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关于X比Y都W句式,学者们关注得不够。该类句式从比较后项的形式可以分成三类,通过类型分析,从而延伸出都1式句的句法限制和语用制约,并在某些方面将都1式句与典型的表示比较的比字句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
广州话和倒水话的"过"字差比句虽然具有相同的句式,但在数量补语的位置、否定词和否定句式、相关副词的使用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差异。这可以从历史演变、词汇差异、语用等角度对两种方言差比句之间的差异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3.
"被""把"同现句是汉语中值得关注的一种句式,这一句式在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大量存在。从句法结构层次、语义以及语用功能这三个方面入手,可对文本中的这一重要句法现象进行详尽的考察。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寂寞句"句式产生和发展的具体过程,认为"寂寞句"句式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语用效果主要体现在:句式简短精炼,符合新闻标题的要求;在对比中表现语义重点,能突出新闻的价值;其交互性倾向,能够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5.
差比句定中短语比较项的出现常常是不对称的。文章通过考察分析6种差比句式变换情况,发现:(1)差比句定中短语比较项具有“整体-部分”比较的意思,且具有语言共性;(2)定中短语是否表“整体-部分”义既受到领有标记“的”的制约,又受到定中短语语义关系的制约,还受到差比句式构式赋义的制约;(3)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语义指向会干预定中短语比较项的“整体-部分”义的判定;(4)差比句比较项的对称只存在于理想认知模型中。  相似文献   

6.
《儿女英雄传》中古差比句式"XW于Y"已经非常少见;"如/似"字差比句多为否定式,且在句式分布上呈互补状态;"比"作介词的"X比YW"式差比占了绝对优势,而"比"作动词的差比句式多表否定。在古泛比句演变为"比"字句的同时,《儿女英雄传》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泛比句式"X比起Y(来)W"。  相似文献   

7.
《醒世恒言》是明末具有代表性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书中的被动句数量众多,表现形式丰富,主要有"被"字式,"吃"字式、"为"字式等六大类型。其中,"被"字被动句在书中占有绝对优势,其谓语和宾语也都有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动宾式动词+宾语"曾被邢公畹认为是"说汉语的人应尽量避开的句式",然而近几年来,这种句式却在新闻报刊中频繁出现,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其实这一句式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上都是有理据可寻的。本文就以上三个层面展开了相关论述,试对"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流行给予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关于表索取义NP1+V+NP2+NP3句式的身份问题,学界分歧很大。否定该句式双宾句身份的学者,其理由有两个:1、坚持"领属说",2、坚持动宾可搭配原则。实际上,根据对语言事实的观察,这两种观点均不足以否定该句式的双宾句身份。根据分析,该句式应该看作双宾句,与给予双宾句一样属于双宾句中的一个小类,即索取双宾句。索取双宾句在句法语义上具有自己特点。  相似文献   

10.
高华娟 《语文知识》2011,(4):99-102
通过对《庄子》、《墨子》、《韩非子》三书中的“如”字比较句进行穷尽性统计,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对“如”字比较句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三书中的“如”字比较句的特征做了四点总结:(1)僅有否定式出现“基准+结果”型比较句;(2)肯定式与否定式存有不对称性;(3)肯定式比较义与比喻义界限模糊;(4)各种句式表达功能存有分工。  相似文献   

11.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V得”式重动句中的第一动词V1有时可以省略,有时不可以省略。文章首先运用句式变换的方法分析了“把”字句与“V得”式重动句V1之间存在的浅层规律。随后参照刘雪芹(2003)一文对重动句补语语义指向的分类,从相关的三大类六小类出发,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法,分别探究“V得”式重动句补语的语义指向与第一动词V1隐现条件之间的关系,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赵林晓  杨荣祥  吴福祥 《中国语文》2016,(4):415-425,510,511
近代汉语"VOV得C"重动句产生于宋代,它并非为了替代某种句式才产生,而是有着独立的来源和发展路径。该句式可分为四种类型,各类型的来源与产生时代、产生途径、后续发展都有所不同。其来源结构主要有话题结构、连动式、纵予复句和"要/欲VO+V得C"等,其产生是跨小句语法化的结果。明清时期随着该句式发展成熟,"VO"大都由复合词充当,句式的语法化程度也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3.
[考点阐释]"句式灵活",是指在作文时能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句式,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常见的句式有:(1)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2)肯定句和否定句;(3)主动句和被动句;(4)长句和短句;(5)整句和散句;(6)常式句和变式句。  相似文献   

14.
"比N还N"句式是一种特殊的句式,言简意赅,有丰富的语用意义,但它又不符合传统语法,"还"是副词,其后需要形容词性的短语来做述语。我们运用构式语法从整体上分析了此句式的理解机制,并认为"比N还N"是一个构式,有自己独立的语义和语用意义,并对其中的名词进行压制,认知转喻是压制的认知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英汉语中都既有符合语法习惯和人们认知规律的常式句,也有对人们认知规律有所偏离的变式句。英汉语的变式句可大体对应,但不尽相同。英语由于形态清晰和语法逻辑性强,其变式句较容易被规定和辨认,产生的认知语用理据也较多。比较而言汉语变式句则不太容易被理解,它的产生基本是出于修辞的需要。对于英语变式句和汉语变式句,我们应区分其不同的句式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分析了汉语受事宾语句中配项的匹配规律。配项匹配类型方面,各类配项之间的匹配情况可用"适配度"序列表示。配项匹配数量方面,无施事匹配句中单配项匹配式明显多于双配项匹配式,单配项以处所最常见;双配项匹配式处所必现;三配项及三配项以上匹配式中,施事必现,且必须是高生命度名词。一些句式排斥一些配项匹配和限制匹配数量。"一句一例"原则制约了配项匹配类型,而句式压模功能限制了配项数量。不同语体中配项"适配度"和最优选匹配式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17.
孙华英 《新疆教育》2012,(14):50-50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旬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式等。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8.
广东梅县方言的比较句从语义上可以分为等比句和差比句.本文对梅县方言的比较句式进行了分析描写,阐明了它们的句法特征和使用特征,同时指出了它们与普通话、闽粤方言比较句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比较王力的"递系式"和黄伯荣、廖序东的"兼语句" 的不同,归纳出兼语句的范围和分类,将其与易混句式相比较.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语法语义上分析对等句与等式句特点.通过比较两种句式中指称词和系动词Be各自不同的特点,来判断区分对等句与等式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