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革命”在梁启超文学及政治道路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中国未来记》这部未完之作,以科幻小说的形式呈现了文学与革命的辩证关系,恰恰成为梁启超种种革命理念的现代寓言及未来想象。在他的理念预设框架内,小说与革命的重要性不相上下。文章检视了梁启超展开革命话语的路径,以及他之所以将小说视为宣传革命最有力的工具的理由,关注梁启超如何在小说的“将来完成式”中调动起对革命的种种理念,以及种种叙事策略如何构成其革命日程表中的标的物,关注《新中国未来记》所指涉的“未来”,并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考量该小说的启示义。  相似文献   

2.
萧邦奇的这部《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传奇》,是以“浙江最有天赋之人”沈定一为典型案例,运用网络、场所、身份等特殊的历史场景与介于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异化地带”的历史语境,历史重构了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思潮的动因与结果,在新的后现代语境下达到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完美契合。  相似文献   

3.
“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化精神给学注入的个人话语,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一批青年作家伤口中主要表现为爱情受到压抑和摧残的苦闷,而革命恰恰可以以暴力反抗和宣泄苦闷,于是有了恋爱与革命的结合,产生了“革命加恋爱”的创伤模式,但是由于传统的农民化心理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个人话语在革命的语境中日渐陷入尴尬的境地,乃至被驱逐出学创伤。这种状况对后来的学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革命”话语的转型:从清末到1920年代 张春田(以下简称“张”):陈老师,您的新著《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不久前出版了。这本书的题目很有意思,“革命”和“共和”正好是您讨论的那个历史时段(借用张灏先生的话就是所谓“转型时代”)的两个关键词。而您原来对“革命”就有研究。能否谈谈您是在何种语境中对革命的问题产生研究兴趣,背后又有怎样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一生都力致于“中西文化溶合”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三十年代,他的一位朋友讲他最大的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林语堂认为这个评价是一语中的。并还为自己做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如果说,林语堂在做这副对联时,“两脚”所使用的力量大致上是均衡的,那么,1936年出国以后,他已不再平均使用力量,明显地加重了其中一只“脚”的份量,把重心偏于向西方介绍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教育要革命”的思想公开见诸文字,是1966年8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全国都应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其实,这种思想早在他学生时代即已孕育。毛泽东求学的时代,是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19世纪末期,此时恰是中国封建教育步履维艰地迈向现代教育的时代。到20世纪初“废科举,兴新学”,从教育的外部形式来看,中国已开始推行“现代化”的教育。受过封建旧制教育的毛泽东又上了“洋学堂”,封建旧教育与“新式教育”的种种弊端,他都有切肤之痛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楼世芳 《东吴学术》2023,(1):100-103
瞿秋白是第一个翻译并把《国际歌》介绍到中国的革命家,是中共党内最早倡导武装斗争的革命者之一。在革命的年代里,他不愿成为革命“机器房”里“爱的囚徒”,而以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对现实做出抗争。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倡导者之一,他留下的旧体诗,是后人走进其心灵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为了扩大自己的霸权,以“推进民主”为战略口号,利用“街头政治”的形式,使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相继爆发了“颜色革命”,成功的建立了“亲美”政权。本文试从“颜色革命”、“街头政治”的成因、特点及其实质等方面凸显美国推行“民主化”战略的实质,以及对中国外部环境造成的影响及我们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生活的艺术》和《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两部主要的英文作品,本文则从对这两部作品创作的社会历史语境的考察出发,以自译的相关理论为支点,力图揭示林语堂英语创作中的"自译性"特征,为研究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以及他的中西融合观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80余年来,对五四运动的解说虽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瞿秋白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评价五四运动的第一人,他将五四运动纳入世界革命视野中来考察,是“五四”激进革命话语形成和确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瞿秋白领导了一场文艺大众化运动,旨在通过对“五四”文学革命的批判性审视,为新的文学革命鸣锣开道。他倡导来一场“无产阶级的‘五四’”,以否定资产阶级的“五四”,实质是文艺领域领导权的争夺,与其说是文学革命,不如说是政治革命。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40-50年代的小说家记录了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近半个世纪中国乡村革命的历史.中国乡村革命的本质是土地所有权的变革,其内容不仅包含国、共之间的武装斗争,还夹杂看中、日民族战争和乡村土改运动.这一代小说家或继承左翼文学的传统,或从民间文化汲取营养,或发扬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在相近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貌,产生了乡村"史诗"、乡村"海派"与乡村"抒情诗"三种类型的小说.而1980-1990年代的小说家则在经历了"共和国"的种种社会现实,特别是文革以后,对此或解构、或借鉴,以至融会贯通,"新历史小说"更是在讲乡村革命故事时重建"乡村革命"景观.在20世纪文学史的视野中,1940-1950年代的乡村革命小说,显示了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邓演达不仅是一位出色政治活动家,也是一位笔走龙蛇的政治理论家,在创建第三党前后,他起草了一系列文件、宣言并撰写文章,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诸种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以“平民革命”思想为内核的小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政治纲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往何处去,中国革命往何处去,这是一切进步政党无法回避的问题。邓演达“平民革命”理论正是围绕和企图解决这一问题的产物。“平民革命”理论大体有如下几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三十年代初,中华大地,群魔乱舞,魑魅横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处于非常艰难时期。然此时此刻,迎着白色恐怖的乱云狂飙,树起了一面战旗,这便是一九三二年秋冬,宋庆龄与蔡元培、杨杏佛、黎照寰、林语堂等人,在上海筹备并于同年十二月正式成立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以下简称“同盟”)。“同盟”的主要任务是设法保卫人民的民主权利,积极营救被捕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同志,大力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14.
在清末的文学改良思潮中,中国文学萌发了“现代”的观念。其中,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曲界革命”等一系列主张,使文学不仅在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在文体上也逐渐偏离原来的轨道,向着世界性的现代化方向发展。梁启超的文学界革命,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起到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施复亮是国共合作实现之前较早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可以说,他从1922年成为跨党党员起就开始接纳三民主义。孙中山逝世后,他开始涉足对三民主义的宣传。国民革命失败后,由于对革命前景的判断失误.他选择留在国民党继续奋斗。从此,他以大量的精力研究三民主义并形成了“革命的三民主义”思想。施复亮“革命的三民主义”思想以实行“革命的三民主义”和复活“革命的国民党”为中心内容,以挽救中国革命为最高宗旨,寄托着施复亮探求中华民族解放道路的全部希望。  相似文献   

