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悼亡,顾名思义,就是哀悼亡者。从现代汉语的角度乍一看,"悼亡"一词似乎是个很普通的词儿,就是"悼念"、"哀悼"、"追悼"的意思——但是,任何一种语文都有它的特殊性,"悼亡"这个词恰恰就是很特殊的一个汉语词语。也就是说,它在表示"悼念"、"哀悼"和"追悼"一类意思的时候,是有特定对象的。  相似文献   

2.
经过考察论证,得出:"之子于归"的"于"应释为"往"。随着语素化进程,"于归"逐渐变成一个词,"于"的意思逐渐淡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对《人民日报》中"伟大"一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对每一时段"伟大"一词使用的主要类别、特点及其生成原因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人们在使用"伟大"一词的过程中带有较明显的主观性,"伟大"的使用频率与人们的理智相联系,"伟大"使用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是反映重大时代变化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4.
一、给力字面意思是"给予力量",引申指"酷"、"棒"、"爽"。出自日本动画片。2010年11月10日,"给力"一词登上了《人民日报》,被视为权威媒体认可网络词语的标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词"基本"与"基本上"在很多句子中,可以相互调换使用。但是,有时候,它们的使用情况有所不同。本文拟从两者产生的先后顺序以及作为副词时两者的共性与个性作一个简单的探讨。一、两者产生的先后顺序通过北大语料库的搜索,古代汉语中含"基本"的文献共有136条,含"基本上"一词的文献仅有10条。对语料进行进一步搜索可知,"基本"出现的最早时间是在东汉时期,"基本上"一词出现的最早时间大概是在近代民国时期。  相似文献   

6.
周芳 《现代语文》2014,(7):31-33
这是省坛滕世群老师教学《诲人不倦》中的一个片断:师:"如切如磋"这个意思要苦读,像什么?像加工牛角玉石一样反复切磋,"之谓"这个结构译得很好,应该翻译成什么?"大概"是相对于哪个词,是"其",不是代词,而是表示猜测的语气词,相当于"大概"。"斯"是这,"之谓"呢,就要译成"说""就是说""说的就是",这个含有固定的翻译的格式。我们换一个内容译一下,"滕老师之谓也"怎么讲?生齐声:就是说的滕老师或说的就是滕老师。师:语文课代表之谓也。  相似文献   

7.
"合"、"同"在战国时期联合成复音词,有初始义"和合齐同、齐心协力"和引申义"和谐一致、志同道合"。唐朝,其产生另一引申义"各方执以为凭的契约、文书",此义位至明代成为"合同"一词的核心义位。在现代汉语中,"合同"一词仅表示"契约、文书"一义,其他义位基本不再使用。从古至今,"合同"一词的词义系统经历了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东北"一词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含义,而在语言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东北"一词又表现出更为广泛的使用频率及高频的组合能力,说明了"东北"一词较其他双音方位词语具有的独特的地理和文化趋同心理,也是人们现实交际的自我调适,使得"东北"一词具有与其他双音方位词语在使用上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9.
第一站伊朗德黑兰山脚下"盛开"美丽地毯伊朗,是一个拥有5000年灿烂文明的古老国度,但德黑兰作为首都发展起来还是近200年的事。在古波斯语中,"德黑兰"一词是"山脚下"的意思。在公元9世纪时,这里还只是一个隐蔽在  相似文献   

10.
"夜来"一词具有"昨天"义,"来"具有"往昔,过去"之义,这在《汉语大词典》中已有收录。"夜来"一词无论是表示"昨天"义还是非"昨天"义,都应视为主谓结构的复合词。"夜来"三个主要义项"入夜"、"夜间;夜晚"、"昨天"均与时间有关,三个义项之间具有其内在关联。"夜来"在表"昨天"义时是派生词,"来"为时间词后缀的说法有待商榷。"夜来"表示"昨天"义这一用法至今仍保留在山东方言中。  相似文献   

