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冯祖强 《教师》2011,(6):123-123
沈从文被誉为中国现代的"风俗画家",其代表作《边城》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对湘西人原始、自然生命形式的描写,体现了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完美结合,共同构筑了作者心中的那个美好世界。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在湘西的生活经历给了他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和尺度。他淡然于动荡、变。疏离于社会政治,他潜心表现“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的人性之‘常’”。他在《边城》中描写了湘西人生存状态中的一些恒常的东西。他本人在社会动荡之时。固守“常”,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评《边城》《长河》塑造的老人形象刘宏伟沈从文是站在都市现代文明的高度去审视湘西的。他要以湘西人品质的优良,心灵的纯洁,人性的纯朴,生命力的旺盛来救治现代都市人身上的种种“文明病”。在对故乡湘西的观照中,沈从文自然选取了老年人这一湘西古老文化传统的主要...  相似文献   

4.
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湘西秀美的自然风景和淳朴、善良的湘西人像印在了脑海中,久久地感动着自己。后来又读了凌宇的《沈从文传》,体会到沈从文对湘西文化反思之后所产生的对民族遭遇的悲悯之情和对重塑民族品格的热切希望。受此启发,笔者从《沈从文传》中选录了一些资料加以评析,以帮助读者欣赏《边城》。  相似文献   

5.
李静 《考试周刊》2009,(30):16-16
在沈从文的文学艺术世界里,水富有独特的艺术蕴藉。《边城》里的水,烘托着人物的心理活动,暗示着人事的悲剧结果.也联结紧凑着小说的结构。边城乃至于湘西的水,哺育了湘西人的生命.长养了他们的知识、智慧和爱心。对那些湘西山水世界里的人.沈从文倾注了无尽的感动和欣赏。以水来知人。以人来知愁,更以愁来知人,或许这是走近《边城》,走近湘西人。走近沈从文的一条小径。  相似文献   

6.
严明 《考试周刊》2014,(84):14-15
<正>沈从文是以一个湘西作家身份进入文坛的,他的作品艺术带有湘西边地人民特有的朴野气质,特有的色彩、气息和声响。他把自己的社会理想的乐园安置在历史和地理上催生《楚辞》,并享有桃花源盛誉的湘西,尽情地赞颂了那里的古朴民风,描绘了一种他心目中理想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就是这类作品中最杰出的代表。本文由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探讨他蕴含在作品中丰富而独特的民间性。一《边城》故事的发生地茶峒所在地属花垣县(旧称永绥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一致认为,魏源治经好求圣人的微言大义,其著《诗古微》主要目的在于阐发三家诗所蕴含的《春秋》微言大义,抒发自己的政治思想。魏源《诗古微》对《春秋》微言大义的阐扬,主要体现在发掘《诗经》四始的微言大义;调整十五国《国风》的次第,从而阐扬《春秋》尊王大义;发掘《诗经》当中的"夷夏之辨"思想。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的大家,他的作品大多是以湘西为背景,描绘出"湘西世界"中的底层人民生活的悲欢离合。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正处于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中,对于湘西呈现的落后愚昧,他希望能有所改变,想在改变中寻求湘西未来的命运,但又怕现代文明的输入会导致湘西世界中自然人性的堕落。沈从文是独特的,他既追求现代性同时又反抗现代性,在看到传统文化落后的同时又指出传统文化值得肯定的价值所在,在看到现代文明的先进时又能指出其存在带来的弊病。本文试从《萧萧》这部作品来分析沈从文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边城》,探讨其作品主题的意蕴,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字字真情、句句流露出作者对湘西人文世界的关怀与喜爱。水晶般透明纯粹的湘西人性美,琉璃般令人神往;热情真切的湘西民俗美,奔放热烈却又温婉含蓄;质朴简洁的语言文字,描绘着古朴传神的原始风情美,谱写着古朴和美中透着淡淡幽怨凄婉的田园牧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植物一直被文人墨客所喜爱。古人以植物自况,并赋予植物以人的品格,从而构成了丰富的植物意象,橘意象便是其中之一。屈原在《橘颂》中,赞美橘树高洁,并以此自况。沈从文继承了这一文化传统,在小说《长河》中以橘喻人,塑造人物形象,并通过橘子的买卖来构建情节,使橘意象获得新内涵:他不但通过橘子为湘西正名,同时使橘子成为"温情"的象征,橘子的命运成为湘西人命运的隐喻,二者紧密相连,互相印证。  相似文献   

