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比较文学是一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比较研究,是世界文学研究的一门新型学科?从比较文学本身来看,它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比较文学是站在世界这个大视角下对世界各民族文学进行研究,用现行的话语来说.就是在全球语境下开展文学研究。而它的研究方法已经不是简单地只针对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作家进行艺术的或思想的分析研究,而是采用媒介学的方法,文类学的方法、主题学的方法、阐释学的方法、形象学的方法、诗学的方法、文化学的方法及科技整合等众多方法进行文学研究。这种研究能够让人们更好的了解文学,认识文学的本质和规律.同时更快地找到世界文学发展的最佳方向,以指导各民族文学在更快的速度上发展。比较文学在世界的发展中呈现蒸蒸日上的趋势,特别是文化研究的引进.使世界比较文学的触角更广,它已经把人类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人类的精神产品凝聚在文学的比较研究中,大文学的概念在世界文学研究中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从世界比较文学的发展状况看,比较文学的研究不仅拓宽丁文学的研究视野.而且深化了文学研究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们长期形成的狭隘的民族文学观和文学的民族沙文主义。在比较文学的影响下,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文学观成为时尚,单一的狭隘的文学思想已经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2.
文化批评和比较文学定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文学的定义应该体现学科发展的新特点,重视文化批评的意义。但是,如果把"探讨文化差异"当作比较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研究的根本标志,那是不妥当的。比较文学的基本要求是研究对象必须跨越民族界限,没有跨民族意义的文学研究,即使是重点探讨文化差异,也不是比较文学。否则,就会把比较文学消解于一般的文化研究之中。所以,文化批评在当前虽然应该强调,却不应成为界定比较文学的依据。有关比较文学定义争论的历史说明,准确地把握学科的特定研究领域和学科的基本特征,是为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比较文学的出现是人类社会文化及文学本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不断碰撞,为比较文学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文章从中国文学的发展入手,逐步介绍了在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并以此来论证比较文学的因素在中国的渊源历史。  相似文献   

4.
比较文学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近三十年,四川少数民族文学教学与研究者积极关注、参与了比较文学相关理论问题的讨论、研究。正是在文学性、跨越性、自成体系性等方面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有了必然的联姻。而且在这样的学理认识基础上,四川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界一些专家学者作出过深入地探讨和卓有成效的研究。《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和《灵与灵的对话》,就是众多研究成果中的代表。民族文学比较研究的理论探讨和研究实践,必定会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不容忽视的贡献,或许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将成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5.
比较文学是一门仅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却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学科。它不等同于古而有之的比较方法。首先,“它是一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的从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设想。”也就是说,它是逐渐打破了民族文学的孤立状态,不断破除了狭隘的民族观念的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一种自觉的比较意识。第二,就方法而论,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也有特定的内涵,即它只限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比较,而不包括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之内的比较。第三,比较文学中的“比较”贯穿在整个研究的始终,已不再是一种一般的方法,而具有学科的性质。总之,比较文学是把世界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把各国文学置于这  相似文献   

6.
比较文学并不是“比较”加“文学”,而是一种跨界限(民族、语言、文化、学科)的文学研究,它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有了新的研究对象,从而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具有跨越性的文学现象,是这些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必须具备可比性。可比性是一种内在的价值,需要研究者从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之间的亲缘关系、类同关系、交叉关系中加以发掘。可比性是决定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重要依据,是关系到比较研究能否正常进行并取得科学价值的关键。比较文学的研究还必须以文学为出发点,必须以文学为归宿。跨越性、可比性、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原则,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存在是以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之间,一国文学与他国文学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为基础的。就民族或国家方面来讲,单纯地把不同类型的两部作品进行比较,这并不是比较工作。因为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关系史,正如法国比较文学家玛丽·加雷所言:“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而有其更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笔者首先回顾了蒙古比较文学研究在改革开放30年中所取得的成绩,也批评了蒙古比较文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其次,从完善蒙古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培养多语种人才促进蒙古比较文学跨语言研究等四个方面对蒙古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地球村"的节奏,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寻找自己新的定位。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比较这种研究方法是各民族文学、文化发现异同、寻找自我的有效途径。而比较文学对文学与文学研究的重新定义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文学对于文学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在文学领域内引起了"第三次创作"。这篇论文将对"第三次创作"的内涵和意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传统比较文学定义中的跨民族概念讨论入手,以新疆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学术专著《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等为蓝本,围绕比较视域这一核心概念,以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关系,并涉及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地位,试图确立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的重要比较文学学理。  相似文献   

