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外语专业毕业生如何做好科技译文期刊的编辑工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聂书岭 《编辑学报》1999,11(1):21-22
根据科技译文期刊对编辑人员的要求,阐述了外语专业毕业生做好科技译文期刊编辑工作应注意的事项,并针对外语专业毕业生在科技译文期刊编辑工作中的不足和优势分析了他们做好编辑工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6月6日上海青年记者协会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尹明华新闻作品研讨会”。36岁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编辑科科长尹明华,1984年从上海柴油机厂被招聘到电台从事编辑工作。他在负责“早新闻”节目之余,辛勤笔耕,采写发表了新闻报道、评论、大特写、报告文学、小说等达30多万字。今年初,他揭露广州新大地宾馆名仕发廊敲诈上海顾客剑蕾烫发费763元一事,号称“中国第一发”事件,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会上介绍的他的诸多作品中,这组报道人们最感兴趣。他的报道对象、上海雷允上国药公司职工剑蕾到会讲述了她的切身体会,使研讨会气氛更加活跃。这里发表尹明华和剑蕾的两篇文章,以及上海记协主席王维短论一篇,相信同行们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中国图书评论》今年第二期上《书评艺术》译文,读后觉得译文有许多不妥之处。特提出,供参考:①第164页原记“愿给图书作书评的人,表明他对于某一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和发表见解的资格”。原意不清楚,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名篇巨制,而且还编辑过许多影响后人的期刊和文集。经他编辑过的刊物《译文》、《文学》、《莽原》、《奔流》、《语丝》、作家文集和美术画册等,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本文从一名编辑的角度,对鲁迅的编辑理念与编辑实践做一探讨。鲁迅的编辑理念,与他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他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与封建礼教与黑暗制度以及殖民主义者作着殊死的斗争;他在黑暗中呼喊人性解放,主张个性张扬,深切地关怀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并做着…  相似文献   

5.
去年11月,青年编辑工作者朱泱同志,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和先进团支部代表会议,被正式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接着,这个只上过初中的知识青年,又参加了国家人事局对“文革”期间入学的外语毕业生和从事业务工作的同等学历者进行的外语测试,取得了91分的优异成绩。这两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社会对他的工作和学习的评价,也是他自学成材的恰当说明。  相似文献   

6.
邵益文著《编辑学研究在中国》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后,友人相告,找来品读,不免泛起联想和感慨。这是一本文集,既展示了作者学术探索的成果,又总结了编辑学研究在中国发展的概况。曾几何时,编辑学为何物,不甚了了。志士仁人曰:“编辑编辑,编编辑辑,有何学乎?”“干了一辈子编辑,不读编辑学,不也拥书围城吗?”初识其箴言,言之有  相似文献   

7.
文学翻译的编辑工作是件非常艰苦的工作,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要做到“文责自负”恐怕还是不可能的,译文编辑不得不做大量“助产士”的工作。需要你默默无闻地做代人作嫁衣的工作。译者可以拣“软”的吃,译些容易译的书,但译文编辑没有这种选择,分散的难点都集中到你那儿来,使你不得不跟“硬”打交道,差不多在做着文学翻译难题的咨询工作。当然今天有许多出版  相似文献   

8.
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他不知疲倦地在书谷中跋涉。他坚信“只要攀登,山总在脚下”。去年,中国新闻出版社推出他撰著的《新闻编辑的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前所长商恺为书作序说,“这一研究成果,为繁茂的新闻学苑又增开了一朵鲜花”。今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他的新著《新闻采写新思维》。中国地市报研究会顾问向村在“序”中说他是“地市县报中勇于实践并结合理论研究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9.
“编辑无学”吗? 前不久,几家大学在试办编辑专业的讨论中,又有一种不赞成的意见,立论是“编辑无学”。这同在整顿编辑职称工作时,有人提出编辑是不是一门学科、一种科学,编辑职称应不应该列入学术职称系列的问题性质很近似。这又一种意见认为:自古以来,“无编不成书”;可是中国历代都未办过什么编辑学校,也未形成独立的、系统的、完整的编辑学;就说现代吧:鲁迅、茅盾、叶圣陶、冯雪峰、王任叔等等,都是大作家,又都是著名编辑,可是他们学过编辑学吗?没有,  相似文献   

10.
余小沅同志花了三年多时间,写就《副刊学概论》,请我作序,我乐意为之。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报纸的副刊学研究比较少,而客观的发展又比较快,很需要多从理论上探讨,加以正确引导;二是我与小沅一样,也从事过副刊的编辑工作,同行相亲,又有感言。 报纸的副刊,是中国报业的一大特色,有久远的历史,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北京《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北京《京报》副刊,它们程度不同地为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新思潮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新近,我欣喜地读到了中国书籍出版社建立后出版的第一本新书:阙道隆主编的《实用编辑学》(为“出版知识丛书”之一)。中国书籍出版社是专门出版“书籍专业”方面的出版社,可以说是全出版行业同志们“自己”的出版社。这家出版社的成立,预示着新兴的出版学、编辑学、发行学、印刷学的研究正在方兴未艾地发展起来。这部近30万言的《实用编辑学》,是由京沪等地出版部门的一些社长、总编和老编辑分头撰写的。这本《实用编辑学》不但从理论上阐述了编辑领域的内部规律,而且对编辑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具体方法也详加论述。不仅谈了图书编辑工作的一般  相似文献   