11.
在禁烟抗英斗争中和战后沉痛的反思总结中,魏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禁毒思想体系。他愤怒谴责英美鸦片贩子的罪行,深入总结清朝政府"内禁"不效和"外禁"失利的经验教训,强烈要求清政府从速从严禁绝鸦片,并为《南京条约》签订后的清政府如何有效禁烟提出了颇具近代战略意义的对策。魏源禁烟抗英思想中的法治意识、策略意识、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意识,是魏源思想的精华,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块瑰宝,值得好好珍惜。  相似文献   

12.
汤鹏是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重要成员,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能面对现实、尖锐地批判和揭露封建专制王朝的各种弊端;勇于变革,提出以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富民政策为中心的改革设想;倡言平等,强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他和魏源,龚自珍等人一样,是对中国古代走向近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又有典型意义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3.
在解说<诗经·国风>诗旨方面,魏源<诗古微>颇具新颖独到之处:一是注重<诗经>诗篇本意的探讨,否定<毛诗>美刺说,大胆解说爱情诗,有助于恢复<诗经>的文学审美;其次,魏源论诗注重地理风俗视角,但没有停留在泛论层面,而是和具体诗篇的诗旨分析密切相连;同时,魏源没有古今汉宋的门户之见,在吸收<毛诗>合理因素的同时,大胆采用三家诗说,广泛吸收宋儒诗说,可谓融贯群言,兼采各家诗说.  相似文献   

14.
魏源顺应历史潮流,主张本末并重,认为在国家主权下进行对外贸易是国家富强的有效途径;主张实行漕粮的商运、海运,促进商品流通,主张以票盐制取代纲盐制,即由商营取代官营,并主张允许商民自行设厂。这些思想表明,魏源是中国商务观念从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5.
作为身处后台的幕僚,能否施展自己的治国韬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其辅政艺术,既使如魏源这样的旷世哲人也概莫能外。魏源人生的黄金时期,基本上是在幕府中度过的,他的主要思想大多成形、成熟于这一时期,他的政治理想也多是以参谋辅政的方式进行实践的。毕生追求"经世济用"的魏源,充分利用幕府这个难得的行政参谋平台,以择木而栖、与时而变、为国而谋、躬身而为的精妙辅政艺术,将改革开放思想融贯其中,使其"师夷长技以制夷"和"除革弊政"的政治抱负在混浊的政治环境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  相似文献   

16.
潘之博是康有为“十大弟子”之一,一生追随康有为,与麦孟华构成康有为维新事业的“两驾马车”。他久戍军旅,戊戌变法前后致力于武装“勤王”运动,后又协助康、梁开展“运动倒袁”和“开放党禁”活动。袁世凯称帝时,入冯国璋幕府,联合各方倒袁势力。潘之博勇武雄才,忧国忧时,是近代著名的爱国猛士。  相似文献   

17.
屈原的悲剧带有必然性质已经在古今视域融合中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从阐释学的角度讲,屈原的悲剧实质是一种存在悲剧。他用个体存在的毁灭作为代价向人们揭示了生命内部所有的尖锐性、复杂性、荒谬性,以及生命存有的整个重负。究其根源,屈原准宗教性的知性思维方式与他悲剧的诞生不无关系。所以,更深层次地解读屈原带有意志性质的存在悲剧还应从他"国身通一"的思维切入,以屈原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关怀为视角,才更有利于对屈原的悲剧作出人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魏源故里访逸录》收录文稿130余篇,图片近百幅,记述了魏源故里——邵阳境内的重要历史遗迹与古城变迁概况,重要历史人物和相关史事、诗联佳话与逸闻轶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近现代史上发生在邵阳境内的重大历史事件。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较高的资料价值、浓厚的学术价值、独特的文献价值和较强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9.
魏源是清道光以来名的山水诗人。他一生喜好游览,每遇胜景皆有题咏,写下大量描绘祖国山河、形象生动、风格道劲的山水诗。本从表现手法、艺术风格方面入手.深入研究了魏源山水诗所取得的很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0.
魏源的山水诗中不仅艺术特征鲜明,其内涵同样突出,诗人一生践行的经世致用思想渗入其诗歌创作之中,率先提出反帝御辱主张启蒙新民,探索革新晚清政府水利、漕运、用兵等政策谋求富国强兵。因此,经世思想不仅已成为其山水诗的重要内容思想,也影响山水诗创作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