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官俸最薄",明代统治者也采取了一些举措以提高俸禄.但终明一代,薪俸微薄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观.因为薪俸低微,官员往往铤而走险,造成贪墨之风盛行,吏治极度败坏,进而给明代政治、经济乃至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但从另一角度讲,高俸禄抑制吏治腐败毕竟是有限的,它只能解决一些较为突出且低水平的要求所产生的问题,而对于穷奢极欲几乎起不到多大作用,甚至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不能简单地将明代吏治的腐败完全归结为俸禄微薄.  相似文献   

2.
由于区域文化的影响,明代温州地区的社会风俗存在许多弊病,导致了该地区的繁剧难治。革除陋俗以明教化也就成了掌一府之政的温州知府们的重要职责。论文从明代温州知府的职责出发,结合时代背景,从行乡约以助教化、革陋俗以明教化、旌善举以彰教化三个方面,探讨了明代温州知府的易俗教化实践,以增进人们对知府社会教化职能的了解,尤其是古代"治世"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3.
明代宦官与经济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热点问题之一,相关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本文主要对明代宦官与明代经济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以进一步丰富、完善关于明朝经济、政治史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根据池州明初"三元"状元黄观和明末复社领袖吴应箕的科考之路,论述了明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原因、历史功绩及其弊端。通过对两者科举历程的比较,剖析了明代科举制度由草创到形成、由发展到日趋完备、进而烂熟衰落的历史变迁过程,展现了科举制度对明代人才选拔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考试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立国之初,百废待兴,明政权面临许诸多政治难题。其中之一便是人才问题,它关系到明政权的巩固及国家的长治久安。立国之初人才供需矛盾、征召所得人才素质参差不齐难胜大任、实现明王朝长治久安的政治追求,构成了明代国子监创监的三大原因。朱元璋为了培养人才将学校与农桑并列,视为立国之首务。作为学校之首的国子监,其创建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作为碑铭宗匠,蔡邕在历代广受推崇,其作品的数量及文集的面貌在后世辗转流传中变异较大。至今所知最早汇集、收藏蔡邕作品的作家是西晋的荀崧,流传至今最早的蔡邕集版本是明代的兰雪堂华氏刻本。影响蔡邕作品流传的因素有许多,包括其政治节操、碑文写作、文学才华、史学才能等,还与文学思潮、文学风尚的转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王诗瑶 《职大学报》2015,(2):118-121
"元以曲取士"的观点最早见于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臧懋循的《元曲选·序》中对它进行了更详细的说明,并获得了明代部分曲学家的赞同。但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官方著作否定了这个观点,后人也多认为"元以曲取士"是晚明文人要提高杂剧地位而做出的攀附言论,是一则历史流言。这种流言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学革新与复古的进程、元杂剧文体上的特殊性和晚明曲学家们无奈心态的角度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该命题的流传,探讨相关原因也可以了解杂剧在明代的地位及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明代戏曲批评者与理学者的交往甚多,有的本身就是理学家或理学者,有的曾是理学者的门生弟子。明代戏曲批评的内容丰富庞杂,其主要特点则是"重情""求真",而这恰正是明代理学及其批判思潮的主要内容之一。明代理学的"理欲"观对于明中后期戏曲批评强调人性人情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明代理学的求"真"思想与戏曲批评的嫉伪存真论也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9.
两京制度在中国历史悠久,但是这种制度在明代却透露出了新的信息。不但形成了南北方向的经济流通格局,而且在陪都南京还有一套一样的中央机构。从明代两京制度确立的复杂过程来看,以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本文就这一过程进行分析,希冀能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浅论南京地位变化的表现和原因。  相似文献   

10.
近三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明代灾害史的研究日趋深化,从长时段的对明代进行整体的灾害研究再到区域性研究以及具体灾种的研究,不断细化,其间兼而探讨了明代灾害与政治、经济以及明代荒政、荒政思想等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上,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与自然科学学者都在不断相互借鉴;从研究区域上,明代灾害史研究主要关注北方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黄河流域地区,其次为江淮地区的安徽、江西等地,最后是南方的福建和贵州等地,西南地区的四川、重庆地区灾害研究则相对薄弱。  相似文献   

