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说文解字>:"與,與也."可见,"與"的本义是名词"朋党,党与"的意思.通过阅读古文献,我们知道"與"还有动词、介词、连词、语气词等多种词性.对<论语>中"與"的用法进行了穷尽式的量化统计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與"的各种用法和意义,并简要做了一些动词、介词、连词"與"之间的辨识,为"與"的研究作点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荀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章中"與"字例句的深入分析,归纳了其词性和用法.<荀子>中"與"字除作介词和连词外,还被用作动词、名词、副词和助词,用法比较广泛,除了有一般用法外,还有字典辞书中所没有的特殊用法,体现出了专书中词语用法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如"字的词性和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言文词"如"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共计出现了147次,分别有作动词、连词、词尾以及形成固定结构,这反映了先秦时期"如"字的基本用法。《论语》中"如"字的动词义项为"像、及、就是"。"如"字连词有假设连词"如果"、选择连词"或者"、他转转折连词"至于"义。"如"字的三种固定结构为"何如"、"如之何"、"如……何"。此外还作形容词词尾。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词"如"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共计出现了147次,分别有作动词、连词、词尾以及形成固定结构,这反映了先秦时期"如"字的基本用法。《论语》中"如"字的动词义项为"像、及、就是"。"如"字连词有假设连词"如果"、选择连词"或者"、他转转折连词"至于"义。"如"字的三种固定结构为"何如"、"如之何"、"如……何"。此外还作形容词词尾。  相似文献   

5.
“以”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虚词,不但出现频率高,而且用法最多最灵活。本文将《史记》的《李将军列传》中出现的“以”字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作介词、连词、动词的用法,以及作为构词语素构成的固定词组的用法。  相似文献   

6.
"合"字不仅具备动词的语法功能,而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用法。"合"的语法化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由不及物动词转变为及物动词,再由及物动词向副词和形容词演变,介词的用法当衍生于副词性的"合",连词的"合"当是由介词性质的"合"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7.
“以”是高考文言文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也是《教学大纲》、《考试说明》规定的一个常用虚词。它的大部分用法(如动词用法,介词、连词的一些用法等)不难掌握,但还有几种用法学生易混淆,教师易忽视,下面就它的几种用法稍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字起初作为动词产生,后来演变为介词,而"从"字的介词用法,在漫长的汉语发展史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文尝试对介词"从"用法的历史演变做些浅显的探讨,主要对比"从"的上古、中古汉语用法和近代汉语用法。本文参考语料,上古、中古汉语是各时期文献,近代汉语以《红楼梦》为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老残游记》中"为"字用法共259例,其中动词72例,占27.8%;介词41例,占15.8%;副词5例,占1.9%;助词34例,占13.1%;连词5例,占1.9%,做语素构成连词"因为"有27例,占10.4%;凝固结构共75例,占29%。可见,作动词和构成凝固结构是其主要用法,此外还有相当比例的介词和助词用法。比较分析可以勾勒"为"字用法的历时变化情况,反映语言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两周金文中"用"的词性和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字在两周金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其词性和用法均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就词性言,有动词、介词、连词三种;就用法言,"用"为动词时有"使用"义,"用"为介词时可以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对象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用"为连词时主要表示原因.  相似文献   

11.
马瑞 《文教资料》2010,(13):24-26
本文以《荀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章中“舆”字例句的深入分析,归纳了其词性和用法。《苟子》中“舆”字除作介词和连词外,还被用作动词、名词、副词和助词,用法比较广泛,除了有一般用法外,还有字典辞书中所没有的特殊用法,体现出了专书中词语用法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跟"在现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能用作名词、动词、介词和连词,这应该是它的历时演变在共时平面上同现的结果。文章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究"跟"的词义发展和语法化过程,并简要分析其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3.
“用”字在两周金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其词性和用法均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就词性言,有动词、介词、连词三种;就用法言,“用”为动词时有“使用”义,“用”为介词时可以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对象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用”为连词时主要表示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以"字是出现比较集中的词,用法复杂多样,而且相当灵活。在对该文献中"以"字的用法进行了穷尽式的量化统计基础上,又对其一般和特殊用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出"以"字做动词、介词、连词等所体现的具体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说“以”     
“以”是个极常用的文言词,它本义为动词,可引申为名词,假借为代词,虚化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其虚化的路径是;动词→介词→副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又通“已”;“以”还有复合用法.  相似文献   

16.
《五灯会元》中"因"作动词的用法已不多见,作介词的用法也已经基本上定型,且大部分处在格式比较固定的结构中,而"因"最常见的情况是处在由副词或介词向连词的过渡状态,这种状态下不同历史阶段的"因"叠置在一起,使得"因"的情况异常复杂,但透过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例句可以看出:无论"因"是介词、副词还是连词,整个句子所表达的意义都还是由"因"前后的谓词性成分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在《易经》中,“用”是一个用法比较特殊的词。《易经》中的“用”共出现58次,分别用作助动词、动词、介词和连词。其中作动词的“用”,有“使用”、“任用”之义。从配价结构的角度对《易经》动词“用”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探索了“用”的发展演变轨迹,也以此来见证《易经》在语言运用上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8.
在《荀子》中"与"字词性灵活多样,主要有名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及语气词六种。本文采用专书语法研究使用的穷尽式考察和数据统计的方法,详尽地论述了"与"字的用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古文中以有连词和介词的两种用法,这两种用法该如何准确地判断呢?首先,可以从各自的定义来区分。介词是把名词、代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这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而连词是连接两个或  相似文献   

20.
从《国语》看战国初期“以”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语》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在上古阶段的某些特征,在语言研究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笔对《国语》中“以”的用法进行了究尽式的量化统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并总结出辨识动词、介词、连词“以”的几种方法,为研究“以”的发展演变提供点儿原始语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