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文学与民族死亡文化的重构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由于历史形势和教育传统的原因,中华民族的死亡意识以及死亡文化的改造,在很大程度上由新文学来完成;新文学对民族死亡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即五四时期、三十年代以及新时期;新文学这种特殊的社会功能反过来对自身的品格和表现艺术产生了种种影响.  相似文献   

2.
抗战爆发后,历史为新文学民族品格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对于解放区小说来说,历史也为实现这一要求提供了条件。解放区作家在深入农村,深入农民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乡村精神,他们对各具地域特色的乡土风情的描绘以及对现代小说文体民族化的创造革新,是解放区小说民族品格最集中的表现。这些都对当前文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无论就其对早期新文学的介入深度,或就其三十年代京派特征的典范性而言,废名都可以视为观察两个十年间新文学差异的典型案例。作为“冯文炳先生”,他的新文学始终保持着“文学革命”式的、与“思想革命”或“伦理革命”的胶着;而作为“废名先生”,他的新文学则响应着三十年代新文学整体的专门化倾向。三十年代前期是这一转变发生的时期,考察这一时期前后废名诗学的变化,有助于把握新文学观念的历史嬗变,从而将之再度历史化、问题化。  相似文献   

4.
白羽原名宫竹心,1920年代初他与鲁迅的交往,对其日后武侠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对此存在着误区:一方面,鲁迅对落拓文学青年的热情被强调,却忽视了他的冷热变化;另一方面,鲁迅及新文学观的影响被凸显,却屏蔽了白羽武侠转向的内在原因。这跟二人文化身份的不对等及新旧雅俗文学的等级划分不无关系。如今,新文学所象征的高雅品格已黯然退色,但在白羽的评述中仍不乏文学精英意识招降纳叛的企图。  相似文献   

5.
针对1930年代中周武侠小说的激烈批评,其实质是新文学阵营对通俗文学的“政治压倒审美”式批判,动因是新文学对通俗文学读者群的争夺,引出了新文学必须善用现代传媒、实现文学大众化的重要课题。在政治功利与审美追求、“社会影响”与“品格操守”的二律背反中,瞿秋白结合苏俄普罗文学经验,提出了政治化与大众化并举的新思路,旨在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中国武侠小说在“反武侠”动力机制的作用下,积极调整,不断前进,批评是永葆其活力的悖论式法宝。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新文学家们在决绝地反传统时,又不自觉地传承着传统文人的历史品格,形成了基于民族危机感的忧患意识;在个性解放的大潮中,又形成了基于青年敏感性的浓重的感伤情绪;狂飙突进的时代氛围和旧文学阵营的强大,使他们普遍有着激进的心态;随着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斗争和内忧外患的加剧,“五四”作家们因为写作的幼稚、空洞而走向了十字街头的徘徊。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文学从一诞生起,就定位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上,因而它必然地包孕着多重基因。“扬弃是否定,并且同时又是保存”①,由于中国新文学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了辩证地吐纳,因而它既带着跟传统文化难以割断的纵向承传性,又带有对外来文化横向的裂变性。在中国五四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相互整合,成为了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剧作为现代文学的一个子系统,无例外地打上了这种二重性的烙印。它除了表现为移植的话剧形式与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奇妙融合外,更为突出地体现在:为要表现本民族历史上的生活和人物,它在深层内涵中必然蕴含着创作主体的本民族的文化意识、精神品格、特有心理等因素;而史剧又是创作主体的心灵对中国现实的折射,因此,也就会同时流露出作者的现代意识来。在史剧这块土地上,郭沫若是最早的拓荒者,也是后来的丰收者,因而他的中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品格是在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继承和双重超越中不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1990年代以来,一批学者将研究的目光凝注于新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的发现与揭示上,彻底改变了学界长期偏重于外来文化和文学的影响,将异域话语和他者影响作为催生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唯一因素,却忽略民族文化与新文学关系研究的缺失,并取得了大量突破性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从“五四”开始的新文学的历史中,老舍先生的功绩是不容忽视的。这位我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新文学巨匠,以自己的勤奋和才能,对新文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老舍究竟对我国新文学提供了哪些新的自己的东西呢?这里想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回顾了澳门文学的历史,论述了澳门新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分期,总结概括了澳门文学的主要特点;并着重论述了过渡期澳门文学空前繁荣和澳门文学形象开始树立的背景、原因及主要标志。在特殊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地理背景下,澳门文学形成了独有的审美特征,大体可以归纳为:第一,融历史感悟于现代意识之中;第二,浓郁的都市平民色调;第三,中正、温和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1.
贺桂梅 《教育学报》2005,1(3):83-91
新学成为高等院校一个独立的学科方向,始于50年代初期.作为教材的学史写作也成为课程建制的核心部分。50年代后期,“现代学”取代了“新学”命名。本以新学史写作从“新学”到“现代学”概念的变迁为线索,考察“现代学”作为一套知识体系在50—60年代被生产出来的方式,及其与教育制度之间的关联,尝试对“现代学”的学科命名做一种知识考古学式的探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中国新文学看成是新文化的生命之流,并运用“视界融合”的阐释学观点,从本体特征、阐释形态与当下语境对新文学的生命系统进行了动态考察。论文认为,由于生命观具有本源性、容涵性、开放性和超越性的特点,因而便于克服中国新文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形成多元共生、交融开放的视野。文章对新世纪到来前后几年间新文学研究的多种观点和建构进行了辨析,并提出了自己对新文学作为生命系统的建构和看法。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抒情文学常用的表现方式,叙事文拳也有运用,新生代女性叙事文本对其并乎寻常的关爱不能不说是当下文学创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色彩、闺房与镜子、躯体等意象构成了女性文本独特的像喻系统,且其意象显现出不同于传统文本的独特含义——对女性生存和生命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冰心和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绩斐然的现代散文大家,他们在散文中都塑造出个性独特的自我形象。冰心体现出一个娟娟静女、大家闺秀的气度,朱自清则体现出一个愤世才子、苦斋书生的风范。  相似文献   

