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沈从文特殊的人生阅历,使得其文学作品带有独特的异域风情。作品中充满了本土与外省的矛盾与对立。虽然这位孤独的知识分子行走于当时主流文学创作之外,但是他坚守着灵魂的归属地。从沈从文的身份以及外省与本土对立冲突的角度,再次解析沈从文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2.
饱含悲剧意蕴是沈从文众多湘西文学作品的共通点之一.这种悲剧意蕴正是沈从文一颗“沉忧隐痛“的心灵在其作品里的复杂情感投影.作为现代文化精神秉承者的沈从文急切要为民族寻求出路,进而探求“中国应当如何重新另造“的命题.只不过,这命题似乎太沉重了点,对于怀揣浪漫文化理想的沈从文来说,生命不能承受其重.  相似文献   

3.
审美体验对文学创作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审美体验使生活转化为作家审美体验的对象即文学创作的客体。审美体验使客体显露出生命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审美体验使文学作品的意蕴深化,获得读者认同。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生动具体地描绘了湘西五个主要方面的民风民俗:青年男女恋爱习俗、鬼神迷信习俗、节日习俗、野蛮习俗和日常生活习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民俗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且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离开了湘西民俗就没有沈从文的小说,沈从文小说的优势及魅力都源于那古朴独特、原始神秘的湘西民俗。沈从文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第一大家。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有着独特经历、独特个性、独特思想、独特才华的一位著名作家。沈从文一开始文学创作,就有明确的文学创作倾向,他在作品中也反复提及,那就是——"水",本文主要探讨沈从文文学创作与"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作者的角度看,文学作品的哲理意蕴是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真谛的感悟与体认,是作家对现实生活和人生命运所作的宏观思考和审美把握;从作品角度看,文学作品的哲理意蕴是潜藏于作品深层的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具有永恒性的人生精义和心理蕴含;从读者角度看,丈学作品的哲理意蕴是启迪人性灵的“理外之理”、“味外之味”、“言外之旨”、“韵外之致”。文学作品的哲理意蕴具有抽象性、普适性和超越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民俗对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民俗具有物质条件和明显的活动方式,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社会现象,因此成了识别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民族化在文学创作上更是一个非常紧要的问题。实践证明,文学作品里这个特点表现得愈丰富,愈鲜明,就愈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而且作品愈是具有民族特点的,愈容易成为世界的。作家沈从文的作品即洋溢着其独特而又浓郁的民俗描写特色。  相似文献   

8.
文学与旅游并不是两个孤立的领域,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本文在沈从文文学作品的基础上研究湘西的旅游开发,通过分析沈从文文学作品与湘西旅游的内在结合点,探索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如何使以沈从文文学作品为背景的文化旅游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从而促进湘西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乡下人"意识是研究沈从文湘西小说不可忽略的重要角度。"乡下人"思维浸润于沈从文乡土生命理想书写的全过程,它表征着沈从文对文学创作及思想边缘身份的确认,昭示的是沈从文与五四以降的"现代性"思想的不同路径。在"城"、"乡"互文性的参照网络中,沈从文的乡土理想被显在地放大和彰显。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文论有两个价值取向,一是强调文学创作要有用于社会,二是强调文学作品要写得美。他的经典观及许多文论作品都反映出了这样的倾向性。这样的价值取向,在当时普遍重视文学的物质之用的社会氛围中,显得非常独特,但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的叙述方式通常按照流派来纳入到文学史的整体叙述和阐释框架中,师陀的文学史定位一直引发研究者的争议和关注,左翼评论家与京派评论家都拒绝将其纳为本流派作家。通过对师陀在文学创作中的主题、风格、技巧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师陀的作品具有主动疏离文坛文学流派地倾向,并细读师陀乡土小说主题等相似的文学作品,发现师陀的文学作品具有与他人完全不一样地艺术特色和内在意蕴,具有“奇特的风格”,从而呈现其文学史定位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民俗对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民俗具有物质条件和明显的活动方式,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社会现象,因此成了识别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民族化在文学创作上更是一个非常紧要的问题。实践证明,文学作品里这个特点表现得愈丰富、愈鲜明,就愈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而且作品愈是具有民族特点的,愈容易成为世界的。著名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世界中就洋溢着这种独特又浓郁的民俗描写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创作中,艺术视角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是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山乡巨变》、《三里湾》和《创业史》,因为作家采用了不同的艺术视角,所以这三部作品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思想意蕴,它们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同。文学作品的最大意义和价值是在文化上,而不是在政治上。纵观中外的文学史可以发现,艺术视角既具有个人性,也具有时代性和作家个人的反叛性。  相似文献   

14.
文学意蕴层面指作品所内含的对于社会历史、宇宙人生或审美形象等的独特感悟和理解。由于文学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文学作品的意蕴作为多重意蕴组合而成的系统,一般可以被分为三个层次,即:社会历史意蕴层、哲学意蕴层、审美意蕴层。从作品本身来看,其实它们三者之间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是互通的,渗透且转化。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执拗地称自己为“乡下人”,这一自许源于他的以“民间”为主体的文化资源。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文化资源大致由屈楚浪漫文化、沅湘苗族文化与五四新文化所构成。他的这种民间性与现代性结合的文化资源,虽然属于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但却呈现出和谐互补、交融互渗的关系,从而构成其文学创作的独特性与异质性,也形成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独特的民间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6.
文学大家沈从文一生著述颇丰,除了有许多小说广为人知外,他还有许多文论也颇具价值。沈从文从自己的创作体验出发,对作家创作做出了极具个人意味的解答,崇自然、尊人性、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使得他的创作观无不体现出其严肃、真诚的审美倾向。探索他对文学创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小说创作的艺术魅力和他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追求,对于其他作家的创作也可起到一定的启发、引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吐蕃攻占时期的碑文,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文学价值也很高,是保存于敦煌遗书中的典型的雅文学作品,代表了吐蕃攻占时期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对于沈从文来讲,湘西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土地,他用文学创作描绘他对湘西的体验,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被赋予原始性、自然性、异域性的特征,并逐渐将这些特征蕴含在它的物理环境、地理位置、传统以及习俗当中,并主导着沈从文湘西叙述的形成与发展,使其成为具有异域风情、自然画卷、历史特征及民族意识的叙述风格。可以说,沈从文通过他对湘西的情感体验湘西,通过文学创作思考并想象湘西,并借助文学审美与恋地情结,将湘西独具的美学特征呈现在美如画卷的文字间,使其成为独树一帜的湘西叙述。本文结合沈从文的湘西情节、分析其早期与后期所创作的湘西叙述,以此探析沈从文现象的湘西叙述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9.
论文立足于文学创作背后的文化氛围与沈从文审美风格自觉形成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成就了沈从文独特的个人审美风格,但同时也限制了沈从文对于自我风格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无论是他的乡村与都市系列小说,还是他的散文,都存在大量的血缘亲情叙事。血缘亲情为沈从文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沈从文的创作走向与抉择,体现出沈从文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守望与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