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北京市1164名流动儿童,525名当地儿童及流动儿童主要来源省份的568名农村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现状及其与教育安置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北京当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社会文化及心理适应不足,但与农村儿童相比,他们的社会文化适应更强,但心理适应不佳;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在社会文化和心理适应上都明显优于打工子弟学校儿童;控制了性别、年龄、来京时间及家庭经济地位等影响因素后,教育安置方式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仍然有显著预测作用,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社会文化适应更好,自尊更高,且更少产生孤独、抑郁等心理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和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北京认同度高、倾向与老家孩子比较、自我肯定;打工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老家认同度高、倾向与北京孩子比较、自我否定.相关分析、均值检验和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中的北京归类、北京认同、自我肯定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老家认同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控制了流动儿童个人、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认同仍然对城市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区域文化适应的特点及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区域文化适应问卷和城市适应问卷,对北京市7所中小学的992名流动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人际观念适应困难显著高于生活方式适应困难;(2)流动儿童文化适应、文化认同和城市适应均在家庭经济状况、年级、来京时间、性别、学校类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与文化适应有密切的联系,区域文化适应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4.
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问题随着流动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在城市长期生活而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对从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中检索到的过去20年有关我国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590篇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综述流动儿童城市影响的概念、理论、标准、现状、影响因素,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适应的概念涉及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等多个方面;(2)适应的理论有文化冲击理论、适应理论和社会排斥理论等;(3)适应的标准分为过程论和变量论;(3)心理、学校和社会文化适应的总体水平较差;(4)适应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方面。根据这些研究结论,对研究的局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希望今后多进行整体性、综合性、深度研究,为家庭、学校和政府部门提供应对性的政策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城区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的发展特征及其影响路径,采用青少年依恋问卷、总体家庭功能量表和社会适应量表对1152名五至九年级儿童进行测试,最终获得城区流动儿童924名作为研究被试。结果显示:(1)城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2)亲子依恋、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家庭功能在亲子依恋影响社会适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该研究揭示了家庭功能在城区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影响社会适应中的中介机制,可以为城区流动儿童家庭干预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503名流动儿童为对象考察了其歧视知觉与自尊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和流动时间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在歧视知觉方面,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显著低于打工子弟学校儿童,小学生显著低于初中生;(2)在社会支持方面,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儿童,小学生显著高于初中生;(3)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对二者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流动时间对二者关系起调节作用,即对于流动时间达3.5-10.5年的儿童,歧视知觉对自尊的负向预测力最强.  相似文献   

7.
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往往对自己是城市人还是老家人有所迷惑。这种身份认同的困难将影响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并有可能使其学习成绩下降,并易出现心理、行为上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群体身份视角下出发,分析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情况,这将为进一步地设计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培养方案打下明确的理论基础。因此,研究首先在梳理清楚群体身份认同概念的基础上,对流动儿童的群体身份认同结构、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和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情况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最后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8.
谭诤  刘洋  涂鹏 《中学教育》2021,18(1):73-80
采用父母自主支持、 学习投入和基本心理需要量表对475名公办学校流动儿童进行测评,探讨流动儿童感知到的父母自主支持、基本心理需要与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父母自主支持对流动儿童学习投入有正向预测作用,基本心理需要正向预测流动儿童学习投入;基本心理需要在父母自主支持和流动儿童学习投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提高流动儿童...  相似文献   