15.
《官话和合本圣经》的成功翻译及其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话和合本圣经》的翻译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一批对中文颇有造诣的传教士及其华人助手的合作结晶。汉译白话圣经目的虽不在文学,而在于宣传宗教,可是因《圣经》本身是极佳的文学作品,加上其成功的白话语言,因而在客观上对中国新文学的发轫起到了积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这一点,得到了包括周作人在内的新文学先驱的肯定。随着新文学的发展,圣经中的意象、语言、精神及文体也在诸多作家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从而为新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异质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是一部独具个性的“新文学”史,它以新的文学史观,全面广阔的研究视野,人性的、审美的研究立场以及独特的研究方法,展现出其突破以往文学史撰写模式的鲜明个性,走出一条“个性治史”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7.
大自然文学是当代生态文学书写的一种独特形态.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以原生态自然作为表现对象,通过人对自然的体验和融合来展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他的大自然文学书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道德,对话,张扬了鲜明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伦理取向,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这对于建构生态文明,提升民族的生态意识也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晚清新小说类型家族中的后起之秀,翻新小说创作在1909年度达到高潮,从而成就了一种新的小说类型。翻新小说借鉴政治小说、科幻小说等小说文体的写法,承继传统小说的模式,整合融汇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体特征,并以其独具的文体优长取得了骄人的创作成就,谱写了晚清新小说创作最后的辉煌乐章。  相似文献   

19.
近代印刷工业的兴起,新闻出版业的形成,报刊、杂志的大量出现和文学社团以及作家职业化(稿费制)的形成等物质条件为后来现代文学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但器物层面上的改变是浅层次的,"道"的确立则是十分艰难的.经过近代以来现代意识的积累,量变转化为质变,新文学才得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真正诞生.  相似文献   

20.
杨义的《中国新学图志》具有开创性意义。作为一种更为直观、形象的视觉语言方式,图解确实不失为学史编写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它又存在着很多缺陷。编写客观因素的限制和主观情感的取向、图片与字的分离,都有可能导致学史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这些问题在《中国新学图志》中都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