11.
在明代,翰林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机构,它在明代政治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翰林院在明初又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对明朝初年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变化的考证,从中可以探寻出这些变化所隐含的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12.
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楚辞典籍》,约可分为以下几类:明代《楚辞》善本;清朝和民国的《楚辞》抄本;日本与韩国刊刻的《楚辞》印本;现代大陆和港台地区出版的《楚辞》研究著作。其中有些书国内的收藏量已不多,十分珍贵,有的甚至是精品。此外,几本否定屈原其人著作的出版,代表了令人深思的另一种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峰时期,在这期间,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一时期,法律也同样得到了较高水平的发展,唐律是中国法律发展的一个高峰,对后世法律的发展有着极重大的影响。"七杀"之律又是唐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并且为宋、明、清历代所沿袭,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法律经典。本文主要研究"七杀"之律的具体内容、从而加深我们对唐律以及中国古代法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明代前期八个皇帝尊孔崇儒、大力提倡理学,可谓一以贯之,因而确立了理学的独尊地位。尽管某些理学家参与戏曲创作,剧中歌功颂德,宣扬封建伦理,但也有可取之处。明代前期理学家开始重视经世致用,对戏曲中歌颂建功立业、忠君爱国不无促进作用。明代前期理学家对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的些许否定与其时戏曲中所流露的与传统观念的格格不入也有一致之处。明代前期理学家不以炎凉待人与明前期戏曲对世态炎凉的揭露不无相合。明代前期理学对戏曲影响亦非仅只负面或仅只正面所能概括。  相似文献   

15.
刘大夏是明中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抚平内乱、治理黄河、整顿军队等方面有着显著政绩,50余年的仕宦经历和执政方法多从其奏疏、散文内容中可见。从政治、结构、艺术三方面对刘大夏的散文创作进行分析,发现这些作品承载了他治理国家的政治理念,并以清晰的逻辑顺序和严密的论证为特点。刘大夏对语言的精炼运用和形式的设计,使他的散文在明代文学作品中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6.
宁夏,历来为西北边陲重镇,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接交带。由于这里农牧皆宜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战争频繁的政治环境,使它在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其政治、军事方面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明代,为西北“三边”重镇之一。本文仅就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宁夏镇在明代的政治、军事地理位置与都市格局的形成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7.
史浩是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四明史氏家族的开创者.他有着丰富、独特的政治思想.其文集<(鄮)峰真隐漫录>是研究他政治思想的重要史料.从文集可以看出史浩的政治思想包括:继承前人并有所深化的仁义思想;来源于现实的"君总大纲,事委臣下"的君道观和"自治为先,以图恢复"的和战思想.他的政治思想或有理论渊源或有极强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8.
明代二百七十余年,封王建藩之制与明王朝相始终,对整个明代的政治、经济、军事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深入研究它的发展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是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洪武初年,朱元璋“定诸王封建之制。”明太祖建国伊始,即作出封王建藩的决策,并加以实施,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与巩固皇权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9.
红山文化玉雕的典型器中,被玉器鉴藏界惯称之"太阳神"的玉神人雕像,实为误称。参考古文献记载和描述,考证其"牛首人身"的造型,实为远古神农氏部落先祖图腾,应正确命名为"神农氏先祖神像"。  相似文献   

20.
明代共有十三位孔子后裔获封“衍圣公”爵号,承袭十个世代。成书于明弘治年间的《阙里志》是现存最早且较完备的孔氏家族史和曲阜地方志,详细载录了明各代衍圣公袭封情况及历朝君主的敕谕、恩赏、加爵等,全面反映了明廷祀孔态度、衍圣公职权变化,以及衍圣公府在明代的进一步发展。借由《阙里志》所载衍圣公袭封情况,可以侧面洞察明代“政统”与“道统”间的平衡和博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