国际发表在学术评价中的地位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高校在实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激励制度的过程中应理解和尊重差异性的存在,关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