11.
从语言文字看其他民族文化对蒙古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在周围民族化的影响下,自十二三世纪以来创制或使用过多种字,记载了自己的灿烂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化遗产。契丹、汉、突厥(回鹘)、梵、藏、女真(满族)、阿拉伯、波斯、高丽(朝鲜)、日本等诸民族及欧洲对蒙古语言化都产生过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在政府边疆教育的大力推行下,甘青地区蒙藏民族的现代教育得以展开。在现代教育的影响下,甘青地区蒙藏民族的民族意识、思想观念、语言文字等都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也正是这些变化推动蒙藏人民迈出了向现代社会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耶律楚材是蒙古汗国时期杰出的契丹族政治家、思想家,曾受成吉思汗和窝阔台两住大汗的任用。在我国多民族犬家庭的形戍过程中.在蒙古民族由游牧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他提出过一系列具有远见卓识的建议,尤其是他将封建统治阶级长期统治中原地区的主要经验——以儒治国,提供给蒙古统治者加以实行,加速了蒙古社会封建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在元代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元散曲受到了蒙古民族及其文化的影响。其中蒙古族及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对元散曲的形成以及繁荣兴盛曾产生过一定的促进与影响作用。具体如元散曲的声韵、句法、修辞等,由于受壮伟狠戾、嘈杂凄紧的蒙古族音乐之影响,体现出了与其前唐诗、宋词等韵文作品明显不同的特点。故从蒙汉文学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研究元散曲的形成以及繁荣兴盛,将对研究此问题提供一个实用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各民族的史诗创作往往体现出不同的民族审美倾向,要想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学和文化特质,该民族的远古史诗为我们提供了最为明晰的透视视角。本文拟就从蒙古族史诗的二元特征入手,从原始宗教与人文宗教的共存、虚实结合的艺术描写手法、人物塑造上的二元特征入手,阐释与比较蒙古族史诗的文化特征和文学审美的独特走向。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幼儿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蒙古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蒙古族幼儿教育作为蒙古族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实现幼儿的健康健全发展,其独有的民族性更要求幼儿教育必须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蒙古族幼儿教育要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尊重学习汉民族以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实现和谐共生。并将这种教育理念贯穿于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中和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在多民族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必须注重研究少数民族心理与国家法律制度的对接与转化。本着重研究云南景颇族心理素质,探索其与我国法律协调发展的道路,提出要制定适合景颇族地区的法律调整机制与重视法律在景颇族心理素质,探索其与我国法律协调发展的道路,提出要制定适合景颇族地区屿重视法律在景颇族地区普及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的英雄,是一位影响世界历史的伟大人物,然而众多的文艺作品包括电影艺术所塑造的成吉思汗形象多数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笔者分析了电影《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苍狼:征服到地与海的尽头》、《蒙古王》中成吉思汗形象的塑造,应本着"尊重历史,挖掘内涵"的原则,在银幕上全面真实地表现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与之相对应的草原文化和游牧民族的精神内涵也必将在银幕上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邓小平同志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在总结建国以后我党在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了其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其民族观的主要内容是强调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和重要性。立足于民族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是新时期我们开展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近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历史疆域的理论界定有多种观点。代表性观点有三种:一是以我国历史上历代王朝的实际疆域为历代国土的范围;二是以现代中国疆域为基本出发点研究历史上中国疆域;三是以今天中国疆域所包括的民族为出发点,去上溯中国历史上的疆域。本文认为中国历史疆域是中华各族在自古以来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建立的国家政权长期统辖的区域所达到的范围,而以中华多民族统一国家最终确立时期清代初年的国家疆域为标志。凡是生活在清初疆域内的民族以及历史上生活在这块土地之上而后来外迁或消失的民族,都是中国民族的组成部分,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建立的政权所统辖的区域,都是历史上的中国疆域。这一界定的基本内容包括历史疆域的主体、政权统辖区域所达到的范围和统一国家最终确立时期,这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