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清末新建陆军是一支完全不同于旧的八旗,绿营,湘军,淮军的近代新式陆军,它的创建,是中国军队走向近代化的一个标志,为清末全国军制改革提出了蓝本,在我国近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八旗和绿军没落的叙述,到湘军和淮军由镇压太平军而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使得一大批军功官僚走上前台,执掌一方成为督抚(总督、巡抚),为督抚专政创造了条件,使得督抚专政成为近代军阀的雏形。  相似文献   

3.
清末,八旗、绿营相继腐败。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应运而生。湘军用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器,以封建宗法关系作为维系军队的纽带。湘军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湘军筹饷论     
一、湘军自筹军饷的缘起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行军作战,离不开军饷的筹备与运用.军饷筹集与运用的得失,有时往往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湘军组创前,清国家经制之师八旗、绿营饷需,诸如官员俸、薪、马乾、心红纸张、蔬菜、米、豆、兵丁饷银,由掌清财政大权的户部统一调拨,军前将帅无须自筹兵饷,也无权支配战时协饷.  相似文献   

5.
如果有人说曾国藩是清季的兵制改革家,必有人起而攻之。但是,他创建和指挥的湘军却确确实实与清代原有的绿营大相迳庭,成为取绿营而代之的劲旅;且他创建的兵制直接为李鸿章的淮军所继承,也明显影响着袁世凯等人所办的新军,成为民国初年军阀军队私属性质的先河。  相似文献   

6.
准军是继湘军后建立的清朝非竖制兵,是继湘军之后晚清勇营的又一支重要武装,其制度基本仿照湘军,它的建立标志中国近代勇营兵制的发展和兴盛。在中国近代兵制史上,淮军既是湘军的继续发展,又是北洋新军的前身,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湘军是由曾国藩号召,并一手练成的汉族地主武装。从组建的那天起,曾国藩就发誓要把湘军造就成一支远胜八旗、绿营军,能与太平军匹敌的强大军事力量。可这支拔地崛起的地主阶级新兴利益集团,自始至终都是存在着十分尖锐的争权夺利、各树门墙、落井下石,互相倾轧的派系斗争,主要以湘系内部斗争为主。而多隆阿与曾国藩的斗争则是湘系内部矛盾与满汉矛盾的交织,表现得更为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8.
湘军,自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创建,至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之前的一系列战争里,与它同时代的八旗、绿营、淮军相比,其作战能力显得更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以往论者多从政治、经济、领导人的指挥才能等方面进行探讨,颇有成果。但未得其全面的解释,笔者想调换一个角度,即从湘军的性格探究其源委,以就教于同仁和专家学者。 (-) 何谓湘军的性格?性格是指人们在对事对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关于湘军的性格,我们不能只着眼于个别湘军将领或士兵在性格方面的特征,应重点就其整个湘军群体的性格特征加以认识。虽然群体的性格源于个体,但群体性格作用的效果远远超出个体之和。故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整个湘军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督办新军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军入关以后,享有特殊权益的旗兵,逐渐腐化。“其为民累,更有不可言者。”康熙年间,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八旗兵开始暴露了它的腐化无能。此后,清王朝不得不仰仗于绿营。然而,乾隆中叶以后,绿营将领生活亦趋奢侈并无法收拾,兵士纪律因此废驰。作战能力亦就可想而知。清王朝临时用兵就得招募宫勇,动员团练。到鸦片战争时期,绿营已积弊深重,不堪战守。“兵不见将,将不见兵,纷扰喧呶,全无纪律。”至太平天国时期,绿营完全失去战斗力。从而有湘军兴起。继湘军之后,淮军势力不断增长。在1984至198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李鸿章苦心经营十多年的淮军惨重失败,兴建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陆军民一败涂地。李鸿  相似文献   

