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一般的客观规律,对一切学校的教学都起作用。古代教育家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  相似文献   

2.
孔子作为中国教育的开创者,曾倡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个观点开创了中国教育的基本理念——诗化教育,其实质是继承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精华部分,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努力追求集真、善、美合一的诗化教育之境界。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埤小)紧紧围绕“诗化教育”,通过数年的不懈探索,努力将诗歌精神与诗化品质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3.
点灯的人     
纵观历史,文学教育在我国起步是比较早的,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文学的教育功能,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然而迄今为止,文学教育在中学生中收到的成效却不容乐观。这与它所走过的曲折漫长的历程有一定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从3000多年前古人的教导:“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到现如今新课标的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可见,古诗教学已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由于种种原因,古诗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5.
童媛华 《现代语文》2009,(7):121-122
诗歌是文学之母,是“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亚里士多德语)。因此,诗歌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诗教是传统教育宝库中众多优秀教育值得借鉴发扬的方式之一。它历史悠久,最早创立“诗教”内容和方法的是孔子。他以自己的睿智最早认识到“诗”的多种作用,并把它作为教学内容。他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母,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由于这多种作用,孔子有“性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见解和主张,甚至于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他要求学生“诵诗三百”为此他完成整理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实际上也是我国最早的“诗教”课本。  相似文献   

6.
魏家慧 《学语文》2013,(3):73-74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现代诗歌4首,收录古典诗歌22首。由此可见古典诗歌的教学地位。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支奇葩。学习古典诗歌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对诗教的作用曾给与高度评价:“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相似文献   

7.
叶继定 《中学文科》2007,(11):168-168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一种最为精细的精神活动。”教育学生的许许多多的细小之事,表面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有的却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成为孩子生命中最为宝贵的财富。[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近日读了李希贵先生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只觉一阵春风扑面而来。看多了目中无“人”,满是学术概念堆砌的教育教学专著,能读到这样一本亦师亦友的原生态教育书籍,实乃让人无比惬意舒心之事。  相似文献   

9.
叙事即教师将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所历之事以“讲故事”的形式真实地再现出来。叙事研究的重点在于教师对故事意义的发掘,通过对自己所叙主事的思考、分析,揭示出内隐于这些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教学思想、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8年,上海教育引人注目之事不少,可我对建设温馨教室、实施和谐教学更为关注。 众所周知,课堂的主人一直是教师,不仅教学的“主宰”是教师,且连平时环境的布置、口号标语的拟定等也基本上是教师(班主任)安排好的。尤其是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引导”“组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也是天经地义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师需要承担的职业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寻求自身专业成长的教育教学研究者。作为一名研究者,需要教师具有研究的意识,能用理性的思维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掌握合理的研究方法可以促使教师有效地进行自我行动研究,近年来兴起的教师叙事研究就是教师研究自身、反思教学的有效研究方法。叙事即教师将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所经历之事以“讲故事”的形式真实地再现出来,教师即故事的叙述者。叙事研究的重点在于教师对故事意义的发掘,通过对自己所叙之事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首好诗,既是一幅艺术珍品、又是一篇美育教材,更是一面政治明镜。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底蕴,就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情操得到熏陶、人格得到升华,充分显示出诗歌的教化力量。  相似文献   

13.
赵华栋 《中国德育》2012,(17):54-55
乐成,乐享成功。自古即有关于“乐成”的表述,《商君书·更法》有言“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从中可以看出领导者对于“乐享成功”的重视。引申到学校教育中,“乐成”则阐释为乐于完成教学、乐于健康成长、乐于成就自己、乐于成全他人、乐于享受人生、乐于成就仁德,真正使教育成为师生的快乐之事。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语言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本文将从“智育、美育、德育”三方面分析高校语言教学在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中的作用,并做深层次的分析,指出高校语言教学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人成才。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教育,是古今中外教育具有普遍性的做法。孔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开创我国语文教学的鼻祖。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不难看出,孔子以《诗》为语文教材是有他整套见解的,其中第一目的——兴。所谓兴就是激发士气、树立理想、积极向上,做到“事父”“事君”,我们对他道德规范的是非先不评析,而只想说明,孔子对语文教学的德育职能是十分重视的。台湾、香港都按照各自的标准强调“文道统一,文以载道”。香港国文教学目标规定:启发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并增进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台湾高中阶段教学目标规定:灌输固有文化、启迪时代思想、以培养高尚品德、加强爱国观念、宏扬大同精神。  相似文献   

16.
我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诗教”,即用诗教化人,是古来的传统。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教”在“厚人伦”、“美教化”等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优良传统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目前很多老师不愿意讲诗歌,特别是古诗,认为没什么可讲。  相似文献   

17.
李翠华 《教师》2008,(4):80-81
记得T·S·艾略特说过,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称为《诗》。在孔子的眼中,《诗》是具有多种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的教材。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并称他的教育工作是“兴于《诗》”(论语·泰伯)。他说过一段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关于“兴”的内涵,尽管历来说法不一,汉代孔安国解释为“引譬连类”,宋代学者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  相似文献   

18.
季春华 《新作文》2004,(6):32-32
“要为,先做人”。这是道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也是传统语教学思想的精华。教育的实质始终是育人而非教术。因而.我们在作中不能只着眼于技能的传授。必须时刻把整个人的培养放在首位。教育学生做真人,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引导学生写出自己亲身经历之事,写出想要说的话,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力求在“真”字上下功夫。把“立诚”放在首  相似文献   

19.
在教育工作中,常常听到“玉不琢不成器,枝不剪不成材”的教育格言和“学生不像话,不收拾没办法”的喟然长叹。新闻媒体中也时常看到因“惩罚教育”而引发的多起追悔莫及之事。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科学民主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现在到了坚决杜绝“惩罚教育”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同样,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创造活动。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即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教育的宗旨,就是要通过体育“发达其身体”,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发达其精神”,以建立学生的“真善美之三德”。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美育尤为重要。当前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还应重视美的教育。修订后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