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首先定位于生命视阈才能返璞归真,只有实现对生命的关注、尊重与完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生命教育是关于学生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对生命全面关照的多层次人本教育。生命教育坚持以生命为核心,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教育,力求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超越生命,因此是一种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定位的原因1.把生命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以  相似文献   

2.
当前,大学生漠视、践踏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教育是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应该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因此开展生命教育显得非常迫切。作为教育研究工作者是否应该对我们现行的教育进行反思?在此背景下,从现象和问题出发,进行了归因分析,提出高校教师应当率先担当起生命教育的责任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行生命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关怀教育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包涵了深刻的生命关怀理念。但是,当前由于大学生生命意蕴欣赏的缺失,现实中大学生的生命关怀中仍存在一些矛盾现象。因此,要通过关注学生的需要、关心学生的情感、关切学生的环境、关怀学生的理想等路径来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关怀教育,并通过建构目标体系、实践体系、危机防控体系、合力体系等途径构建生命关怀教育体系,使当代大学生真正理解生命、珍视生命、激扬生命。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然选择,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不但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也包含着对人的生命进行终极关怀,提升生命境界、提高生命质量的历史使命。从本质上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与生命关怀相互依托、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的一个联合体,是人实现自身生命意义与超越性的基本依凭和价值向度。因此,在我国当代大学  相似文献   

5.
李家成认为,我国当代学校教育正在走向一种"关怀生命"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生活对个体生存方式形成的影响是整体性的,对个体生命质量提升的影响是整体性的[1]。关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生命,注重人的生命的珍存,注重生命价值的升华,注重实现生命的价值,是我们当前教育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基  相似文献   

6.
生命是人的一切活动的载体,没有生命,就无法实现对人的培养。实施生命关怀教育,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崭新课题。本文由目前屡屡发生的高校学生自杀事件为引,从生命关怀缺失的现状,指出重视生命关怀的紧迫性与必然性,提出实施生命关怀教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生命与死亡教育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教育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是生命关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说到底是对生命真谛的探究,加强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从而树立起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令人痛心的是,当前还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甚至遇到一点挫折和打击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导致他们自杀的原因几乎没有一个是真正属于问题严重到无法面对这个世界而不得不要终结生命的地步。生命之花,瞬间凋落;警钟在耳,发人…  相似文献   

8.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生命教育的多维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的高等教育只注重"何以为生",却忽视了"为何而生"这一终极教育目标,宏观上使得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重视生命教育的必要.生命教育微观上也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传统的理念和方式,回归生命的本真,加强对生命的关怀,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现实途径上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教育的个性化、生活化和幸福化.  相似文献   

9.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命关怀的必要性出发,重点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应关注的生命问题,并从生命关怀的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10.
生命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大学生的生命关怀教育,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崭新课题,即只有真正做到关怀生命、关注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生命、生活质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增加亲和力,富有感染力,提高实效性,才能服务于个体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关注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文章阐述了生命关怀教育的基本内容,提出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生命关怀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生命价值的创造而进行的活动,是一项最能体现对人的生命关怀的事业。"因此,在教育与课程改革中加强生命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因为现时缺乏与初中生匹配的生命教育,一部分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和珍惜,往往因一件小事就自杀或损害别人的生命,还有一些威胁青少年人身安全,影响青少年生命健康的问题,如打架  相似文献   

12.
秦琴 《文教资料》2011,(27):124-126
教育是为了生命的需要而从事的活动,教育要致力于实现生命关怀教育的价值追求.真正促进个体生涯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对高中生的生命关怀教育.不仅是对学生个体自然生命的关切。而且是对学生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的引导与提升。文章从必然、实然和应然的角度对这一理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生命是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是每一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生命教育的目的是直面生命,遵循生命特征,全面提升生命质量和品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引导学生把握生命价值,提升人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二者逻辑关联看,生命教育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生命和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追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强化生命教育,建构生命教育体系,促进生命和谐。  相似文献   

14.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意识,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契合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主要有四个途径:第一,生命教育形式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二,以心理素质教育推进生命教育的发展;第三,用个体生命的自我体验、自我认知方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第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王晓玲 《职业技术》2011,(11):40-41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社会性、灵性全面均衡发展。我国开展的生命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从近几年来大学生频现的伤人、伤己的残酷现实中我们感受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旨在通过深化人们对生命教育理论的认识,探索如何在课程实践中彰显生命教育的活力,促使高校教育者更加关注生命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学生暴力事件在学校频繁发生而且不断升级,因此对学生的生命关怀教育也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学者们提出了要学生树立生命关怀的意识,建立生命关怀的校园文化,加强对学生生命关怀的实践活动,实现生命关怀教育融入课程内容等有效措施。而加强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力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研究体系。我们对生命关怀方面的文献成果进行梳理,以期为后来的学者和学校教学管理者提供广阔的借鉴空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们的大学教育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学生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的关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以生命责任教育、死亡教育为内容的生命教育应成为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的领导、教师、辅导员、党团组织都应承担起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生命教育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和新亮点。文章阐述了生命教育的深刻理论意蕴,指出它的独特优势有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后,明确生命教育的三种实践路径: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关注;注重情感效应,促使大学生更加珍爱和敬畏生命;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丰盈和超越生命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生命教育突显出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大学生,符合时代的发展求,就必须加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延伸,生命教育就是一种价值追求,其内涵由生命决定,所以应该从生命的特征、生命存在的领域去探讨生命教育的,必性和有效途径。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生命存在的价值,包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其缘起于深刻的主客观背景。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各高校不断出现的在校大学生自杀现象。引起人们的深思:生命教育有待加强。生命教育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相关课程对其体现不足。对此,我们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探索种种必要的补救措施,借以推动高校校园的和谐。促进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