12.
他是一名编辑。19岁跨进新华社的大门,21岁就走上编辑的岗位。他是编辑。40多个春秋,年年月月,辛勤耕耘,从不懈怠,忠于职守。他是编辑。尽管5年前已经走上副总编辑的领导岗位,仍然实实在在地从事着编辑工作,只不过经验更丰富、眼光更开阔了而已。他是一名名副其实的编辑。组稿、编稿、拟按语、写评论、为记者出谋划策、组织指挥战役性报道……数不清的稿件从他手中经过,由“毛坯”变成了“成品”,由“成品”变成“精品”,有的经过他画龙点睛,提高了作品的品位。多少年来,他与记者一起采编了一批又一批新华社好新闻,甚至全国好新闻,记者的名字登报、上广播,受到通报表扬,而报纸上却看不到他的名字。当首届韬奋新闻奖评选结果公之于世时,熟悉他的新闻界同行们并不感到突然,许多人不由自主地说:“他当  相似文献   

13.
叶晓庆 《出版广角》2016,(24):87-89
孔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编辑家,他在修订《春秋》时表现了丰富的编辑思想,主要包括“垂世立教”的编辑宗旨、“多闻阙疑”的编辑态度和“辞达而已”的编辑要求.子子的编辑思想对后世编辑工作影响深远,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后人必须认真地加以挖掘与传承.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新闻标题怎样制作才能生动、活泼?一位老编辑告诉我:“标题要想做得活,动词一定不可缺。”他还给我举出两个例子:一是《参考消息》报曾经登过一则标题,叫《中国鞋在德国“踩”住意大利》。你看,他不说中国鞋在德国多么畅销,已经超过意大利了。而是用了一个动词“踩”字,既形象,又贴切,对比鲜明,把意大利“踩”在下面了,映衬出中国鞋的畅销。二是《北京晚报》有过这样的标题:《记者盯上了中国入世》,一个“盯”字把记者们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注程度充分显现出来,“盯”住不放了。老编辑的经验对我很有启发,我便…  相似文献   

15.
在上海市出版局的“迎春座谈会”上,遇见赵家壁同志。座谈会后,我们坐在一起看电影。过了一天,他又寄来了他的新著《编辑生涯忆鲁迅》。在看电影时,我们一直在“暗中”低声议论出版工作。从“韬奋奖”谈到编辑队伍的培养,又谈到“编辑学”。有感慨,也有感想。随后,一  相似文献   

16.
1991年7月,湖南广播电视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何立库先生在首届全国广播电视报理论研讨会上发出“努力探索创立中国的广播电视报学”的呼吁,如一石击水,荡起串串涟漪;6年后,他又在全国省级广播电视报社长、总编辑论文集《广播电视报论》。后记”中再度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报学已水到渠成.”我们佩服立庠先生的眼光和胆识,他的首倡之功定使同仁鼓舞.当然,也应预料,此观点抛出后,一定会引起两种不同的意见:其一是反对,认为创建广播电视报学尚不成气侯;其二是赞成,觉得创建广播电视报学条件已经具备.笔者持赞成和肯定…  相似文献   

17.
他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30多年的编辑记者和播音主持经验;他是墨尔本家喻户晓的脱口秀主持人、天气预报员。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去世后,一次偶然机会结缘中国,花甲之年只身来到北京,却开启了人生的另一航程。12年来,作为央视首位外籍新闻播音员,他受到观众与同事的普遍欢迎。前不久,央视评选“最美央视人”,他没有异议地当选。这是继他获得由国务院颁发的“友谊奖”等荣誉之后的又一崭获。  相似文献   

18.
编辑其实也是一种多重身份的人。在出版社,他是编辑,以编书为己任;为了编好书,他得买书、读书,这时他又成了读者,他要写点书评,读书札记,乃至洋洋论文,他就成了作者;如果,他要去听听营业员和读者的声音,抓一点“信息反馈”,帮助书店做些卖书的工作,那么,他又成了营业员了。这四重身份,被“书”一以贯之,最终当然还是编辑的本来面目。但是,每变换一重身份,对“书”的观察就换了一种角度,对书”的感受和体会就会出现变化,变得更“立体化”、“多样化”。这比单纯以编辑身份  相似文献   

19.
“编辑”到底有没有“学”?有,是什么? 没有,为什么?从已经出版发表的论著情况看,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和著作不少。同时根据我们从事编辑工作的实际来看,“编辑”是应该有“学”的。但在所接触到的相关编辑学研究的论著中,似乎说服力很强的东西较少。最近,读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的张积玉先生的《编辑学论稿》,不禁喜出望外: 这确实是一本夯实“编辑学”学科的好书,因为它至少让我们第一次从理论上明确地、全面而系统地知道了“编辑学”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对“编辑”一词含义的讨论,必然转向对“编辑作品”概念的讨论,而且,对于“编辑一词有什么样的理解,也就必然得出对“编辑作品”有什么样的理解,这是毫不奇怪的。叶向荣同志继他在《编辑概念诸说之辩证探析》一文中提出“编辑”概念后,又在《编辑作品概念重构》一文中谈了对“编辑作品”的理解,提出“编辑作品概念重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