9.
社会支持作为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资源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为考察流动儿童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建立三者的关系模型,选取511名流动儿童,运用少年儿童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自尊量表(SES)和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SASCA)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社会适应与领悟社会支持各因素及总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社会适应各因素及总分与自尊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学校支持和领悟社会支持总分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自尊具有不完全中介效应。证明流动儿童的自尊存在高自尊异质性现象,流动儿童的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影响社会适应的过程中起不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536名5-8年级留守儿童公正感、自尊和心理适应(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进行测查,考察留守儿童公正感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留守儿童在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上年级差异显著,而消极情感年级差异不显著;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各指标在性别和留守时间上差异均不显著;(2)留守儿童公正感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3)自尊在公正感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公正感与消极情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式流动”数量日益增多,对其城市适应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从对昆明市280户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研究结果来看,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在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的城市适应总体上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存在着诸多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阻碍因素,需要从国家、城市、进城务工人员三方面入手,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城市适应性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登上了城镇化的大舞台,并成为新产业工人阶层的主体部分。但如果他们融入不了城镇,又退不回农村,城市融入生态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融入"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融入",而道德融入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社会层面的"融入",是对城市道德属性的选择性适应。从心理行为逻辑看,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好象生活在"污名化"且不受防护的孤岛上,在道德心理上处于"孤岛化"的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存在明显底层心理。这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污名化"过程相当普遍地存在,严重影响其道德融入。重构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融入的社会秩序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外来工子女城市就学体现教育机会均等化,也是融入城市社会的表现。基于社会支持视角,外来工子女城市就学具有非正式支持的单一性与正式支持的筛选性特征,存在无形资源支持与有形资源支持的差异,困境的解救更多依赖于非正式支持。在社会支持来源方面,外来工子女城市就学是一种结构性制约下的无奈选择;在社会支持的资源方面,就学离不开有形资源支持,但看护、认知、情感等无形资源支持甚至更为重要;在社会支持的情景方面,体制设置的障碍与正式救助的不足并存,增加了就学的成本,社会公平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4.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relations between shyness-sensitivity and social competence, school performanc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Chinese children with rural and urban backgrounds. Participants were students in rural migrant children schools and city schools in China ( N s = 411 and 518, respectively; M age = 10 years).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peer evaluations, teacher ratings, self-reports, and school records. It was found that shyness was associated with social and school problems and depression in urban children. However, shyness was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indexes of adjustment such as leadership, teacher-rated competenc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rural migrant childre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role of context in defining the functional meaning of 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s adjustment.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研究内容和取向的不同,从特定地域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总体状况、流动人口子女城市融入和身份认同情况、打工子弟学校的讨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权益和教育公平问题、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和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各种可行性政策等六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研究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后研究应该着重发展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质变学习是指个体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和途径检视、质疑和修正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适应新情境,学习新经验。质变学习适用新生代农民工逐步消除城市适应的主体性障碍。城市性是一种生活方式,城市化意味着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和质变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实质上就是接受城市生活结构、社会行动影响并自我调整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采用质变学习策略,运用已有经验,开展批判性反思,探究自身城市生活困境,由“他为”变为“自为”地进行意义构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发展城市化的背景下,农民工“城市融入”成了热门话题,而农民工“市民化”作为“城市融入”的基本路径,几乎成为多数研究者的共识。但是,这种“教育或塑造农民工”的单向度研究理路和文化范式,是与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相背离的。从多元文化主义视角看,农民工城市融入是农民工与市民的对话及相互磨合与适应的过程、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双向作用与融合的过程、生长出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从过程本身看,农民工城市融入是在他们的社会行动与不断反思中实现的;从演进条件看,农民工城市融入需要一个平等、支持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mploy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explore the urban adaptation and adaptation processes of Chinese migrant children. Through twenty-one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migrant children, the researchers discovered: The participant migrant children showed a fairly high level of adaptation to the city; their process of urban adaptation emerged as three categories: the U-Type, the J-type, and the “flat line” type. Also explored were long-term acquisition of explicit behaviors, implicit notions, adaptation to the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success in education as difficult aspects of adaptation. After comparing these three processes, the research team developed a theory of migrant children urban adaptation. It hypothesizes that during the urban adaptation process, migrant children will encounter four stages of development: excitement and curiosity, shock and resistance, exploration and adaptation, and finally integration and assimilation. __________ Translated by Amanda Weiss from Beijing Shifan Daxue Xuebao (Shehui Kexue Ban)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08, (3): 9–20, revised by Deane Neubauer, Emeritus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Hawaii  相似文献   

19.
外来民工子弟的人格发展作为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的研究课题,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219名初一学生进行现场调查,其中外来民工子弟106名,本地学生113名.结果表明,外来民工子弟自我意识量表的各分量表与总分得分均低于本地儿童,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在温成员的母亲文化、职业,父亲文化、职业,这几个因素对外来民工子弟的自我意识发展有较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政府和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来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但是预期成效并未显现.本文试通过概述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以家长参与理论为主要依据,阐明家长参与流动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期为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可参考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