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很多学者认为双关语因缺少语义透明度而缺乏语义的可分析性,如果以Langaeker提出的参照点理论为基础,将双关语看作认知参照点现象,进行分析、认知,就可以揭示双关语的内部认知机制。研究发现.双关语是典型焦点句,句子焦点由发话人意图决定;双关的参照点理解过程为识解者(C)以“显性”语境为认知参照点(R),在参照点领地(D)内沿着一定的心理路径通达目标(T)即“隐性”语境,完成双关语认知;并且提出,双关语的3种参照活动模式为直线式、环式及平行式参照活动模式。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原则为视角,解释交际过程中的间接言语行为、语用失误、语用洽商等交际现象,由此得出,这些交际现象是由于交际主体在交际过程中的认知参照点不同引起的。这大大丰富了认知参照点原则的应用范围及其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结合关联理论,具体探讨认知语境与英语双关的认知语用阐释关系。释话人认知语境中的词汇信息、百科知识信息和逻辑信息在英语双关的理解过程发挥引导和制约作用。充分重视认知语境这三个要素的阐释作用,有助于释话人选择恰当的语境假设、获取话语最佳关联、正确推断发话人的意图、确定英语双关的多种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本文以标记理论为框架,从语用和认知角度分析方位指示语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语用角度分析,不对称现象是话语参与者遵守语用原则的结果。方位指示语的使用主要涉及参照点的选择,认知因素决定了以自身为参照点选择指示语的必然性,是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另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5.
语用模糊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用模糊就是交际过程中的交际参与者对意义的表述或者解释不确定的种种现象。文章从认知视角,用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和空间复合理论(Space Blending Theory)对语用模糊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以解释言语交际中出现的语用模糊的认知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参照点理论框架内解释汉语存现句的认知过程,发现:凸显的成分——处所是参照点R,处所上的存现物是认知目标T。在此基础上,提出自身、外物、整体三种参照点活动模式。  相似文献   

7.
现有的义素理论主要用来分析静态语言中的词义,但对义位进入动态环境中所呈现出的丰富内涵,就显示出了揭示全面词义的局限性,而我们却可以从隐含义素的分析中找到贴切的答案。从认知角度看,隐含义素有其根本的属性:认知结构的动态性和主观情感评价性。并在交际中体现出重要的语用价值:表义的提示作用和为某些修辞的构成手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语用的认知角度分析“不是 NP VP, 后续句”格式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特点。文章主要从4个方面展开:1.从句法分析考察该格式的语法特点;2.从会话蕴含义考察该格式的否定意义;3.从认知理论考察该格式的语用推理;4.从认知语用看该格式含义的规约化。  相似文献   

9.
语言及其使用是语文的核心,而语义则是用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言语的全部内容。语言的概念义使语言具备了工具的性质,语言的附加义则使语言体现了人文的性质,而要使语言的交际功能变为现实,必须使语言的认知意义转化为特定的语用义,所以语言在其功能的显现过程中具有语用的性质。静态的概念义、附加义和动态的语用义使语义具备了工具性、人文性和语用性的特点,工具性、人文性和语用性的三位一体,也应该是语言和以语言及其使用为核心内容的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10.
“V上”与“V下”、“V(X)来”与“V(X)去”等动趋式,在语义和语用方面往往会显示出不对称的情况。以几组隐含(广义)附着或脱离义动词后的趋向成分为例,从身体类和信息类两个方面,对简单与复合趋向式、成对趋向式等不对称现象进行探讨,发现它们在认知识解和语境分布上各有特点。在此基础上,对这类动趋式的国际中文教学提出相关建议,使学习者能更好地了解其认知动因与语用条件,促进该形式的真正习得。  相似文献   

11.
关联理论对于理解刻意曲解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依据。根据关联理论中的明示——推理交际、认知语境与关联原则,刻意曲解是曲解者在推理过程中对第一说话人明示的歪曲过程,是推理过程中对明示的偏离,使第一说话人交际意图得不到实现;刻意曲解是第二说话人在正确理解第一说话人话语的基础上,对被曲解者的语境假设进行有意识的破坏性改造;刻意曲解是最佳关联性达到最小值的过程,并不总是最大关联,也不总是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2.
例举典型句子和有趣故事,从音形义的角度对英、汉双关语作了比较探析,并将其分为三类:同音同形双关、同音异形双关和异音同形双关.根据双关语的产生条件及构成类型等情况,分析英、汉双关语的共同点差异点.  相似文献   

13.
双关语是英汉修辞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修辞学界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根据英汉双关语的产生条件及构成类型等情况,分析比较英汉双关语的共同点及差异。通过列举典型句子和有趣故事,从音形义的角度对英汉双关语作了对比分析。有助于英语学习者关注双关语在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商品广告及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和抑郁情绪的状况,考察其生命意义感与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运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316名医学生进行施测并评测结果。结果①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属于偏下水平(M=94.62);②医学生抑郁情绪状况属于中等水平(M=0.43);③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和抑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R=-0.465,P〈O.01),抑郁中21.6%的变异可以被生命意义感解释。结论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和抑郁情绪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使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区分被试认知水平,采用认知水平和有无配图文章3×2因素实验设计,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插图组阅读成绩显著高于无插图组;认知水平主效应显著;阅读总成绩显示出认知方式和呈现方式的显著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兴起后,介词多义性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在Lakoff(1987)等学者早期研究的基础上,Tyler与Evans(2003)提出了原则性多义网络理论,首次提出介词义项认定的原则,为介词over提出了更加简约的多义网络,影响深远.本研究是从认知语法的视角去审视反思该理论,发现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前提错误,将介词与其邻近词合作产生的意义加给了介词本身,其结果就是依然给介词划分了过多的本不属于介词的义项;二是在具体做法上存在实例与义项错配的现象.研究认为,在介词多义性的研究中,需要对介词的语义本质正本清源,如此方可得出更为合理的多义理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视角,选用明示-推理模式,以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为语料,分析认知语境在话语构建中的作用。本文发现,辩论双方通过使用非关联或者欠关联的话语方式扩大、缩小、偏移或者重建认知语境,从而达到回避问题、抨击对手、自我实现的语用效果,认知语境的改变成为有效的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明:大凡在翻译实践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著名人物,都有许多可供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共同之处。笔者简要地将其概括为精通双语、融会贯通,厚积薄发、浑然译成,矢志不移、译风严谨等三个方面。希望能为后学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1926年版的《现代英语用法词典》为出发点,主要针对20世纪英国英语的一些用法变化进行探索。从David Crystal对用法词典初版的序文和附加的解释中挑选几个能表现20世纪英文变化的词条,探索从初版的20世纪初期到现在的用法的痕迹。  相似文献   

20.
周阳 《鸡西大学学报》2014,(12):120-123
基于认知参照点理论探讨静态书面语谐音修辞的认知机制,指出在谐音修辞认知过程中,认知主体受到本体的激发而找到匹配谐体,并将其作为认知参照点达到对本体在特定语境中隐含意义的理解。研究表明不同的谐音类型存在不同的认知参照点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