10.
近代兵役制度孕育于清代八旗、绿营世袭制。湘军是在绿营腐败不能作战的背景下组建的,标志着中国近代兵役制度进入初创期;袁世凯编练的新军,是兵役制度的确立期;中华民国时期是其发展期,分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两个阶段,仍沿用募兵制;1933年的《兵役法》体现了兵役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时期的粤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太平天国起义以后,清政府的八旗兵、绿营兵屡战屡败,于是派出众多官员回籍办理团练、召募乡勇,与太平军对抗,粤勇随之产生。粤勇是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的重要武装。粤勇没有出色的领袖人物,未能像湘勇成为湘军、淮勇成为淮军那样,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重大影响,但在太平天国时期,粤勇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组成江南大营的,是以绿营兵为核心的国家经制之兵,湘军则是独立于八旗、绿营之外的汉族地主武装.作为同一个阵营的两支军事力量,客观上一方的战胜攻取,必然对另一方起到援助作用.然而,在清廷镇压太平军起义的战争中,在清方阵营内部,江南大营的存在,却是清政府与湘系集团矛盾的产物,是用来抗衡湘系力量的一个重要筹码.因此,江南大营的存在和覆灭,对湘系集团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湘军是由被清政府称为“中兴之臣”的曾国藩所建,并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中迅速崛起.曾国藩在组建湘军的过程中,针对清朝正规军八旗、绿营兵的积弊,在浓厚的封建意识、勤王忠君和捍卫封建礼教的指导思想下,改弦更张,大胆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军思想.曾国藩的建军思想对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曾国藩本人也被称为近代军阀的鼻祖.  相似文献   

14.
随着晚清历史的推移,八旗绿营的建军弊端日渐显露。它们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不堪一击迫使清统治者开始了建军机制的转型历程。但湘军模式在建军机制转型中的浓郁宗法性和思想武器的落后性使之遗留了诸多后患,加速了晚清传统政治构架的解体。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起的八旗禁卫军、淮军、湘军、练军的洋枪洋炮装备和洋式操练;发展于80年代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全面推进于90年代至20世纪初年编练之新军(“北洋则有新建陆军,南洋则有自强军,是为创练新军之始”)。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中国社会其他领域内的近代化的进程,同时又受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程度所制约。近代中国半个多世  相似文献   

16.
在镇压太平天国及捻军的战争中,李鸿章为了褒扬祭祀死于战场的淮军将士,在全国各地不断地修建淮军昭忠祠,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遵奉清政府表彰阵亡将士的定例;其二,依前湘军昭忠祠的修建;其三,淮军将领的要求;其四,维系淮军集团利益,提高淮军凝聚力和战斗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和巩固了李鸿章的地位,向世人显示了李鸿章及淮军政治实力存在,也是李鸿章登上政治巅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康熙、雍正时期逐渐形成热河行宫戍卫制度,乾隆时期进一步完善。热河地区的常驻军分为满、蒙、汉八旗和绿营兵四支力量。大致以满、蒙八旗为主力,集中驻扎在热河、喀拉河屯、桦榆沟和木兰围场,数量时有调整,而基本趋势是略有增加。汉八旗主要负责行宫日常守卫,位置虽然重要,但力量较为分散。绿营兵则担负承德周围地区的巡逻捕盗和后勤供应等任务。这样承德如同北京一样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的军队戍卫情况,既相互配合支援,又相互监控制约。当然,在皇帝出巡热河和"木兰秋犭尔"时,真正负责保卫皇帝安全的是他的扈从军。实施这种兵力配置与扈从制度,目的是为了保证皇帝狩猎活动的绝对安全,防止内外突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史上,淮军与李鸿章,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正是有了李鸿章,才有了淮军,而淮军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又为李鸿章的步步高升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激烈动荡的晚清政局造就了淮军和李鸿章,而淮军和李鸿章的出现,又进一步促使晚清形势复杂化.本文拟就准军与李鸿章的一些问题作一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淮军是晚清时期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20世纪八九十年代,淮军研究曾掀起一阵热潮,此后却相对沉寂。基于对准军既有研究成果进行仔细梳理、简要述评的基础上,对淮军研究资料的整理与挖掘、学术视野的拓宽和研究领域的拓展提出了一些粗浅看法,以期为淮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0.
(一)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中,曾多次出现封建军阀割据的局面。近代军阀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它开始于湘军。 太平天国运动一扫当时八旗和绿营的虚威。从一八五一年初到一八五三年初清政府接连四次更易前线统帅,先后调集五十余万军队也没有阻挡住太平军的攻势。江河日下的满清王朝大难临头了。咸丰皇帝在朝堂上斥骂群臣:“试问诸臣午夜扪心,何忍何安?若不痛加改悔,将来有不堪设想者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