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王峰 《文教资料》2008,(4):55-56
"和而不同"是孔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现在成为引领当今设计潮流的一个全新设计理念.色彩是包装设计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和而不同"的思想角度分析了包装设计中色彩的共性和个性,阐述了"和而不同"在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文章试图从对"和而不同"哲学思想的分析入手,强调"以人为本"和谐校园的建构,倡导贫困生助学体系建设,并着重研究了"和而不同"哲学思想对建构和谐校园助学体系的启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孔子"和"思想理论来源以及"和而不同"、"致中和"、"和为贵"三种表达形式,这是孔子"和"的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为研究孔子"和"的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和而不同"是孔子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他在《论语·子路》中这样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追求和谐一体但能容纳不同观点,小人强求步调一致而排斥任何不同意见。"和"有融合、调和、和谐等含义,"同"是相同、一致、同一等意思,两词的现代词义相近,但在中国传统哲学里它们的涵义完全不同。孔子之前,西周末至春秋有过两次"和同"之辨,基本厘清了"和"与"同"  相似文献   

5.
《论语·子路》章:"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所说的"和"与"同",是他哲学思想中一对对立的哲学范畴。"和"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平衡,而"同"与"和"这一范畴相对,指事物的绝对等同。"和而不同",是指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平衡,但又不等同,不是没有矛盾;认为对立面的和谐、统一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础和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6.
中国"贵和"文化传统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以及体现其精深的辩证色彩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即使在现代社会,"贵和"思想仍然彰显其历久弥新的魅力,同样给予现代教育以深刻的启示:一要树立"和而不同"与对话的教育理念;二要倡导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三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多元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7.
"和而不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重同轻和的现象,"和而不同"蕴舍的哲学意蕴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启示,它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品质是破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8.
孔子,这位轴心时代的轴心人物,对于中国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对于后世中国文化之影响,最突出的要体现在“中和”的智慧了。中国文明在其发轫处,便体现了浓厚的“中”与“和”的智慧。比如《尚书》、《周易》等先孔子时代的元典,都十分强调这一思想。而到了春秋末期的孔子,全面继承并进一步阐发了这一“中和”思想,从而深刻地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性格。这些思想都在《论语》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如德主刑辅的政治思想、和而不同的修身理念、述而不作的文化观和时中的思维方式等。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对《诗经》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是其诗论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通过"兴观群怨"将社会风貌、政治面貌等展示在人们面前,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同的社会功能,因此,在当下的文学创作中,"兴观群怨"这一传统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论语·子路),在《恋爱中的女人》这部作品中,作者劳伦斯在塑造两对同性人物时的颇多思想与儒家"和而不同"思想不谋而合。和谐、对立关系在两对同性之间被完美诠释。矛盾的统一让人耐人寻味。两对同性主人公性格的塑造也处处彰显矛盾,高度凝练的语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笔者将从文中两对同性之间的描写,诠释"和而不同"思想之精华。  相似文献   

11.
曹军 《文教资料》2011,(14):105-106
孔子要求人们确立"无可无不可"的生活态度,以可进可退、与时相宜的方式去处世。孔子由此设定了一种内方外圆、外柔内刚的理想人格,创导了"和而不同"的人生哲学,启示我们用"和而不同"的理念平衡人生。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和而不同"思想根植于我国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土壤之中,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思想、文化传承、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和而不同"思想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又具有了新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孔子在《论语》中仅一次提到"中庸"一词:但"中庸"作为一种教人成德达仁方法论原则,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始终,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性格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中庸"释义出发,总结了"过犹不及"、"执两用中"和"和而不同"三层涵义,挖掘中庸思想积极因素,为当代社会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贵英  姚丹 《陕西教育》2009,(2):72-72,74
晏子和孔子都对“和”与“同”进行过论述,孔子承袭了晏子的“和同之辩”的观点,并将其发展为“和而不同”的处世主张。晏子是用以讲君臣之道,而孔子则是确立了一种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原则。其实晏子的“和同之辩”已经包括了“和而不同”的主张,孔子只是采取运用了晏子的观点,将其发扬光大之,并在目的和侧重点上与之有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老子与孔子思想的比较大体是围绕"道"、"仁"、"礼"等几个核心概念展开的,以此探讨老子与孔子思想的异同。综观老子与孔子的哲学思想,不难发现他们具有一种相同的人类情怀,即理想社会的构建,而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既是对他们思想的总体映照,也是他们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诸多研究维度之中,关于他们理想社会的比较无疑是一个兼具宏观与微观意义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6.
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的路径和保障。特色学校建设注重通过制度上的创新而非物质上的优质来实现学校的发展,是新时期教育均衡发展的有益探索。"和而不同"的传统思想主张差异中构造和谐、不同中促进发展,是当前特色学校建设的守望与皈依,特色学校建设需要"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教师队伍来培养"和而不同"的学生个体。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和开创者,在孔子丰富的思想中,"仁学"是孔子学说中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其伦理学说的根本。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哈奇森是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提出了"仁爱"的学说。在东西方两块不同的土地上,都孕育和产生了"仁爱"的思想,二者究竟有何思想共性和理论分歧,二者的"仁爱"思想对我国现当今社会有何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本文拟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性的比较和论述。  相似文献   

18.
<正>《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最为集中最为完备的一部书。它全面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也是后世儒学发展的依据和基础,孔子思想涉及方方面面,而其中的"孝"的思想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道是"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至德要道",是最美好的道德方法,从根本上来讲,"孝"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而要全面了解孔子的孝,最为基本的做法就是  相似文献   

19.
朱文静 《文教资料》2007,(28):94-96
道德教育首先有核心,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对教育的思想、理论、方法的精心探索。仁是孔子最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在《论语》一书中,有五十八章谈到"仁",提到"仁"字共一百零九次,[1]并且全书其它许多语意和思想都与"仁"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完全可以说,"仁"是孔子思想中核心的问题,是它许多主张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和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根与叶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和谐"亦是历代中国人都向往的社会状态,在中国的主要历史阶段中发挥着价值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