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西汉匈奴和亲谋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同匈奴之间的和亲是我国历史上较具特色的和亲之一。这里的和亲是指汉朝封建统治者同匈奴奴隶主统治者之间的婚姻关系.不能同汉匈两族人民之间的互通婚姻混为一谈。统治者之间的婚姻关系不是单纯的联姻。革命导师恩格斯指出。对于剥削阶级的诸侯、王公来说。“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本文通过对当时和亲的提出。到前期、中期、后期双方和亲的施行情况以及作用的论述.得出如下结论:汉匈和亲不能称之为政策。只能称之为双方从自身利益和实力强弱出发而采取的一个谋略。其目的是达到民族和解,实现永久和平。  相似文献   

2.
"和亲"是唐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唐代289年间,唐王朝曾多次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其规模之大,涉及民族之多,范围之广,在中国历代的"和亲"中都是罕见的。本文在对唐代的"和亲"事件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唐代"和亲"的历史作用。认为唐代的"和亲"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民族关系,促进了边疆开发,不仅对唐王朝有利,而且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和亲作为历代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策略,旨在缓解民族矛盾、调解民族关系.和亲公主作为维护和平的使者,肩负国家的政治使命,在对外关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和亲在历朝历代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唐王朝同样如此。在唐王朝辉煌的历史与文化中,远嫁的公主们用悲凉的和亲之音演绎了遥远的和亲历程。和亲之功不可磨灭,和亲之悲同样值得思考。和亲公主的悲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和亲次数众多,与其它历史时期相比有很大特点。第一,开放的通婚观念导致魏晋南北朝和亲繁盛,且涉及众多政权、民族;第二,魏晋南北朝和亲受少数民族婚俗影响大于汉唐统一时期;第三,魏晋南北朝和亲通婚的政治层次比汉代和隋唐高;第四,隋朝与后梁皇室通婚是唯一一次汉、汉和亲,成为分裂时期汉族政权间关系的特例,是南北统治集团中高门大姓的联合,有助于减少统一的阻力。总之,和亲各项主要特征在魏晋南北朝已完善齐全。魏晋南北朝和亲不比汉唐逊色,而且影响着以后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6.
昭君和亲,千古传颂。和亲史实,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昭君和亲的故事中,天时地利而人和,其中有三个伟大人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和亲作为一种政治策略与外交手段,在汉、唐两朝被广泛使用。但无论是汉、唐政权还是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并没有把和亲看做是维持宗主地位,或者为本国老百姓谋取安定生活的不二之策。和亲政策只是带来了边境的一时安宁,并没有能使这种和谐相处的局面永久维持下去。因此,对于和亲政策我们应充分尊重历史,辩证地、理性地去思考其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8.
崔明德同志所著《汉唐和亲研究》一书,已由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地论述了汉唐和亲的背景、性质、作用、特点,探讨了汉唐和亲与丝绸之路、西域文明的关系,考证了这一时期112次和亲的时间、出嫁者身份及和亲公主所嫁对象等,比较客观地评介了建国以来和亲研究的成果,并在附录中收集了有关论文目录,为今后继续研究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汉族与他族的“和亲”次数之多,渊源之长,蔚为大观,出塞和入塞的和亲公主仅见于史书记载的就至少有150名。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汉与唐两个朝代,“和亲”的女性早已成为历史画卷上浓重的一笔,抹之不去。和亲公主们在汉魏以后更是成了文人赋诗、填词和作曲的对象,至诗歌巅峰期的唐朝,和亲诗歌则更多。  相似文献   

10.
现存唐代咏昭君诗大约七十余首,这些诗歌是唐代诗人追思汉代和亲历史、审视唐朝和亲现实的产物。诗人们以汉喻唐,借史抒怀,表明自己对待和亲的态度和认识,由此带来唐代咏昭君诗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在深化主题、扩大题材和意象创新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作家的汉语创作应该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理应指称新时期以来二三十年间存在和活跃于我国文坛的一种文学现实。它有其特定的内涵:少数民族作家在熟练运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高扬着自己的民族性。它的兴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给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和汉语言文学带来了不少变革,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科建设水平标志着大学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学术地位。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高等学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抓好学科建设,构建新的办学优势。加强学科建设,必须方向明确,重点突出;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红军长征过云南与云南民族关系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对红军长征过云南的民族政策及对云南民族关系的影响作了探讨,指出研究红军长征过云南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对今天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民族政策理论水平,对正确执行民族政策,妥善处理云南复杂而多样的民族关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畲族在中华民族中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但是在其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独特的民族文字。畲族人民在进行民间音乐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中,主要依靠民间艺术者的口耳相传,这也给畲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埋下了隐患。随着老一辈艺术者的老去,畲族民间音乐文化逐渐面临着断层的危机。基于这种现状开展有效的畲族民间音乐文化教育和传承非常重要。本文主要针对畲族民间音乐文化教育的相关方面展开研究,分析了当地高校音乐专业进行畲族音乐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总结了畲族民间音乐文化、风俗歌舞剧、民间音乐创作者三种教学资源,探寻出了高等院校音乐专业进行畲族民间音乐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美国是个移民之邦,从1607年至今已融合了100多个民族成份,种族之杂糅位居世界之最。面对滚滚而来的移民大潮,美国政府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社会条件以及其他诸多因素影响之下采取了不尽相同的移民政策。本文拟从美国移民现象入手,考察其移民政策在不同时期的更替文化,透视移民政策变化的动因,探索这种现象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比较文学传统,近代蒙古比较文学是伴随民族文学的觉醒而产生的。在民族文化交流中发展本民族文学,合理地对待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差别,实现不同民族文学和文化的平等和共同的发展,成为近代蒙古比较文学的主要特征。主张民族特殊性和文化多元性,这使近代蒙古比较文学具有了现代方法论意义,并且成为与同时代法国比较文学平行的比较文学活动。  相似文献   

17.
广西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广西优势历史文化资源,对深化旅游文化课程建设,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这一族称虽是近代在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已存在了几千年。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深刻表明:中华民族的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历史选择,56个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内聚力,存在着生存发展共性,是一个荣辱与共、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9.
在华夏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融合了许多周边民族,其中也包括不少高丽人,泉氏家族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本文将碑石资料与历史文献记载相结合,主要考证了这个家族七代的世系情况,与此同时,还围绕着这个家族历代人物的事迹,对唐与高丽的战争,泉氏家族的政治地位,这个家族入唐后的命运,民族融合问题以及史籍疏漏的许多史实等,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北在历史上受到历朝历代的高度重视,不仅仅是因为中原王朝政治统治中心确立之后,所具有的东北边疆、边缘的意义,还与中国传统文化“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地理方位的哲学理念相关。中国东北是具有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特殊区域。1858年是中国东北地域格局发生重大转换的转折点。中国东北的文明诞生、文化移动、民族迁徙的历史具有跨国性、跨区域性的特点。按照流域文明的分布。东北的历史空间可划分为:黑龙江流域、辽河流域、鸭绿江流域、图们江流域、大、小凌河流域五大流域文明区。在五大流域的空间中有东胡系统、肃慎系统、减貊系统、汉人及其他民族等五大民族体系。这些民族在上述五大流域中建立了若干个方国、王国和帝国政权。由于受国家政治倾向和民族情绪及民族意识的影响。东北亚诸国在中国东北历史问题上有着不同的历史观。我国当代进行的大清史编修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东北历史与现状研究工程、东北属国研究工程,以及正在进行的各项东北经济振兴建设工程;对东北亚国际环境的变迁和东北历史空间的现实与未来的变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