11.
"永远"一词最初在句法中多充当谓语、定语,还可以充当宾语,其充当状语的用法较为少见,"永远"应为形容词。句法位置的作用促使"永远"作状语的用法成为高频用法,"永远"引申为副词。由形容词引申为副词的过程也符合语法化理论的单向性原则。在共识层面,"永远"一词兼属于形容词和副词,两者的语法意义有一定的联系,"永远"是一个兼类词。  相似文献   

12.
《书·舜典》中"玄德"一词,伪孔传之解说虽可通,但仍然有进一步探究的余地。以汉字构形、先秦"玄"字蕴含之文化意象为依据,"玄德"一词的新释应为"生德"。  相似文献   

13.
唐宋诗词中,"饶"、"未饶"两词经常出现,表示"逊,不如"与"不逊,不亚于"的意思。考察"饶"的词义发展历程,这一用法并非由自身词义引申发展得来,而是通过"相因生义"获得了"羡"的"羡慕"义,在具体语境下解释为"逊,不如","未饶"也就可释为"不逊,不亚于"。  相似文献   

14.
本文辨析了《西游记》中"销猪"一词的含义,"销猪"应指"阉猪",也作"健猪";同时讨论了与之相关的一些词语。  相似文献   

15.
"安娣"(Aunty)是马来西亚、新加坡华语中特有的社会称谓语,用以指称女性长辈。本文分析了其来源及其语义范围,并通过对中学生和成年人两组问卷调查的分析,来探讨调查对象对"安娣"一词的态度及其使用情况。此外,"安娣"一词近年来开始有语义范围扩大的趋势,可以受"很"的修饰,并且带上贬义的色彩,而与之相应的"安哥"(Uncle)一词也有类似的发展趋势。反观较书面化的"阿姨"、"叔叔"等社会称谓语,却没有类似的语义发展。本文探讨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从语言变异的角度分析了"安娣"与"阿姨"在马来西亚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6.
在词的发展过程中,周济的"词亦有史"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歌酒筵席的应酬之作,到词可以用来抒发家国之悲,"词亦有史"的提出对传统的婉约词是一种背离和深化。背离表现在描写内容和美学风格方面,深化表现在情感的抒发方面。  相似文献   

17.
作为流行词,"杀手"使用频率高,且新义迭出。在语言运用中,与以"手"为后缀的其他词不同,"杀手"的字面意义常常受到特别关注:有时侧重"杀"的意义,有时侧重"手"的意义,有时又可能兼顾"杀+手"的双重意义。"杀手"一词的外部组合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与倾向性,这也为准确理解词语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根据名词性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可将"名词+杀手"这一典型组合分成限定性定语与同位性定语两种。  相似文献   

18.
马烈 《考试周刊》2011,(26):27-29
"碧"字有美玉和青绿色的意思。"碧"字频频出现在唐宋诗词文中,惟令人惊异的是"碧"字绝大多数都出现在写愁的诗句中,更甚者,"碧"字直接成为愁的代名词,有不少的作家用"愁碧"、"凝碧"、"怨碧"等字眼。仔细研究,"碧"与作家表现之"愁"有很深的关联,且随作家风格个性之差异,其艺术性表达又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9.
"至少"的隐含义肖皿舟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对"至少"的解释是"副词,表示最低限度"。"至少"的基本义多表达一种约摸、估计、要求或承诺的语气,显得稳重。实际上,"至少"的语里意义多种多样,表里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除了上面的意思之外,在不同的语境中还有以下几种隐含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对《诗经·齐风.鸡鸣》篇"无庶予子憎"这句诗的理解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关键是对"无庶"和"予"的解释各持己见。本文综合前贤古注和今人说,认为整句诗的意思是"庶无与子憎","予"是"与",即给、带给的意思,"无庶"表示希望的口气,"予子憎"是动词带双宾语,犹《左传·文公六年》"予之法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