16.
鲁迅巧用“革命”词湖北江陵县马山中学周纯智,李玲玲鲁迅在《阿Q正传》(节选)中一连用了好几个“革命”,但在不同的语境中,这同一个“革命”词却有不同的、特殊的、深刻的涵义。如在乌篷船给未在带来大不安,“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的时候,阿Q对革命党...  相似文献   

17.
近一个时期以来,有人在“反思”整个中国近代史时,极力否定近代以来的历次革命,认为太平天国革命、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政治激进主义的产物,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国应该走改良和“君主立宪”的道路。李泽厚在《告别革命》一书中更是认为“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而改良则是一种能量的积累”、“改良可能成功,革命则一定失败”、“中国在20世纪选择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这符合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史实吗?难道中国在20世纪选择了革命真的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  相似文献   

18.
“革命”是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事件,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键词”。在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革命”的声音覆盖了一切,在“告别革命”的时代,对“革命”的质疑和否定也形成了一种值得警惕的文化遮蔽,在今天,中国文学中的“革命”意义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的清理和说明。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的中国,“革命”无疑是最受追捧的一个词。革命不仅是进步的标志,历史前进的“火车头”,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一切都须“彻底革命”,直至要求人们把革命变成一种生活样态和核心价值,舍革命外无其他渴求。“革命”一词被严重泛化、滥用,  相似文献   

20.
曾经以其开放、敏感、深思和富有洞察力,而对中国当代思想文化贡献颇巨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近年来变得日渐黯淡,逐步丧失了它在批判性知识生产中的特殊地位。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当然不能仅仅从现代文学研究本身去寻找,而要在"90年代"以来整个中国结构性变化的宏观视野中来看待。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不过是中国结构转型的一个局部表征罢了,虽然它同时以自己的方式对于这样的变化做出了非常复杂的响应。在90年代"后革命"的时代语境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合法性遭遇了巨大的挑战。而一些重建研究的"公共性"可能的努力,也正是由后革命的经验与反思所催生的。本文要讨论的,正是在全球性的“后革命”氛围中,从一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那里发展出来的问题意识、学术思路和探索取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