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之于人,既完全可能,又非常必要,而人——作为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作为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人们怎样看待教育?通过教育要达到何种目的?这便是教育的意向性问题。换言之,教育的意向性,即人们对教育过程及其结果所抱的态度和期望。教育的意向性既有社会的,也有教育者的和受教育者的。社会的教育意向性,按其型态又可分为意  相似文献   

2.
一、互动式教学的本质和内涵教育是一种实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也应该体现出参与主体的自由。人们普遍认为,灌输式教育就是把教育过程的主体认定为教育者,教育过程成为教育者塑造、教受教育者的过程。这种把教育者放到单一主体位置,把教育过程中的学生作为教的对象,置于受教育的被动地位,从根本上忽视了受教育者自身的活动、自身的能  相似文献   

3.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教育者把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意识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它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范围和性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开展活动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教育活动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的过程,以使受教育者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我们现在提倡的是:教师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主导,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当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利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教学,受教育者没有按照教师的预想发生预期的变化时,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一句话,主体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现在新教育理念提出,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潘慧 《教育艺术》2008,(7):58-59
快乐教育正是培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当今社会需要大量的人才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急需非常有用的复合人才。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社会最有用的人。那么如何面对现实、面对未来是我们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当务之急,作为一位教育者更是责任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教学课堂这一主阵地,把握快乐教育、弘扬赏识教育  相似文献   

7.
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教育过程“主体—客体”两极模式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视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变革、改造受教育者,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这种“施加影响,改造受教育者” 的过程观,是一种单一的对象化的“主体—客体”两极模式,其缺陷主  相似文献   

8.
教育历来是以育人为己任,是主体人的再生产。而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生仅看作是受教育的对象,被动的接受知识,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根据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强调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浅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是具体组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开展教育活动的社会组织,与学生同是教育法律关系的重要主体。关于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我国学术界与日本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教育活动价值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根源,通过分析教育活动的价值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断整合教育内容和教育工具,构建和调整教育价值关系,形成趋于一致的价值认识、价值目标,从而促进双方主动创新教育理论,达成价值认识并过渡到实践,形成共同构思与设计,并实施、运行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教育效率,发展自身人格,为终身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1.
一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运作有可能缺少很多的硬件配备,如教学楼、活动场地、教学仪器及设施等;但它从来不会缺少的就是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间接教育者:家长、社区、社会等等。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教育离不开人的活动。处理好教育者与管理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与间接教育者、管理者与间接教育者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保障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教育管理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关系1.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小的社会。每天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处理好了,对  相似文献   

12.
一 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教育主体有四种不同的认识。“1.指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教,以自身的活动与影响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2.指受教育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有其主观能动性,教师不过是指导者、辅导者。3.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有主体意识的人,在教育与教学活动中都有自己认识与作用的客体,二者都是主体,同时又互为认识的客体。这两个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层次上的不同。”①4.教育主体“指有意识地认识…  相似文献   

13.
廉洁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廉洁思想影响的实践活动,是思想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的内容体系在党风廉政教育和反腐败斗争方面的集中体现,是纯粹课业式知识教育之外的一种全方位渗透式的人性教育。  相似文献   

14.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5.
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以坚信受教育者具有良好本质和潜质的心态,通过表扬、肯定和期待受教育者的积极因素,而促进和激励其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教育模式。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实施赏识教育呢?  相似文献   

16.
礼仪教育方法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而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和。礼仪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活动的过程 ,因而礼仪教育的方法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方法。由于德育过程的复杂性 ,制约教育方法的因素的多样性 ,因而礼仪教育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仅要注意其规范性、继承性 ,还要注意差异性、社会性、可操作性、时间性、限定性 ;不仅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和运用教育方法 ,而且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创造性地选择教育方法。我们在开展礼仪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活动中 ,遵循小学生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注…  相似文献   

17.
德育工作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即教师按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由教育者及其活动、受教育者及其活动、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使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的动态系统。  相似文献   

18.
结合“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有关观点分析认为,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应由四个要素组成: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同时,重新思考与阐释教育的定义,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者的“教”与受教育者的“学”的双向互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普通教育学的内容体系进行了重新审视与构建。  相似文献   

19.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整体性的德育内容,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对象的实践活动,培养受教育者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主要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说教,轻践行的现象,其效果很不理想。其实德育不仅存在于课堂教学中,而且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一定的前提,在其特定的前提下,教育活动才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活动开展的首要前提便是与作为受教育者的人有关的前提,即人具有可能性,人具有可教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